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湘平:中和位育 安所遂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

 我的书摘0898 2021-10-19

 西方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架构上,人们在讨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时也容易忽视其传统文化根基问题。中国从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中走向现代化,长期内蕴着对落后的恐惧和追赶西方的焦虑,这种恐惧和焦虑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内省式归因逻辑与决绝的行动取向,导致矫枉过正地批判传统及其文化。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比较成功地避开西方现代化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在于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不是“同时代”的关系,而是扬弃、超越的关系,这种扬弃与超越就体现为一体三重的逻辑:中国具体实际的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是前现代的,但其始终作为基因而存活,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所蕴含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底蕴,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之所在。

  “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在《中庸》中有最经典的阐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中庸集注》注曰:“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其核心要义至少包括:(1)天地乃生命之本体。“万物本乎天”,而“天地之大德曰生”,为万物和人类提供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当然,生命的欲望不仅在于“生”,而且在于在生存(being)基础上追求好好地生存(well being)。(2)安所、守位方能遂生。何以遂生?“与天地合其德”的结论就是安其所、守其位。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在终极的意义上,只有安于天地设置的所、守住天地赋予的位,才能生存发展。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首先必须有所可安、有位可守;其次必须心有所属、心有所安、心有所守——君子“修身以俟之”。对于执政者而言,“守位”成为治国之首要,而其合法性又来自于是否能让百姓有所可安、有位可守,能否安所遂生。(3)致中和而赞化育是最佳选择。人在宇宙间最正确的站位及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合理的方式是,以诚尽性,“赞天地之化育”。即辜鸿铭所谓:这是最文明、智慧、美好的方式。马克斯·韦伯曾指出,西方的理性主义是一种对现世的理性控制,而中国儒家的理性主义则是对现世的理性适应——这正是“中和位育、安所遂生”最紧要的内涵所在。(4)生而有道则存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生不可以无宰,俟有道以存之。”作为一种实践智慧,依道而存甚至要以一种恒常的忧患意识、逆向思维进行动态的反思性“监控”:“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可见,“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是基于生命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发展观、人本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系统、自然协调、相互成就、中正和谐、适所宜人和永续发展。这一前现代、地方性的“中国特色”恰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理。正如荀子所言:“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安所遂生是人之大欲、同欲同求,是人类文明的原初动力和本质追求,也是一切人类社会秩序、生活样式之合法性的终极根据,对其理解与描述,不过是中西“异道”、古今“异知”罢了。以中国传统文化观之,今日人类之困境或西方式现代化面临的危机,就是人丧失本体性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而“不得安生”、行将“不育”、于人“不利”,原因则在于其现代化理论遗忘存在——“失道”而导致“位育失当”“流离失所”。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出路就在于开创出一条真正“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现代化新道路,而这条新道路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要以道图存:以马克思主义之道,结束混乱、创造秩序,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即“站起立”,追求进步、以发展“赶上时代”即“富起来”“强起来”,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安所遂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思想基因,集中体现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代表的发展观,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为代表的社会观,以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共存超越优越、平等取代霸权、结伴取代结盟的文明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的生态观。具体可以从“生”“位”“所”“育”四个角度来理解。

  “生”:生命至上和追求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这方面与西方现代化有着基础性的差别。一是在前提、底线上,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强调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实施一系列民生兜底工程,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推进共同富裕。二是在目标、使命上,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终极奋斗目标,并以脚踏实地的战略步骤加以逐步实现。三是在立足点、格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超越西方民族国家“优先”的狭隘眼光,为解决人类生存危机贡献智慧,让全人类都能安所遂生。

  “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防范风险。中国将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在谋求自身发展方面,中国特别强调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所”:各得其所和各尽所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内,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让每个人在各得其所中各尽其能,人人能够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安所遂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外,深刻把握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育”:以存在看待发展和以发展成就生命。“中和位育、安所遂生”基于生命存在的差异性,更追求生命之间以及生命内在要素之间“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彼此成就、共生发展。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理念,本质上是一种走向人自身的存在(being)以及“好存在”即幸福的发展观。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不仅致力推进全世界共同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还致力推进全世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宽广胸怀和世界格局谋求全人类的存在、发展和幸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