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孙过庭《书谱》十条屏暨意临片段——毛松馥书法作品欣赏之九

 朱葛亮者 2021-10-18
【艺林文苑述评】
《书谱》亦称《书谱序》,是唐朝孙过庭的小草经典名帖,是他为其准备编辑的《书谱》写的序言(可能是一部碑帖合集,因其英年早逝未能成书),后人便称此为《书谱》。它是一部书、论合璧的经典名篇,有晋人韵,评者以为唐人学右军草书没有出其右者。毛松馥先生结缘《书谱》四十年来,与《十七帖》比较临摹,往复不辍,为进入旭素狂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书谱》十条屏临作变横卷为条幅,将小字拓而为大,增加了临写难度。毛先生以为,借道《书谱》临《十七帖》是一条捷径。还认为临习《书谱》应特别注意保留原帖的气韵,不能看一笔写一笔,最好一笔数字或一气数行,应注意探索孙过庭连续书写的自然美。
十条屏之后,是毛松馥先生以大草笔法临写的《书谱》中的两个片段。《书谱》原帖是文章草稿,多不连带。毛先生把它临为一件草势连绵的大草,笔法、气韵、章法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是结合临帖的二次创作。从笔法和风格来看,采用的是以“素草”为主调,广收博取的创作方法,同时较好地保留了《书谱》原帖的神彩。
这里要向朋友们特别推荐的是毛松馥先生创作的《书谱摭言古体诗歌十五首》。这十五首诗歌是摭取《书谱》语句提炼的关于书法理论的要点,或者说是对《书谱》理论要点的理解和阐发。诗句不讲平仄,接近口语,好读好记,诗不尽意,又继之以文字。这是毛松馥先生几十年研究《书谱》的成果,对书法实践是有益的参考。
毛松馥临《书谱》十条屏
图1-2
图片
图3-4
图片
图5-6
图片
图7-8
图片
图9-10
图片
毛松馥意临《书谱》(节录)
图1
图片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
图2
图片
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
图3
图片
(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
图4
图片
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
图5
图片
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
图6
图片
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
图7
图片
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
图8
图片
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
图9
图片
喈不足称,伯乐未可尚也。
毛松馥意临《书谱》(节录)全图
(35cm×576cm)
请向右旋转手机横屏欣赏
图片
书谱摭言古体诗歌十五首
毛松馥
钟张羲献著青史,各领风骚俱当时。
芝繇自是老前辈,继往开来父与子。
《书谱》云“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又说“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余以为,钟、张、二王,各具时代特色,世移时易,书风、书体都发生了变化,不必以其所擅书体较其优劣。若以对书法贡献和对后世影响看,也自然是羲之为大。若与钟、张比,二王父子也自然是继往开来的书法传承人。
阁帖偶见谢太傅,质朴淳厚意不俗。
前贤书名非浪得,无怪曾轻子敬书。
《书谱》云“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近于阁帖中见谢安书,质朴淳厚,游弋钟繇、右军之间,甚有来历。米芾有帖云“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如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虽然言过其实,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谢安书法服膺之至。
乃父乃子世无伦,书圣风规传古今。
子须敬父能扛鼎,父应让子一字新。
《书谱》云“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愚以为,孙公以此偶然之例判定其父子优劣固然不妥,倘是子敬得时得气之作又当如何?然而子敬虽然在晋末、南北朝间独步书坛二百年,毕竟成就未能超越其父。羲之本传云“,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 ,亦有评者云“新意过其父”,此论颇公允。
笔从劲疾悟淹留,劲疾淹留腕下求。
若能迟速臻其妙,便是书家第一流。
迅疾迟留贵一瞬,浓枯相济燥兼润。
行藏显晦穷毫端,情调合和说难尽。
《书谱》云“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 。又云“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这里所说的“淹留”就是在疾速行笔过程中有意放慢笔速,使点画厚重圆润,即书写中的“疾徐”矛盾问题。特别在草书书写时,疾速是主要笔法,但是单单强调疾速,就容易剽迫、单调、浮滑,因此必须懂得“淹留”的重要性,而这又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懂得了“淹留”,还要熟练地把握疾速和淹留的度,这个“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难掌握的,不能用言语说清楚的,必须在实践中探索。还要分析名帖中的用笔规律,日积月累,必有大进。
