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日无凉风,何不持扇行

 新用户07714572 2021-10-18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

与家人一起摇着扇子在院子里纳凉的情景吗?

如今,随着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进入千家万户,

曾经风靡一时的扇子却正渐渐被人们遗忘。

扇子,古时又称“五明扇”或“凉友”。

顾名思义,

就是“三五好友,闲庭信步,

品扇里乾坤,赏扇里河山,解扇里佳句。”

那么,古代有哪些别致的扇子?

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接下来,与你说道说道~

便面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扇子长什么模样吗?

就是这样↓

/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春秋墓出土春秋竹扇/

是不是长得有点像旗子?

这种扇子叫做“便面”

它的主要特点是:“方不应矩,圆不中规。”

不方不圆,非规非矩。

某些便面,以扇柄为轴摇动生风,

如门绕户枢转动,因而也被称为“户扇”。

它是用细竹篾编形制成,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家里都少不了它。

·

/燕居图/

对于王侯将相来说,

便面是一种仪仗用具,是身份和礼仪的象征。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

便面的主要作用则是手持遮面。

《汉书·张敞传》记载,

汉代文官张敞美声誉,性腼腆,

每下朝过长安街,为避路人窥视,

常于马上以便面自掩。

到了魏晋时期,

便面更是成为了风雅之士的挚爱,

在现存的魏晋壁画中,男子连吃饭时也手持便面。

团扇

团扇,自古就与美人脱不了干系。

那种古代女子的含蓄之美,

欲说还休的雅意和余韵,

悉数藏在古朴俊逸的团扇之中。

东汉时,丝、绢、绫罗之类的织品被用于制扇,

以便点缀绣画,

也因此形成了团扇的雏形。

因其有明月之形,凉友招风之功,

才有其名“纨扇”或“团扇”。

对喜欢寄情于物的古人来说,

团扇被赋予了团圆和合的寓意,

与闺中女子的情思可谓是不谋而合。

/电影《青蛇》/

团扇也有宫扇的称号。

既称宫扇,必定为精致贵重之物。

在形制上,团扇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

取材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

此外,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用材用料,皆尽精心。

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

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

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

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宋 《红蓼水禽图》 绢本/

清人王廷鼎在《杖扇新录》中说:

“团扇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

或泥金、瓷青、湖色,

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

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洛、

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不仅用料珍贵,工艺精致,

再配上名人手笔,

其情致意蕴,自是无需多说。

折扇

中国人手中的折扇,

在上千年的无数开合间,

历经岁月的变迁与百态众生,

称得上是中国人袖袋里的一部醒世哲学。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关于折扇的起源众说纷纭。

其中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

折扇是在宋时由高丽、日本传入我国的。

据《宋史·日本传》记载:

"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北宋时,一位日本僧人向宋室进贡了一个扇盒,

其中装有二十把桧扇和两把蝙蝠扇。

折扇,携带方便、出入怀袖,

扇面可书画、扇骨可雕琢,

颇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所以又有着“怀袖雅物”的别号,

也被称之为聚头扇、撒扇。

明清时期,是中国折扇的大发展时期,

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

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

杭扇、曹扇、川扇、青阳扇等繁多的名目,

且扇骨、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名家辈出。

明代盛行的“水磨玉竹”折扇

以扇骨润泽如玉似水而盛名,

更是让无数文人雅士日思夜想。

古时候的扇子,

无论是扇面,亦或是扇骨的制作,

无一不是精致、讲究。

小小的一面扇,

背后藏着的却是一段文雅风流的中国文化。

怎能不让人喜爱非常?

那么

你想不想拥有一把扇子呢?

弘扬文化,博识古今,

传承经典,尽在藏艺阁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