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思想和文字作品之间的关系来谈谈读书和做学问的方法

 国学新知堂 2021-10-18

文|新知堂原创

如果我试图要问,是先有的思想呢?还是先有的文字作品?你可能会说了,这是啥问题呀?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嘛?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一位思想家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思考才能形成某个观点或建立某个思想。最后才能笔之于书,进而形成文字作品。而且思想和文字作品是彼此独立存在的。因为,假如有一位思想家有了思想而没有留下文字作品,我们便不能因为没有文字作品而推论其思想没有存在过。
文字作品是承载思想信息的载体,是传播思想的中介。它的意义由思想赋予的,文字作品并不是思想本身。对于同一思想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文字作品加以阐释。文字作品在传达思想这一任务上只有相对性,任一文字作品只是在力求全面而准确地阐述某一思想,没有某一部文字作品可以保证百分之百地全面而准确地传达某一思想。
诚然,若要了解某一思想,我们必须要从阅读文字作品开始,但是文字作品本身并不是阅读的终点,不是说你将某一文字作品熟记于胸,甚至倒背如流就等于是了解了该思想。你要通过这一文字作品看到作品背后驱动它之所以为是的那个思想。这些文字、词汇、语言之所以被组织在这里的目的是要传达这个思想。
比如,某个人因思念自己异地恋人而给对方写了信。这时是这个思念的情感驱动了作者写了这样一封信,没有人会怀疑思念并不是这封信本身,这封信是用来传达他对对方的思念的。
但是,这封信未必就能够成功的让对方通过这些文字而感受到他的思念。限于著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功底,有的信被对方读过后可能会感动得流泪,有的信则不能触动对方的任何情感。
与这个的道理相同,文字作品对思想的传达不仅不具有唯一性,而且也不能保证已经百分之百的表述了该思想。没有最好最准确的文字作品,只有相对较好的文字作品。所以做学问,研究某一思想学说且忌死于句下。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一句,它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所讲的这个道理啊,不能用寻常语言表述,不能用寻常的词汇定义和命名。理解到这儿就够了,非要在这些词语中寻找更深更玄的道就是徒劳的,有也只能通过从这个学说外部硬塞进来。
再比如“元亨利贞”只四个字,非要说这四个字里面就蕴含着无限信息,文字是用来说明表述某一思想和观点的。是思想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述自己,而不是将自己隐藏在某些字词里面。
比如,你想讲述某个道理给我,那么我能听懂的前提是你必须要将你的观点表达清楚。你神神秘秘吐了几个字,然后告诉我说“你猜”。你会认为这是在讲道理吗。如果是我猜的话,那么讲道理的是我就不是你了。
所以,传统经学考据经文的办法根本就不是做学问正确的方法,它只是禁锢人们思想的一种手段。任凭你怎么蹦跶,反正就是跳不出我的手掌心。
做学问如果没有创新,不能增加新知识新观点,既使读遍了世间所有的书那也是没有意义的。博学是知而不是智,智者一定是博学的,但博学的未必都是智者。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