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是美德方永恒——《素书》悟读之【11】

 新用户97560OBk 2021-10-20

但有精神可期许,

总是美德方永恒。

《原始章第一》悟读【11】

【原典】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悟读】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永恒,意味着不变。一般而言,具体事物皆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具体事物是永恒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规律永恒,精神永恒

生而为人,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此言黄石公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道德名片是人生最好的通行证,美德面前,任何事情都变得非常渺小。其二,只有美德才能让我们获得人生真正意义的成功,即精神上的永恒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这是著名的灵魂三问,涉及到生命真意的探寻。

有的人,谋的是简单生存;有的人,求的是尊严生活。《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呐喊,启迪世人思考生命的真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使用对比,总结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生归宿,在对照中将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不同的历史结果予以艺术的呈现。

古来修身总寂寞,惟有美德留其名。


概而言之,中华传统美德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之民族节气;


其二,“义以为上、以义统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之义利关系。其中,“义”指民族国家大义,“利”是指个人利益;


其三,以“仁者爱人”之心尊重理解关爱人,此最具有人民性之道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