狂草也须锥画沙,鲁公长史传家法。
古诗四帖从头看,浩荡连绵力中发。
《书谱》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孙公用一大段文字论述了骨气的重要性。骨气也叫骨力,张旭说“力谓骨体”,其实都是我们平时说的笔力。我曾对朋友讲,笔力是书法的灵魂,乍一听好像言过其实,实际上一点也不过分。好比一个人,没有了骨力、骨气,他的精神面貌将如何?还不就像失去灵魂的病夫?喻之于书法再恰当不过。《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印泥”。平时说画沙印泥,往往认为指的是楷书,这里特别提出“真草”二字,就是说真和草都需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至于如何解决笔力和速度、气势等相关问题,则另当别论。
偏工易就善难求,阿娜须防力不遒。
剽迫狐疑都是病,独行岂可上高楼。
《书谱》云“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并列出来若干“偏工”的现象。比如:脱易、温柔、躁勇、狐疑、迟重、轻琐等。这些现象相对应地造成书法上的弊病:失于规矩、伤于软缓,以及剽迫、滞涩、蹇钝等,指出这是“独行之士,偏玩所乖”。这些现象主要是功力不足或书写方法和书写习惯上的问题,每一种现象又有不同的成因,但都是“好溺偏固,自阙通规”所造成的。纠正这些偏颇,只能是多读书临帖,在书法的历练中逐步解决,要在深入传统中求解,不能一意孤行,夸大个性。
大言玄妙亦难凭,通读深思费量衡。
莫被权威遮眼目,绝知书理要躬行。
《书谱》云“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此乃明哲之论。大凡传世书论都是名家名言,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艺术实践的总结,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有些情况应注意,一是议论朦胧,不知其可;二是书家认识的偏颇,言非所长,三是言不尽意,等等。加上后 来“著述者假其糟泊”,人云亦云,甚至“诡辞异说”,夸大其词,造成学书者误判,因此对于书论的准确性、指导性还需要在实践中体察、分析。比如董其昌论书“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乍看似乎切中关钮,但仔细一想就茫茫然:怎样“自起、自倒、自收、自束”,他没有讲,即便是名师面授也不能一语破的,如果能说的明白,天下书人不都成了大家?这就是“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香光又说“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成板刻样”。这句话对一个成熟的书家来说是对的,但对初学者就不适用。苏东坡与他的侄儿谈书法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如果少儿书法都泯没棱痕,就不会“气象峥嵘,彩色绚烂”,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以,对于前人书论既要通览,更要用实践来理解验证。
字画难评恨无据,世人信耳不信目。
凭附增价古今多,都看乌纱论钱数。
书法评价困难,在于没有标准和依据,而且受到评论者地位、名款等因素影响,所以难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这些权威、专家的观点又往往影响社会,许多画廊、藏家“信耳不信目”,或者仅凭书家的来头论高下、论钱数。这就是书谱说的“凭附增价”。而“凭附增价”所凭附的是他们的职务、头衔等,一旦失去这些职务和头衔,便“身谢道衰”,出现价格的塌方,藏家大呼上当。这能怨谁?
察之尚精拟贵似,聚墨成形最可鄙。
诬罔钟张待如何?不免后人总一嗤。
《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又云“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这些语言切中时人要害。这里的“察”字就是读帖,是指对碑帖的观察分析,从中找出其用笔特点,知道理它的特点和规律就有了 “拟效之方”,也就懂了“挥运之理”,在心中树立标准,用以指导临池;“拟”就是临摹,它应该是长期坚持的学习过程。这里强调的是“拟贵能似”,要在“似”字上着力。有人拟不能似,则谓之意临,即误人,又害己。这种“察不能精,拟不能似”的人,多数都大言不惭,辞费滔滔。动辄言师从钟张,宗法二王,实际上远在钟、张、二王门庭之外。这种人如果在书坛高位上,又往往“凭附增价”,误导许多初学者。但终究不能“掩今日之目”,“杜将来之口”,其所作只能是污人眼目的一张废纸。
十 一
真以点画为形质,草乖使转不成字。
书谱早有千年箴,摹习之辈须切记。
