分享

不可忘记——我的以色列之行(9)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1-10-18

(九)

“世上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上有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塔木德》上的这段文字仿佛是世上最好的旅游广告,可真想寻美而来的游客一定会失望。我在耶路撒冷的第四天,对这句话有着新的理解。耶路撒冷的美,是失去它的犹太人,对回不去的故乡永恒的追思和向往,越不可得,越是美好,越不可得,越是愁伤。世上还有哪个民族,能把这份美丽与哀愁整整铭记两千年。如今这句话应该换个主语,世上有十分美,九分在巴勒斯坦;世上有十分愁,九分在巴勒斯坦,更准确些,是约旦河西岸。第三次阿以战争后,有上百万的巴勒斯坦人逃离西岸、沦为难民,他们离开生活过1400年的家乡。短短的五十年,远不够把思念酿成美好,把愤怒转为哀愁。那些依然留下的人,更要在每时每刻的锋锐中,仇恨与斗争着。目前约旦河西岸被以色列占领,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有限度管理,是块比以色列,比耶路撒冷更动荡的地区。我是局外人,只选择既有兴趣,又较安全的伯利恒参观。

如果仅去伯利恒,可在大马士革门乘坐公交,但我还想去马萨巴修道院,包车更为便捷。一早走出宾馆大门,我订的穆斯林出租车已在等候(犹太人决不会前往巴勒斯坦地区),车况不错。司机还是个百事通,我们一路从交规聊到房价,不亦乐乎。经过检查站时,只需摇下车窗刷个脸便放行,很是轻松。二十年来,虽有零星交火,阿以之间基本太平,各方已经默认了当前的格局。之后的路渐渐荒凉,巴勒斯坦的村镇残破而贫瘠,店铺和行人都少,只有小孩子奔跑着玩耍。到处张贴着年青人的大头照,有几个还是少年,司机说他们就是引起罢市的少年,因向以色列人投掷石块被捕。看到街边的巴勒斯坦军人,人数不多,军服陈旧,状态却很悠闲,远没有以色列军人那种紧张感。司机说村子对面的山就是约旦。我问巴勒斯坦人过不好会去约旦吗?答案是否定的,司机说两边的军人都会把偷渡者打死。这点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约旦会接纳巴勒斯坦的难民。进入朱迪亚沙漠后,满目荒芜,看上去不像沙漠,更像戈壁,连绵起伏的山丘尽是石砾。行到山高处,停车四顾,司机指了指远方山谷边烽火台一般的建筑,那就是马萨巴修道院。

出发前看过国家地理的纪录片《耶路撒冷》,仅出现几秒的马萨巴修道院,景观震撼。这座建于5世纪的修道院属于希腊东正教,一千多年来始终有修士修行,而且保持着女子不得入内等许多古老传统。修道院依着山谷崖壁而建,从背后的山坡看去,只能见着高高的围墙和几个穹顶。刚想翻到山谷对面拍摄,就有人迎上来说有近路可观全景,就跟着走了。一路上听向导简单介绍马萨巴修道院,曾经隐修士众多,喜欢在岩壁的洞穴中修行,如今尚有20名修士,只在修道院中并不出来。随着向导指点,果然看到许多岩穴,有些规模还不小。向导所说的全景其实是侧面的角度,稍稍有些远,修道院与山谷泯然一色,气势就弱了,看着不过瘾。还是决定去山谷对面,返回时看到修道院的门开了,赶紧先去内部参观。修道院的门很小,门口聚着好些鸽子,守门的黑袍长须修士正在喂食。进门时修士很严肃地告诫我除阳台外不可拍照,里面会有修士带领参观。走下长长窄窄的阶梯,一名年轻些的修士在尽头等我,他指指旁边的圆型穹顶建筑说这是圣徒萨巴的墓,让我自己进去参观。里面是满满的壁画,忍不住偷拍一张。接着修士带我走进教堂,传统的东正教风格,空间很大,装饰华美,一角有座水晶棺,成殓着圣徒萨巴的遗体。在欧洲参观过不少教堂,对圣徒遗骸已见怪不怪,但如此完整的也不多见。圣徒萨巴是著名的苦修者,其遗骸在12世纪被十字军掠至意大利,1965由教皇保罗六世归还给修道院,以示对希腊东正教的和解与友善。顺便一提教皇保罗六世是历史上第一位前往耶路撒冷朝拜的教皇。1965年他在耶路撒冷历史性地会见了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特那哥拉斯一世,两大教会宣读相互宽恕书,取消了1054年双方分裂时互相宣布的绝罚处分。穿过几重厅堂,就是可以拍照的阳台,下临深谷,风景不错。参观结束后修士邀我去休息室喝杯茶,还赠我一张明信片作为纪念,感觉很友好。下山谷的路曲曲折折,比想象的长。谷底很脏,全是垃圾,简易的铁桥跨越小溪,溪水飘着白色的泡沫,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我问向导这么脏的水修士怎么喝?他说修道院中有井,并不喝溪里的水。对岸的石阶破损严重,登到一半已是很好的角度,正面近距离仰望修道院,果然很雄伟,房基厚重,楼宇紧密,天空湛蓝,穹顶的铜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沙漠峡谷酷热难当,我有些中暑,返回时筋疲力尽,经过修士的洞穴也没精神去看,直到坐进车内,才慢慢恢复。

