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2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耕读人家jkhpb3 2021-10-19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

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战国时楚人,为屈原之后杰出的辞赋家。

故宅:指宋玉故宅。

羯胡:因安禄山是胡人,故在诗中代指安禄山。

动江天:惊动天下。

云雨: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立为庙宇,号曰朝云。”

解读:

宋玉曾作《九辩》,开头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悲秋传统先声之作,抒写秋天悲凉寂寞,同时也是感叹贫士生活的坎坷――这样的感慨和杜甫的心声几乎是一致的。

宋玉不仅仅是一位文学才华出众的辞赋之士,他同时也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志士,他的悲剧其实也发生在杜甫的身上,我们今天谈论杜甫,更多的是从文学只或诗歌史的角度来谈论、阅读或欣赏,其实忽略一个重要事实,杜甫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志士,故在诗中用“深知”一语明言,他与宋玉在精神、情感上具有跨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宋玉不仅仅是是他异代知音,更是他的精神导师。诗人凭吊遗迹,思念前贤,由人及己,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萧条异代不同时”,我们细揣这句话,诗人大概不无遗憾地在抱怨,“我”为什么与宋玉身处不同时代,如果我们样一对同病相怜者身处同时,还可以互相倾诉,成为知音。

诗人惆望失落之余,面对着眼前的宋玉的故宅,走过“云雨荒台”,以“空”“岂”二字为其情感作结,充分体现了杜甫炼字之精准。

在宋玉之后,后人只知欣赏其华美的文藻,但却不知或故作不知他诗赋中的理想和志向,这岂非是宋玉之愿?他的《高唐赋》是尽人皆知的作,但后人常常将其附会成风流艳事而津津乐道,但却不知这只是宋玉借此讽谏淫惑而已。

杜甫这首诗的末联实则是对宋玉本文之意做出澄清,并以楚宫作比,极力赞扬宋玉精神的不朽——当年华美楚国宫殿在岁月的洗礼之下,早已是烟消云散,连当地的渔人、舟子都说不清楚到底在哪儿,只有宋玉的“故宅”成为三峡边上不灭的灵光在熠熠闪烁,诚如李白所言“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