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472课:细说“讨”字,成语“沿波讨源”中“讨”字何义?

 三个小布丁 2021-10-19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一个汉字:“討”。“討”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讨”,“讨”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入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讨”是重点汉字,要强记。其详情如下:

討(讨)。读tǎ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讨,治也。从言,从寸。”会意字。本义是治理;整治。关于如何会意,各家解说不一样,但由于“讨”的字形演变过程中变化不大,所以,“讨”是会意字基本没有争论。

(李学勤《字源》中讨的字形演变)

徐锴《说文传》:“从言、寸。”注“寸,法也。奉辞伐罪,故从言,此会意也。”寸,《说文解字》:“寸,十分也。人手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义一。”是个指事字,指医生诊脉所用的“寸口”,后来引申为从手掌到“寸口”的距离,就是“十分”,即一“寸”。从字形来说,伸手,说话,都有“治理、治”义,所以,这种说法解释得通;杨树达《文字形义学》:“寸谓手,治事者不以言则以手。”也解释得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发其纷纠而治之曰讨。”“讨者,乱也。治讨曰讨,犹治乱乱也。”众人有口(言),众人伸手(寸),就是没有秩序,混乱,治理“讨”,就叫“讨”,就像治理混乱,整治混乱一样,这种解释也说得通。

(整治)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杜预注:“讨,治也。”楚国的国君没有一天不用下列的方式治理国内的人们:教训百姓生计不容易、祸患不知哪天就会到来、戒备警惕不能放松。

本义之外,“讨”还有很多用法:

(1)研究,探讨。比如:讨论。《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讨,治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讨,寻究也。”何晏这里的“治也”指的是“治学”的“治”,与上面“整治”的“治”有差别。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探讨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由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

(讨论)

(2)寻找;找。晋代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有时候(描摹事物、追寻形象)就像因树枝(摇动)而振动了树叶,有时候就像沿着水波而寻找到了水源。后来“沿波讨源”发展为成语,意思是沿着水流寻找源头,喻深究事物之本末。这里的“讨”,意思就是寻找。另外,成语“自讨苦吃”中的“讨”,同样是寻找、找的意思。

(3)声讨;公开谴责。《玉篇·言部》:“诉,诛也。”《左传·襄公八年》:“今楚来讨曰:'女何故称兵于蔡?’”现在楚国前来声讨,说:'你们为什么对蔡国用兵?’这里的“讨”很容易翻译成“讨伐”,实际上,只是声讨。

(声讨)

(4)讨伐;诛杀;惩罚。《类篇·言部》:“讨,杀也。”《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上天惩罚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五者啊!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5)谋取;索取。比如,讨债;乞讨。《类篇·言部》:“讨,求也。”鲁迅《呐喊·端午节》:“他从没有向人讨过债。

(乞讨)

(6)招惹,比如:讨厌;讨人喜欢。《红楼梦》第九十三回:“因为太真了,人人都不喜欢,讨人厌烦是有的。”

(讨人喜欢的小猫)

(7)娶。比如:讨老婆。《古今小说·木棉庵郑虎臣报冤》:“我家相公要讨一房侧室。”

(8)减掉。《礼记·礼器》:“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郑玄注:“讨,犹去也。谓若天子以十二、公以九、侯伯以七、子男以五为节也。”孔颖达疏:“谓天子至尊,每十二为节,自此以下,转相降差,公九、侯伯七、子男五,顺序而稍去之也。”君子在具体行礼的时候,有时是放任感情毫不掩饰,有时是情感服从理智(有节制),有时是不分贵贱,上下一样,有时是按顺序递减礼数。

“讨”的小篆写法如图:

(讨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