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县文史】马乃廷:今涉县偏城一带历史上也曾属过山西省辽阳县(今左权县)管辖

 爱旅游的寒江 2021-10-19
偏城一带历史上也曾属过山西省辽阳县(今左权县)管辖
我县的偏城地区,解放前,曾长期作为黎城县在涉县的飞地存在。其始作俑者,是金元时期的崇州太守、涉县左副元帅刘震。刘震降元后,投于潞太守任忠,优遇有加,“俾寄理于涉之偏城坞,谓之分治涉县”。偏城地区从涉县分离出去入黎城管辖的时间按《元史》记载,为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80年。而李前辈《光辉的里程》错标为1265年),到抗日战争开始(1940年)建立偏城县级行政区划为止,历经元、明、清、民国共660年。偏城地区入黎的这一段历史,有历史史料可查,大家公认,没有疑义。但是,据我多年留心,获得一些史料证明,在元代之前或后来,偏城一带也曾属过山西辽阳县(辽州,今左权县)管辖。其依据和理由:
一是偏城寿圣寺北齐时石碑上碑文,经释读,不是寿圣寺始建或重修的碑文,而是“乐平郡辽阳县人、大维那、前郡功曹□□□、前郡中正吴海珍并邑义数姓诸人等,皆是承苗上皇,绵基自远……,在县之东南八十余里,目曰鹿殿城村,西有麻田之山……南依鹿殿,背瓮峻岭,陵云霄以入汉:东侠松奈重山,逾青天如卓绝下有井谷涌甘泉如泛溢。周顾四瑶,糜不可观。……是以相率于中,殖此福田,造玉石像一区……□□此之善,上愿皇帝祚降,皇后永康,皇太子修延,臣僚百官普皆缉修,师僧父母法界群识,同见弥勒,留芳不朽”。以上这段碑文是说乐平郡辽阳县人□□□并一众郡中前官员及县里义数姓,都是皇帝苗裔,在县东南八十余里目曰鹿殿城村造玉石像一区,其目的是为皇帝、皇后、皇太子、臣僚百官及师僧父母“同见弥勒,留芳不朽”。因此,根据风水和土地膏腴程度,把地址选在鹿殿城村附近。查现存石像一区,在现偏城附近或地区只有艾叶咬北齐石造像符合。在“县东南八十余里”,方位和距离也和现左权县城到偏城村距离差不多。至于“鹿殿城村”是指现偏城村还是现鹿头村,不好断定。但偏城和鹿头距离不远,当时同属一县是极有可能的。根据以上文字及文中指出的鹿殿城村方位及四周山川地貌,可以断定,南北朝时期现偏城地区不是属于涉县撤县后的临水、刈陵或盗阳县管辖,而是属乐平郡(治在今昔阳附近)辽阳县(今左权县)所辖。据《辞海·地理分册》:东汉置镣河县,北魏改辽阳县,明入辽州,1912年改辽县,1942年改左权县。北齐时正是镣河县已改辽阳县之后。
二是木井乡土木河村村中有一座明代正德十五年建的石桥,其碑文明载此桥是为方便西自辽阳东至盗阳的商旅行路而建。而这个“辽阳”显然不是指远在原青塔乡之西的原辽县今左权县地域,而是指当时是属辽阳县辖的我县现木井乡之西的鹿头乡及偏城镇一带。
三是我小时候记得很清楚,大人们都把现木井乡前后西峪西大岭之西的地方即现鹿头乡、偏城镇一带叫辽州。我小时候,母亲带我回姥姥家(圣寺驼南长岭)或我们尖山村,返回土木河后都说我们是去辽州来。我继父冬天没事儿,好从阳邑买一些小商品如烟袋锅之类去我姥姥家那里卖,一去几天,回来后和别人交谈也总说是去辽州跑了一趟。和我同时代或比我年龄还小的如曾经是县领导人的樊爱国、现领导申新成等人,也都认可有“辽州”这个叫法。因为,明代原辽阳县是入辽州的。这是不是说除了北齐,明代原偏城地区又入过辽州呢?历史之谜,值得探究。
当然,用以上几点理由确证偏城一带历史上也入过辽阳县(左权县),还显单薄了些。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将此作为一个课题,引起对涉县历史有兴趣的同仁和我共同探讨,以期获得更多的证据。
作者简介:马乃廷,男,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涉县鹿头乡秦家脑村尖山人,1945年5月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涉县广播站总编辑、涉县县委、县革委干事、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农村经济指导部部长、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河北武安师范学校党总支书记(正县级)等职。期间,还兼任河北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发现》杂志特约研究员、邯郸马氏联谊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数十年来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几十篇。并编著了《涉县大事记》、《回忆与探索》、《涉县史志纵横》、《涉县古志四种》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