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年超850万毕业生,企业却仍然招机器人工程师困难?这一政策或将改变现状

 RoboSpeak 2021-10-19

今年暑假,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时间,整个教培行业进入“寒冬”,打开抖音、微博等app,某某教育机构倒闭走路的消息层出不穷。

做教育的路在哪?机器人等新工科类教育,已经成为了目前明确的新方向。

目前企查查数据显示,搜索从事机器人教育的企业,能找到 36657条相关结果,这个数据正在疯狂增加,许多教育企业已经开始增设经营范围。

原因是在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而对应的是在9月,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也进一步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进行了明确划分,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划入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这意味着,机器人编程教育及软件编程教育等新兴学科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支体系,都将依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周六日、节假日及寒暑假均可正常开课。“双减”政策下,教培行业亮红灯,已是既定事实,但其中的一个细分市场——机器人教育,很明确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就业难和用工荒下的时代新选择

在谈机器人教育这个风口前,我们将目光先回到当下,看看机器人教育到底要去解决什么问题,职业教育这个行业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风口。

从1949年2.1万的大学生到2020年850万新一轮毕业生,70多年来,随着一批批大学生不断投入社会,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界定也已经越来越模糊,各类企业对于用人的评定标准也开始从变得多元化。例如在机器人行业,研究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同企业的划分已经开始出现分层。

对于工业制造类企业来说,尤其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行业企业,大多从2000年前后起步,发展到如今所经历的时间并不算长。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0年2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显示,目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的人才缺口高达450万。

而早在2019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也提到了新制造业的兴起,预测了未来十大重点人才需求,机器人行业就在其中。

按照社会大多数人的认知,这些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制造企业必然对于专业人才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也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这部分企业会存在大量人才缺口,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条件。

今年开年以来,随着新一届的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成为各大高校和企业乃至社会各界都尤为关注的问题,但2020年统计局的实际就业数据却是,每年制造业的毕业生找工作依然一直存在匹配困难的状况,这一状况同样延续到了2021年。经济学家们也发现,在近些年社会上制造业一度出现用工荒和招人难同时存在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伪命题,实际去过工厂,会发现这种现象已经比许多新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问题出在哪?

虽然整个国际大环境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工业4.0”、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风起云涌,我们国家也在抓紧实施“”、“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一切欣欣向荣。

但对新制造产业来说,本身起步时间比较晚,转型智能制造,由于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必然存在积累的研究人才不足、工程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高速发展的行业(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缺口,目前仍然依靠传统机械电气的成熟人才支撑。

对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2020年人力资源厅的最新数据显示,开展了智能制造转型的制造类企业HR和负责人,更愿意招到具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实践性人才,同时成熟企业更愿意从传统机电行业挖掘技术人才,而少培养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

研究机构分析认为,企业负责人选择这部分职业人才的原因在于,这些有过经验的实践性人才对成长企业来说作用补助性更强,同时也更为吃苦耐劳,工资价格也较为合适。而反之,制造业新生代毕业生往往存在理论和实操脱节问题,在项目中培养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过高,发展稳定性和忠诚度也往往较低。这使得强烈的企业需求下,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缺口仍然巨大。

因为产业变革飞快,高校人才走出校园去往企业后,所引以为傲的技能往往会与实际产线操作存在不匹配,动手能力也不足以在合适的企业生产实际应用中一展才华,希望继续研究深造的人才比例远高于本科生直接就业的比例。而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对于职业技能的客观要求依然阻碍着他们的发展晋升途径。

在很多高校学生的就业统计报告中显示,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并不罕见,因为职业范围、薪资待遇、招聘歧视等诸多问题,很多人从制造产业去了互联网。

这些因素结合,导致在新时代新制造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毕业生低不成高不就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使得目前机器人教育市场,要解决的一类是学校专业学生教学模式的问题,一类是社会人才再培训和晋升的问题。

▍产学研结合落地路

对在校学生的教育是此前很大一部分政策关注的核心。

多年以来,各地教育部门一直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实践落地,从国家“十一五”时期开始,就曾提出人才教育的成长方针,表明要培植以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联系的系统,到“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产教融合发展”被列入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

