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析宋太祖时期:先南后北的一统政策,为何会变成“守内虚外”?

 昵称55301288 2021-10-18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可是在真正的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大一统目标的朝代却是屈指可数的。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一统六国成就了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并且统一了度量衡、货币等,可以说秦朝是真正的中国王朝的开端。

之后的汉朝继承并延续了秦朝的大一统,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不过汉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原因,王朝形成了割裂势力,自此大一统的局面开始改变。

经过数个朝代的演替,中国一直没能再次实现大一统,无论是战争不断地魏晋南北朝,还是盛世鼎盛的隋唐时期,中国都是处于分裂状态。

直到元朝时期,忽必烈带领着蒙古族入驻中原,成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掌权的大一统王朝。

虽然中国历史上完成了大一统的朝代非常少,但是历朝历代却都有着大一统的目标和愿望。

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没能完成,其中就有宋朝这个经济十分繁荣的朝代。

宋太祖在建立宋朝之始也是将“一统江山”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只不过宋朝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途中逐渐地被现实所改变,成了“守内虚外”的政治国策。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宋朝没能实现“大一统”,转而实行“守内虚外”的呢?

一、宋太祖时期“先南后北”的大一统政策设计

宋朝想要“大一统”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就已经开始了,当初“陈桥事变”以后,宋太祖平定了中原。

可是北方地区仍然有着契丹和辽国等残存的小势力国家,因此宋太祖从宋朝成立以来就一直把“大一统”当作是发展目标。

有记载所言“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认为我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宋太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认清了局势,宋朝所面临的威胁除了契丹之外,还有巴蜀等地的割据势力。

然而宋太祖也明白,契丹是北方蛮族,属于很难征服的族群,因此讨伐契丹的事情可以先往后放一放。

当务之急是先收复巴蜀和江南一带的势力,先取西川,后取北汉,这样可以避免一开始就与契丹交手,也有助于更早地完成统一大业。

由此分析可知,宋太祖对于如何实现国家统一早就已经有了深思熟虑,因此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并非为了满足自己一己私欲,而是有些谨慎的大局观,而且这

宋太祖之所以会如此设计是因为在讨伐北方地区的时候总会遇到阻挠,在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就经常会和谋臣商量北伐的事宜,只不过每每都会遭到谋臣的反对。

史料记载在一次宴会上宋太祖就曾问魏仁浦“联欲亲征太原,如何?”

面对宋太祖的再一次谋事,魏仁浦还是非常肯定地回到“欲速则不达,惟陛下审思。”

魏仁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太原为北伐的必经之地,可是太原之城原本就易守难攻,再加上每次只要有战事发生。

太原就会向契丹寻求帮助,而契丹的实力不容小觑,所以讨伐太原不可贸然进行。

二、宋朝关于“幽云十六州”的收复计划

宋太祖对于“统一大业”的计划非常的完美,可是在实现这个统一大业的过程中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那就是“幽云十六州”的收复问题。

1、宋太祖时期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统一大业

宋朝时期幽云十六州的所属权是属于契丹人的,也就是说宋太祖想要统一大业就必须与契丹人开战。

上述提到了宋太祖的“先南后北”的统一之路,可是纵观整个统一政策里面是不包括幽云十六州的。

这也是因为忌惮契丹的原因,所以最初的计划里面并没有提到幽云十六州的收复问题,可是宋太祖想要统一大业又不得不考虑幽云十六州的收复问题。

根据史料《渑水燕谈录》记载宋太祖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候采用的是“和平赎买”与“武力收复”两种办法。

当然“和平赎买”是主要方式,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采用“武力收复”,毕竟宋朝时期经济发展非常繁荣,但是宋朝却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

因此宋朝能委以大任的武将不多,再加上面对的是契丹蛮族,在武力上宋朝朝廷绝对是不占优势的。

比如说在《山堂考索》中就有记载“太祖别库曰封桩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夷虏,俟蓄满五百万缗,以赎山后诸郡,宝训。”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宋太祖收复幽云十六州所采取的方式确实是“和平赎买”居上。

