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眼头条】马伯庸,能成为中国版的“东野圭吾”吗?

 吾家小儿女 2021-10-19

昨天,电视剧鹰眼(TV-insight)马伯庸IP为何成了影视化的“香饽饽”?一文中,梳理了马伯庸的影视化作品,总结了马伯庸IP成为影视化“香饽饽”的原因。

与马伯庸一样,东野圭吾也是出了名的影视化“香饽饽”,本文通过分析东野圭吾和马伯庸影视化过程的特点,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马伯庸,能成为中国版的“东野圭吾”吗?

东野圭吾打造个人IP的秘诀

东野圭吾与马伯庸有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悬疑元素,且都是男性偏好的题材,其影视化大多都备受重视。喜欢马伯庸作品的粉丝,很大一部分也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

作为“影视改编专业户”,东野圭吾十分高产,根据他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有网友说,东野圭吾不生产IP,他本人就是“超级大IP”。他的名字,已然成为了影视化的金字招牌,名声响彻中日韩。

东野圭吾

那么,东野圭吾影视化成功,在中日韩、甚至国际范围内打造个人IP的秘诀又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意识的将小说“剧本化”、受众“最大化”

他致力于“写出不分男女老幼,即使不爱推理小说,甚至不喜欢阅读的人,不管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有趣的作品。”这样的“大众读本”门槛不高,大部分人都可以阅读。

后受影视改编的影响,在之后的创作中会有意识的将小说“剧本化”。甚至,他曾在采访中提到,写小说的过程就类似于拍电影的过程:“首先在脑海中形成映像,就像是电影中的一幕幕场景。以满意的形式'拍摄’完毕,再用文字把这部分表现出来。如此反复,一本小说就写成了。”出场人物的心理描写一概排除在外,就连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也仅通过行动和对话展示,非常适合影视化。

《湖边凶杀案》是小说“剧本化”写法的典型

2、作品题材适宜于海外本土化

谈到东野圭吾作品的特点,资深图书策划人马光磊说到:“东野圭吾不止写推理,更多的是写人性,可以是推理小说,同时也是社会小说甚至爱情小说。他的作品特别突出对人性及社会性的反映,对于亲情、友情、爱情方面进行了仔细地推敲琢磨,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是世界共通的,在影视化改编上适宜于海外本土化。

3、本人参与影视改编创作

东野圭吾有他的电影梦,为了影视化改编,他在写小说前期就已经下足了功夫。亲自参与影视改编创作,加上其作品通常都是高配班底+主演阵容,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保证作品质量。

4、影视化反哺个人影响力

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内,影视的传播力度是远远大于原著的,当影视剧反哺东野圭吾的影响力后,其原著的销量会大大增加。国内的悬疑推理小说核心读者人数在上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左右还只有5000人左右。2007年中国大陆接触渠道狭窄,知识面不广,悬疑推理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日剧《白夜行》在中国大火,引发第一轮“东野热”,东野圭吾的小说进而统治占领了市场。个人IP知名度持续扩大,成为了持续化的上扬曲线。

能沿着东野圭吾的道路前进吗?

马伯庸能够复制东野圭吾的道路,成为中国版的“东野圭吾”吗?笔者认为目前尚有难度:

1、影视化改编有难度

不同于东野圭吾小说“剧本化”的特点,虽然马伯庸作品影视化能力不俗,但部分作品改编难度很大,以《显微镜下的大明》为例,它讲了六个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涉及民间和朝廷,蝇头百姓和皇家贵胄等,人物和情节错综复杂。除了《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其他小说的写法更像是历史纪实,而《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小说更像一本科普著作,改编难度很大,或许这也是马伯庸第一次亲自上阵担任编剧的原因。

2、本土化有难度

与东野圭吾聚焦于刻画人性的作品不同,马伯庸作品大多根植于中国历史,加上悬疑、谍战元素,一旦“出海”,或许会给国外观众造成观看障碍,加上“爱腾”的海外布局主要在东南亚市场,而不是与中国文化颇具渊源的日本、韩国。海外本土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020年,爱奇艺宣布会在日本、韩国设立本地化团队,先在日韩扩展影响力或是马伯庸IP国际化的第一步棋。

3、追求的发展各不相同

东野圭吾的创作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奖项后,东野圭吾进入了十多年之久的萧条期,期间作品备受冷落,生活也陷入窘境。后来坚定转型后,他的第一部畅销作品《秘密》东野圭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了生活现状。在某种程度上,东野圭吾开始认真揣摩受众喜好,作品更趋向市场化思维。

日剧《秘密》剧照

相比“打破舒适圈”,马伯庸更愿意循着兴趣走下去,深耕自己擅长的题。他的作品虽然文风多变,但多是在历史资料中抽丝剥茧,再糅化为精彩的故事,呈献给观众。从早期《风起陇西》到如今的《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洛阳》等,包括正在筹备的剧目,年代各异,但卖点其实差不多。再者,这样的题材更安全、可控、可持续化,对于当下环境的影视圈来是最合适的。

东野圭吾的个人IP影响力已经历长达几十年的发酵,相比而言,马伯庸成名较晚,二者并不是一个年代的作家,马伯庸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若他有志于将作品影响力拓展到国际市场,进一步有意识的将小说“剧本化”、深度参与影视化的内容创作,向“世界文学”靠拢……随着中国话语权的上升,中国精品剧集的对外输出,马伯庸在国际上的IP金字招牌指日可待。

呼唤精品,缔造中国版的“东野圭吾”!

当然,在实现国际影响力的前提下,要先形成响彻中国的系列化IP。

首先,平台的通力合作十分重要。这需要平台致力于创作、发掘优质内容。只要内容足够优质,IP影响力不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优质内容一旦被开发,IP影响力便会随之而来。以尾鱼为例,在《司藤》播出前,竟然还不能算是晋江的头部作者,在其内容被影视化之后,才被更多人所知。

其次,有赖于平台的影视化能力。除了要配置高质量的演员班底外,也要依托原著创作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正如东野圭吾所言:“影视和小说的形式有很大差异,因此原著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照物,观众的体会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几个月前的“小成本奇迹《御赐小仵作》,由于原著完结时间距今约有6年,玛丽苏成分过浓,男女主的人设也不是很讨喜,影视化作品与原著相比做了较大的改动,但丝毫不减其内容的优质程度。说明影视化作品并不是非要与原著丝毫不差,而是取决于观众的感受。

好IP固然重要,但是抢好IP不是爆款的关键,只有好的影视化能力才能成为精品。期待未来能出现中国版的“东野圭吾”!

参考文章:

1、新浪娱乐. 《东野圭吾.作品的影视化——分为两半的侦探》

2、世界观著.《从“影视改编专业户”东野圭吾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3、史倩.《浅析东野圭吾推理小说被广泛影视化的原因》

4、北京商报网.《谁在营销东野圭吾》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近三个月84部影视剧建组待开机!(汇总)
【二】B站“长”剧集:何时能打破风犬少年的“天空”?
【三】除了爱优腾芒B,更有央视频!
【四】专访《理想之城》剧本总策划吴兆龙:剧本策划就是给编剧当师爷,给剧本当医生
【五】《理想之城》总制片人张婷婷专访:国产职场剧,苦“真实”久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