伯利恒建在山上,耶路撒冷周围的历史名城都是如此,易守难攻,可见自古这片土地就是纷争之地,人人都缺安全感。山城路窄,停车不易,司机把我们放在马槽广场附近就先走了,约好时间再来接。来伯利恒只为参观圣诞教堂,但不辨方位的我,第一个走进的却是圣凯瑟琳教堂,它是圣诞教堂的邻居,而且相互连通。这里也是举办圣诞弥撒的地方,会向全世界直播。真正的圣诞教堂正在维修,大厅内搭满脚手架,有碍观瞻,实在看不出好来。正懵懂间,又有人迎上来当导游,说可以不排队就去膜拜伯利恒之星。看我犹豫,他先滔滔不绝讲解起来,拉开一块活动地板,介绍地板下的马赛克是圣海伦娜时代的遗物。教堂中东正教修士正在办仪式,暂停参观伯利恒之星所在的地穴,看到参拜的队伍排得老长,我最终还是答应他走捷径。圣母玛利亚和约瑟为躲避希律王屠杀婴儿的酷令逃至伯利恒,在旅店的马槽中生下耶稣,那时天空中一颗星辰异常光明(天文学家推测是金星木星重合后的景象,并以此算出耶稣出生的具体年份)。后世为纪念耶稣诞生的地点,用十四个角的银星来标示,被称为伯利恒之星。地穴在圣坛之下,进口排着长队,出口就是野导游所说的捷径,野导和负者管理的警卫耳语几句,就招呼我们下去了。伯利恒之星在壁龛的地面上,中间有半个排球大小的圆洞。斜对面就是充当摇篮的马槽,被装饰地都看不出原样了。地穴周围还挂着许多油画,被岁月和油烟熏得很黑。圣诞之处的气氛很神秘肃穆,所有的参拜者都敛息禁声。圣诞教堂之外也在维修,包着护拦,谦卑之门更显狭小。作为圣诞教堂的大门,仅能使人躬身通过的谦卑之门实在是特别。

教堂外的马槽广场是伯利恒的中心,对面还有欧马尔清真寺。欧马尔是攻下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哈里发,他很明智地没有进入圣诞教堂祈祷,因为一旦他祈祷,教堂就得改为清真寺。他宣布圣诞教堂仍是基督教的圣殿,即便在穆斯林的统治下,基督徒也有信仰自由。为此希腊正教会特意回赠一块土地建起了欧马尔清真寺。可惜,这样的智慧并不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闪现,更多时是胜利之后的嚣张,失败之后的仇怨。在广场旁的馆子吃了顿当地餐,油炸的素丸子味道不错。与司机碰头还有点时间,便去圣乳教堂参观,距离不远,穿过一条小街就是,两边的店铺大多是木作店,兜售当地特色的橄榄木雕刻,基本都是圣经题材。圣乳教堂是遗迹上的新建筑,石材微微泛红,有精美的雕刻。遗迹部分是一些岩穴,传说圣母在此哺乳耶稣,乳汁滴落在岩石之上,教徒相信服下石屑可以催奶。新建部分是现代的大厅,里面有一位修女在默默祈祷,就没有进去打扰。我买了块圣家族的银牌作为纪念,第一眼看到就被玛丽亚、约瑟和耶稣相依相偎温暖慈爱的场面所吸引。传统的东正教银牌只体现神性,人物大多面无表情,而这块银牌却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实在很少见,据说是当地艺术家的手工新作。