这些政策都力图从企业需求出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大多是改变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学校工科课程学习中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缺乏现状,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对于毕业人才的关注度,缓解对工科毕业生就业不友好的现状,让本科院校更多能分流到制造企业,学生更愿意去制造业。

为了完善这一政策,教育部办公厅后续又印发了《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首次提出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打造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面向当前产业急需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

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已经开始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机器人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有专家指出,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类似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在这些国家大方向下,未来能否培养出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也将成为各大高校工科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培养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新一代工程科技人才,将是未来工程教育行业新任务,也是未来教学服务企业发展新赛道。

随着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一代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教育装备产业化背景下,除开政策号召,国家对新工程教育的投入也在进一步加大,通过协同育人等项目不断为社会企业注入活力,在这些政策引导下,也逐渐诞生了许多专注机器人教育市场的企业,通过提供成套实践教学解决方案,助力培养新一代工程科技人才。

▍更进一步的补齐

但在机器人等新工科建设落实上,整个社会的制造业问题仍然存在。

例如学生家长固有高学历教育述求,社会上普遍的学历和职业歧视,以及大规模内卷的课外教育等,这些都使得唯学历论状况非常明显。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会依然偏向于进行研究性岗位,而缺少去往实践性岗位的动力。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当前新工科的实践也同样存在落地问题。例如新工科教育不仅仅是设备销售,还离不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但往往产学研结合的落地过程中,高校老师和企业负责人会发现诸多实际难题,例如企业产线与教案不匹配、多学科交叉内容、实践装备品类少、难以实操、教学目的和生产脱节等状况,这些内容往往繁琐且多样。

对于课程实际参与者而言,为了做到了线上线下结合、虚实结合、理与实结合,需要将企业应用项目做进教学内容,将岗位要求前置到教学活动中,这无形中增加了教育的负担,往往是年轻老师在进行参与。

为了破除这些教育改革上的实际问题,从今年下半年开年以来,国家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这次出台的《意见》,也将原先需要这些专业服务商进行的新工科教育培训类工作进一步放开,并直接提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可以直接下场,举办职业教育,同时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实践教育的难题和蛋糕直接给到了全社会。

《意见》的路径非常明确,不仅就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范和实施措施,也明确了到2035年,中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这意味着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会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同时让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当然,这也不单单是一个文件能够实现,在未来3-5年必然将有密集举措,因此可以预见机器人教育的风口即将出现。

在产学研结合以及新工科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需求客观存在。一方面分化后的职业院校需要更多具有工业应用场景的教学资源,需要更多的岗位解决学生就业出口,而另一方面制造企业需要专业对口的、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实践人才。

原先这种信息不匹配在国家政策的强行推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而原先产学研结合需要一条腿跑职业教育市场,一条腿跑企业对接资源的情况,通过更大范围的放开市场也能得到大幅缓解,为教育和新工科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改变与未来

客观而言,在目前许多高校实践的新工科教育,跑通整个流程后,不仅能减轻实际教学负担,提升学生参与度,同时也能为工程教育认证提供教学过程基础数据,同时加强学校对教学装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学生能力评估能力,也为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建设提供多元化、体系化的实践教学解决方案,最终建设工程技术人才库,搭建人才数据交易平台。这意味着高校将直接能为企业精准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服务,打通产学研的通路,真正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配合当前推出的《意见》,将继续补全职业教育下的短板,通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通过放开成熟企业的准入门槛,做到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最终推动职业院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让更多职业教育和后续人才,能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年轻人凭借一技之长证明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无论是本科还是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例如机器人工程等专业,通过将企业的创新要素融入学习过程,能很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数据化也将意味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将直接作为生产实践操作经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实践经验也纳入企业考量专业人才的依据,而不是像以往单纯的考评成绩。

2019年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本科院校1245所,其中含机器人工程专业的249所、智能制造工程专业123所、人工智能专业180所,而职业院校的机器人专业对口人才的培养,还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制造业仍然在蓬勃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落地培养必将不断进行。相信随着中国逐渐对标国际,不仅通过新工科建设双一流高校,培养世界一流专业人才,也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