《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形质”是个哲学概念,在这里可理解为结构、形体。楷书以点画构成所书文字的形体,草书以使转构成所书文字的形体。使转是什么?孙公解释说,“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他的“执、使、用、转”说,没有被后世广泛使用,“使转”二字演变成了一个书法概念。现在说的“使转”多指草书的圜转、交叉等笔法,这里强调的是“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谓“乖”,就是超出了法度的极限,也就是违背了草法。古人说“草书离了体,神仙也难识”。看张旭、怀素的大草书,不管他使转怎样夸张,都在合乎法度、可以辨识的范围内。应该说,草书游弋在法度之内,也足以能够彰显个性,《书谱》的这个千年箴言不可不知。
十 二
既能险绝归平正,平正之中寓险奇。
不激不厉风规远,好是右军笔老时。
《书谱》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话强调了学书三阶段的相互关系。“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是基础性的、必须的。但是只恪守平正,就成了“状如算子”,这是书法的大忌,必须在具备一定基础上“务追险绝”。这个“务”字强调了追求险绝的必要性,这是为了打破“但求平正”的板局,追求章法的变化和书家风格的重要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又出现不平正、不和谐、放的太过等问题,就会自觉地要求回归平正。复归平正,实际上就是在险奇中求平正,在各俱姿态中求和谐(最好的样本是黄庭坚《诸上座帖》)。这是书法的高境界,是一个长期的学书过程,也可能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如何把握,因人而异。只有经过这样一个长期磨练、思考、提高的过程,才能达到“通会”,才能像右军末年那样“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十 三
弘羊之心豫无际,庖丁之目无全牛。
胸中规矩笔前意,万里长江任自游。
《书谱》云“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桑弘羊治国,掌握大局;庖丁解牛,可以洞见其机理,所以他们都能驾轻就熟,举重若轻。这是比喻经过长期的学习过程,将书法的“规矩”熟谙与胸襟,且具有相当的驾驭能力以后挥笔作书的状态。这是经过长期的“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刻苦锻炼以后达到的高度。这里的“规矩”二字包括笔法、字法、章法等等。孔子说他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矩”是做人的规矩。书法也一样,只有掌握了书法的“规矩”,才能在放笔而书的时候不失法度。也才能像熟练掌握游泳本领的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畅游万里长江。
十 四
蔡邕知书不谬赏,孙阳识马不妄顾。
器观千剑抚龙泉,不被俗书滞耳目。
书谱云“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蔡邕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懂音乐,知识渊博,所以他对书法和其他方面的艺术都能鉴赏无误;孙阳就是伯乐,他是古代的相马大师,一眼就能看出哪是千里马,一般不会弄错。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高深的鉴赏能力,所以不会被道听途说迷惑。书法鉴赏就需要像蔡邕、孙阳这样 “玄鉴精通”的鉴赏力。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鉴赏家必须有通览今古的能力,才不会“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十 五
妙悟分明谈笑中,文章不写一言空。
书文合璧雄今古,垂拱流芳万世功。
《书谱》是孙过庭对中国书法的巨大贡献。洋洋三千七百余字,议论精深,书法精妙,是一部书文合璧的光辉巨著。自唐睿宗李旦垂拱三年(687)以来,愈来愈受到书界重视,现在已成为学习草书的不可逾越的名帖。就其书法讲,用笔精熟,结体遒美,天真烂漫,自然和谐,它是二王书风的集大成者,是上溯二王草书的津渡。就其书论来说,简洁明快,娓娓道来,绝不故弄玄虚。正如孙公自己所说“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垂拱,唐睿宗年号,作者自署垂拱三年写记。
(摘自毛松馥《庸斋诗稿》,版权所有,引用须注明出处)
【书家简介】
毛松馥,1946年生,字韵谷,号庸斋,山东新泰市人,著名书法家,楷、行、草兼擅,尤长于大草。出版有《庸斋翰墨》(书法作品集)、《毛松馥临帖作品选》、《庸斋诗稿》等。有学者称他“书有晋韵,诗有唐风”。
点击以下链接,赏读更多精彩内容:
怀素《自叙帖》精临——毛松馥临帖作品欣赏之一
王羲之《兰亭序》精临——毛松馥临帖作品欣赏之二
张旭《古诗四帖》精临——毛松馥临帖作品欣赏之三
黄庭坚《诸上座帖》精临——毛松馥临帖作品欣赏之四
王羲之《十七帖》精临——毛松馥临帖作品欣赏之五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毛松馥书法作品欣赏之六
临颜真卿《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帖》——毛松馥书法作品欣赏之七
临怀素《圣母帖》暨《兰亭序》草临——毛松馥书法作品欣赏之八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