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教练

 方所的书屋 2021-10-19

这张图好玩!

全文1442字,阅读约需3分钟;

昨天看完一篇文章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认识了一位资深生涯教练——郭农老师。这里得介绍一下她,她职场阅历丰富,在20多年的时间里,担任过世界500强的人力资源高管、知名企业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当过大学老师、民企董助、翻译、外贸、连锁店经营、合伙创业、公益教师等。

郭农老师在咨询和生涯规划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曾帮助过很多学员走出困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她能够帮助学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她叙述自己的职业经历时,就提到过她的导师,对她影响深刻,很奇怪的是,她的导师很少告诉学员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只是问他们再简单不过的几个问题:
你想做什么?为什么?
想达到什么结果?
打算怎么做?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估计会有什么困难和阻力?你打算怎么办?
有什么需要我支持?
很好了,就按你说的去做吧……

可能如果我是他的学员,估计这会就已经愣住了,我不是来请教解决办法的吗?怎么还要我回答问题?其实这个就是这位导师的高明之处,他在让你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看到”想要的结果了,这些问题可以帮你更好地理清思路、激发潜能。

这小小的几个问题,其实是带着欣赏、相信和展望的,如果你能够认真完成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再去直面问题,你会发现你的潜力远不止如此,甚至可以做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郭农老师亲身实践过,恰恰那几年就是她成长速度最快、最有成就感的日子。后来郭农老师发现,即便没有导师,我们自己也可以进行自我教练,当我们自问自答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就可以为我们的问题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她进行自我教练时,常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为了拿到这个结果,我还能做些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让我们“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最好结果和场景,越具体越好,这个想必你应该清楚,当我们在脑海中将场景描绘得愈发清晰时,我们的内驱动力也会越强,让我们能够聚焦在正向结果上,更加专注。

第二个问题能够让我们理清思绪,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

自我教练,“自我”是名词,“教练”是动词,合在一起,也并不是像你想的那么简单,我们对自己的提问,很多时候,容易将自己身上的并不严重的问题变得复杂,而有些提问,却能让人豁然开朗,顿觉前路正好、光明一片。

如果你还是不信的话,那就来对比一下二者的区别吧:
      
非教练问题 
教练问题 
哪里出了问题?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是谁的错?
这件事对你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若能如你所愿,是因为你做了什么
我怎么那么笨?
目前拥有哪些资源?还可以找谁帮忙?

左边的问题,很容易就让人陷入内耗自责,而右边的问题会让你充满能量。教练式的问题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关注现在和未来,而非过去;
目标导向,而非问题导向;
挖掘资源和机会,创造可能;
引领行动。

以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练技术所秉持的基本信念就是:
每个人都是OK和完整的;
每个人都具足成功的资源;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积极正面的动机;
每个人都会为当下做最好的选择;改变是可能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你真正了解到了教练的底层逻辑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创造性”地解决,每个人都可以挖掘潜能、自我教练、屏蔽干扰。这套逻辑你也完全可以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无论是育儿还是正常沟通,当你把对方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时,给他足够的信心和鼓舞,他会完成得比你想象得要出色。

如果你能掌握这套思维模式和信念,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部分,实现自己希望的人生图画,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

最后,郭农老师说,
真正的朝圣,是在去远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的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