回顾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看过的教堂,各派荟萃,应有尽有,相互比较,感触颇多。就外观而言,各派教堂对教义的表达侧重不同,天主教堂的圣母抱子表达着圣洁慈爱、降世救人;基督教堂的钉十字架表达着苦难牺牲、救赎罪恶;东正教堂的圣像屏风则将基督、圣母、天使、使徒统统描绘,突出着神圣和庄严。就内在而言,所有神爱世人、主救世人、使徒殉道、修士苦行、教友互助的故事和行为,却是统一的,都是在用牺牲与慈爱来感召着信众。特别是牺牲,在基督教发扬光大的过程中,作用至深,自基督牺牲后,十二门徒大多殉道,之后的圣徒也往往如此,当然更多的教士是通过戒律和苦修来体现牺牲精神。行常人之所不能,是让常人追随的最好途径,基督教如此,其他宗教亦如此。

返回的路上让司机带去看隔离墙,不知是我语言表达的问题,还是司机有意为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段大门紧闭铁丝交织的围墙,而不是旅游手册介绍的满是涂鸦的部分,稍稍有些遗憾。不过没有涂鸦的隔离墙更显压迫感,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是巴勒斯坦人,被这样的围墙隔离,也只有奋起反抗一条路了。靠一道围墙来解决矛盾,不过是权宜之策。长城不行,柏林墙不行,巴以隔离墙肯定也不行,终将被历史扫入尘埃。

进入耶路撒冷后遇上大堵车,网上预订的Hertz取车点隔着半个城,司机送我们过去用了一个多小时。取车返回更是苦恼,这可是我第一次海外自驾,车况不熟,交通又堵,耶路撒冷还是山城,停车起步容易溜坡,越开越心塞。而且以色列人开车很猛,跟车极紧,不怎么守规矩,还特爱按喇叭,搞得我很紧张,直至路怒症彻底爆发!google map还算给力,会选择一些稍快的小路,有一段穿过传统犹太居民区,看上去像座贫民窟,楼房破旧,街道很脏,到处贴满廉价的海报,黑衣黑帽的犹太人随意穿行。不过当时只顾着开车,完全没心思左顾右盼,错过了犹太人的另一面,之后想起又是遗憾。为了犒赏自己顺利把车开回宾馆,就去马米拉酒店顶层餐厅大吃一顿。这里是旧城边新建的高档社区,有漂亮的商业街和精致的酒店,价格肯定是水涨船高,相当不菲。菜的口味一般,窗外的风景一流,在夕阳旧城倒影在红酒杯中的那一刻,还是感觉挺值的。

耶路撒冷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大卫塔的灯光秀。没想到在去雅法门的路上先看了一出——纪年收复耶路撒冷50周年的古城灯光秀,弥补了前天错过的遗憾。每一面城墙都是块幕布,流动的投影讲述着耶路撒冷人的故事,随着激昂的配乐,走在光影之中,感觉相当奇妙。大卫塔的灯光秀要专业很多,走进大门即已开始,灯光中的古堡更显沧桑,时不时出现的投影带着游人穿越过往。正秀开始,场面恢宏,巧妙利用建筑墙面的起伏凹凸,构筑起无穷无尽的宽广舞台,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融进三十分钟的光影变换之中,非常精彩。去过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总觉得当地人会睡在历史之上,很难突破创新。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老祖宗够活几辈子,可这种历史包袱最是毁人,会压得后人失去自我。同样在耶路撒冷,穆斯林基本是靠旅游谋生,而犹太人却有很多求新求变之处,绝不拘泥在吃老本上。后来周游整个以色列,更觉犹太人对历史的态度比较积极,保存其遗迹,传承其智慧,却不会被历史束缚。永远向前的民族着实令人敬畏。

我来耶路撒冷的第四日,也是最有一日,在雅法门外再看一眼深夜的新城与旧城,灯火迷离,美轮美奂。这是座万花筒般的城市,游走其间,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一处都有新的感悟。无数历史的,现实的信息奔涌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目眩神迷。来之前看过的书籍介绍,来之后才发现都有偏颇,人类的历史或许就是这样浑沌难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