而且通过这段史料的记载也可以得出,宋太祖想要统一天下的愿望以及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真实性。

对比著名大诗人陆游也有过著文“先取蜀、南粤、江南、吴越、太原、最后取幽州,则兵已弊于四方,而幽州之功卒不成。故虽得诸国,而中国之势终弱。”

从陆游的记述中也能看出,宋太祖是将收复幽云十六州作为最后一步实施。

2、宋太宗时期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转变

宋太祖有收复幽云十六州实现统一大业的愿望,这个大愿也一直延续到了接下来历朝历代的宋朝皇帝身上,宋太宗就是继宋太祖之后又一位想要实现统一大业的宋朝皇帝。

宋太宗继位之后。在公元979年平复了北汉,实现了大一统的初步计划,紧接着就是向幽云十六州进发。

结果却是屡战屡败,但是正是宋太宗的屡战屡败恰恰说明了宋太宗对于宋太祖遗愿的继承

此后的历代宋朝皇帝也都如此,比如说史料记载“神宗常愤契丹倔强,慨然有恢复幽燕之志,聚金帛内帑。”

还有宋徽宗也有“海上之盟”一事来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史料记载“盖自太祖积藏之金帛,以为复幽、蓟之谋。此其志至子孙不忘也。”

只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目标始终没有完成,从上述所记载的“子孙不忘也”也能看出,如果宋太祖制定的收复计划完美地实现了。

那也就不会存在“子孙不忘也”,不忘恰恰正是宋朝没能实现大一统,其边防建设由“大一统”转变成了“守内虚外”的证明。

三、宋太宗时期国策由“统一大业”转变为“守内虚外”

宋太祖在宋朝成立初期设定的是“文治”与“武力”并存的大一统模式,而宋太宗确实也沿袭了宋太宗的国策,只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宋太宗太过激进,并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影响。

宋太宗急于求成的表现非常明显,以“高粱河一战”为例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当初宋朝大军以势不可当的气势完成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尤其是打破北汉以后,宋太宗就对收复幽云十六州十分渴望,于是就出兵幽州,打算乘胜追击。

可是正是宋太宗这个“乘胜追击”的心理导致了宋太宗与宋朝军队离心,失去了统一江山的大好时机。

原本打败北汉以后按照当时的情景来看,宋朝军队更需要的是及时地休整,以恢复军事实力。

可是宋太宗非但没有给军队足够的时间休整,更是在对敌人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兵,结果宋军大败,失去了战略高地的优势。

而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在宋太宗时期也化为了泡影,宋太宗经过这次惨败以后也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念头。

既然放弃了统一江山的念头,宋太宗就在国家的内部治理方面下了功夫,根据宋太宗给自己后世的告诫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对这次讨伐的总结: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从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已经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了处理内患之上,而“守内虚外”的国家政策也就此开始萌生。

四、宋真宗之后宋朝的“守内虚外”国策的发展

宋太宗自从开始“守内虚外”之后,就一直关注边防的建设,期望能够达到和平安定的外交环境,可是此时的契丹辽国却屡次地在边境进行骚乱,直至宋真宗继位时依然没有停止。

为此宋真宗就与契丹缔结了条约规定双方保持边缘城池的原貌,不再互相侵犯,也不再修筑军事部署。

致力于维持和平稳定的边缘关系,以此来达到巩固“守内虚外”的政策。

由此可见宋朝初期的目标是大一统,并且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方针,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偏颇。

导致宋朝逐渐地放弃了大一统的梦想,由“大一统”走向了“守内虚外”,以求边防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 中华书局

[2] 《辽穆宗草原本位政策辨——兼评宋太宗“先南后北”战略》林鹄中国史研究

[3] 《宋代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研究》 陈峰 人民出版社

[4] 《宋会要辑稿》 徐松辑 刘琳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