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SK斯隆李廷侃医生:国际合作和科研创新让我们到达攻克癌症胜利的彼岸

 刘得光3p6n6zqq 2021-10-19

癌症是人类社会的“头号公敌”,至今甚嚣尘上,仍没有被人类征服。全球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接近1000万,严重威胁着全球人民的健康。如何“牵制”这“头号公敌”,各国应该如何携手“制服”它,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战胜”的曙光?早筛网就此话题专访了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斯隆)中国及亚太区医生大使李廷侃博士(Dr. Bob T. Li),他对人类攻克癌症这个难题充满信心和希望,也提出了宝贵建议。

图片

李廷侃医生 (Dr. Bob T. Li)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MSK斯隆)主任医师、医生科学家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MSK斯隆)中国及亚太区医生大使

胸部肿瘤内科、新药研发内科首席研究员

MSK斯隆直通项目首席科学官

李廷侃医生拥有医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是世界著名的医生科学家及肺癌专家,专攻肺癌诊疗以及实体肿瘤的精准新药研发,也担任MSK斯隆胸部肿瘤液体活检项目的联合主任,开发游离标志物检测的科技来完善精准治疗。李医生领导了多个国际临床试验,成功开发了针对KRAS和HER2的靶向新药,其中,肺癌新药索托拉西(sotorasib)成为近40年来第一个FDA批准并成功上市的KRAS抑制剂。李医生在分子肿瘤界以“篮子试验”的转化科研成果改写了当今美国国家临床治疗指南,荣获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科研奖项。李医生还担任澳洲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促进国际合作,帮助全球抗癌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给病人带来真实的希望,是李医生的工作使命。


图片

中美抗癌成果显著,癌症负担仍重

图片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两国对于癌症防治都高度重视。李廷侃医生表示,美国在上世纪尼克松总统时代就对癌症这个“头号公敌”发出“宣战”,“抗癌战争”从《国家癌症法》正式开始。在这50年间,美国癌症5年生存率大幅度提升,如今已经达到了接近70%。而取得的实质性进步归功于美国的三级预防体系:

 
一、预防:包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减少吸烟,美国出台了关于控烟的公共卫生措施,大大减少了人群吸烟的比例和频次;二、筛查:筛查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相关部门也积极倡导癌症筛查,并通过医保的形式,让更多民众接受筛查;三、治疗:治疗技术得到很大的突破以及抗癌新药的不断研发,让癌症患者有机会获得精准治疗,延长生存期和提升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中国在癌症防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李廷侃医生表示,中国20年前的癌症5年生存率约20-30%,目前已经提升到41%。虽然中美两国对抗癌事业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癌症负担仍然沉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预测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数为996万例,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总人数的30%;美国癌症死亡人数60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总人数的6%。减轻癌症负担,仍需努力。
 
李廷侃医生表示:“作为 MSK斯隆中国及亚太区的医生大使,我的使命就是能够和中国以及亚太区的医生和科学家们团结起来,联合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抗癌专家,能够组成国际合作的平台,发挥国际合作的精神,优势互补,合力共同攻克癌症,让更多的患者真正能够从中获益。”李廷侃医生还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癌症这个难题完全被攻克。
图片

攻克癌症,国际合作是关键

图片
癌症的防治工作,无论是从筛查技术的研发到筛查产品的推广,还是从抗癌新药/新疗法的研发到其临床转化、批准上市,研发周期长,试验周期长,耗资巨大,监管冗杂。李廷侃医生表示,在癌症领域,从一款新药/新疗法的科学发现到临床试验的评估,再到监管审批通过通常需要10到15年的漫长时间。
 
如果要大大加快这个速度,离不开国际的参与,攻克癌症的关键在于国际合作。要攻克癌症,拯救生命,就要进行不断的科研创新,要有更加高效的新型防治手段,才能“制敌”。而现拥有的技术还远远不够,所以要不断地进行突破,这个过程离不开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科学发现转化为拯救生命的关键一步,需验证科学发现的可行性、有效性,这要通过一定的临床试验规模和多阶段的反复验证。

李廷侃医生表示,大约只有3%至5%的美国癌症患者参加了临床试验,这样的参与率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美国或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口多样性,这对精准医学的发展呈现很大的障碍。中国患者人群规模大,人民需求大,因此国际抗癌战争有了中国的合作参与及科学领导,才能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并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健康的中国,健康的世界。

新冠病毒导致的全球卫生危机,从发现病毒到研发疫苗、控制疫情,使我们意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大幅加快新型疗法的临床转化进程。美国FDA肿瘤学卓越中心(OCE)曾强调,重大的肿瘤临床试验通常在国际范围进行。OCE发起了Orbis项目,为不同国家的政府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针对肿瘤产品(如药物、检测)的共同提交和审批框架。从最近在Orbis项目中肺癌精准药物奥希替尼(osimertinib)和索托拉西(sotorasib)的批准上市来看,国际间紧密的临床试验协作,促使这两款新药以不到3年的速度得到批准,堪称最快记录。
 
李廷侃医生表示,国际间紧密的合作,完全可以加速临床转化过程,从10-15年提速到2-3年。本着与Orbis项目相同的合作精神,MSK斯隆在2018年与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联手建立了面向中美患者的临床试验项目。在与其他学术中心、生物制药行业和政府监管机构的合作下,MSK斯隆与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正在联合开展多个中美和国际临床试验,旨在为全球患者开发出更好的精准治疗。
图片

新时代,共克癌症的新画面

图片
全球每年有接近1000万患者死于癌症,但癌症并非不治之症。确切来说,癌症是可以预防、可以控制、可以治愈的慢性病。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我们与癌症之间的“抗争”仍在继续,还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胜利在望,攻克癌症难题是迟早的事情。李廷侃医生表示:“如果说我们在此岸,癌症是我们要跨越的水流湍急难以逾越的河,而我们各国都有一支抗癌'战队’,可以组成强大的全球抗癌队伍,激流勇进,共同制敌,团结携手淌过这河。我已经看到了彼岸。”
 
李廷侃医生和Murray F. Brennan爵士曾撰写一文发表在《福布斯》上,阐明“加强国际临床试验协作:共克癌症的新时代来临”,呼吁政府机构、私营部门投资者、学术机构和社会各界,为全球抗癌事业而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光明、健康的“无癌”世界。
 
李廷侃医生接受早筛网专访时描述了其心中的“无癌”世界:政界、商界、学术界、产业界等各界力量组合在一起,从科研合作、临床试验协作、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共同监管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形成一个常态化的国际合作机制,我们就有了“武器”,而我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医学进步就是“炮弹”,有了强大的队伍和“武器”、“炮弹”,对癌症这“头号公敌”实施“精准打击”,我们最终能在彼岸插上胜利的旗帜。李廷侃医生表示:“人类一旦有合作的精神,就能发挥出1+1>2的力量。我希望通过国际合作,这辈子可以看到最终的胜利。”
 
在10月16日举行的“2021 ZAODX 世界肿瘤早筛大会”特别论坛——癌症早筛早治前沿技术国际论坛上,李廷侃医生分享了其及团队所取得的国际临床试验的最新突破成果。李医生还强调,癌症筛查和治疗同样重要,不能把两者完全分开,早筛和早治具有互补作用,所以他非常高兴参加本次“癌症早筛早治前沿技术国际论坛”,见证这一盛事,为推动肿瘤早筛早治的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