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家庆:“乞丐”般的教授,被绑架吃猪食,却让数万人过上好日子

 郝福和 2021-10-20

“我走了,我还活着,朽而沃若……我走了,无需祭奠,无需泪挂两腮旁,无需那一纸挂墙告悼文,请忘掉我吧,泥巴或白雪,一切都回归土地……”

文章图片1

何家庆

这是“乞丐教授”何家庆生前作的一首诗,他告诉女儿当他离开的时候,把这首诗分享给大家。

2019年10月19日,一辈子奔波劳累的何老在合肥病逝,享年70岁。

这一辈子,他行走了上万公里,穿越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带,深入毒虫遍布的深山老林,吃过苦中之苦,尝遍人间滋味,衣衫褴褛满身伤痛,只为黎民苍生,从此不再受穷受苦。

请记住他的名字,他是像“乞丐”一样的教授——何家庆。

文章图片2

年轻时的何家庆

一、善意浇灌出的花朵


何家庆194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的一个贫困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父亲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不顾经济条件的窘迫,把儿子送去学校读书。

父亲是一个卖苦力的车夫,能力十分有限,有时甚至拿不出儿子的学费。何家庆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随时可能会退学的准备。

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善良,帮助着何家庆走过了最艰难的求学岁月。

那时候他家里很穷,学习成绩却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们不忍心看着他退学,都在默默地资助何家庆。

谁给了一本练习册、谁给了一双棉鞋、谁捐赠了2条短裤、学校又给减免了学费……这每一次的好意,何家庆的父亲都会记在香烟纸上,他要让儿子永远记住大家的恩情,将来学业有成,回报国家和社会。

何家庆曾经发过誓:“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

他说到做到,后来,他跋涉万里帮助老百姓脱贫,老百姓的口袋变得鼓鼓的,他却骨瘦如柴、破衣烂衫、状如乞丐。

二、225天、徒步12684公里


70年代中期,何家庆被推荐到安徽大学进修班从事中药材的研究和学习,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极为刻苦。

凭着永不言败的精神,何家庆从进修班的70多人中脱颖而出,因成绩优异留校工作,从事植物分类学和药用植物学等教学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学问、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这是老一代读书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比起现在某些只会“捞金”,满口胡言乱语,没有真才实学的所谓“教授”,何家庆这样满腹经纶又勇于实践的科技先行者,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事植物学工作多年,何家庆早已爱上了这个职业,他觉得光是从书本上汲取知识不够,因为很多植物藏在深山密林之中,这些植物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一旦发现对于植物、医学等领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文章图片3

野生植物

“巍峨大别山,雄踞鄂豫皖”,在巍峨磅礴的大别山里,有着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1910年有一名法国传教士对大别山的白马寨进行了考察,采集了500号标本,现存于江苏植物研究所,被视为珍宝。

何家庆认为,资源丰富的大别山一定还有更多的植物,他萌生了要全面考察大别山的想法。

文章图片4

野生植物丰富的大别山

可大别山地势险峻,深处有毒虫猛兽,很少有人敢轻易进去,而且想要考察大别山需要资金,何家庆每个月工资不高,他辛辛苦苦攒了几年,手里也不过只有3000多块钱的积蓄。

何家庆一筹莫展的时候,他80多岁的老父亲站了出来,老人一生知恩图报,从前好心人和国家帮助了他的儿子,现在他要义无反顾的支持儿子进山考察,为国家做贡献。

老人把自己一生的积蓄、由1角、2角、5元、10元慢慢积攒起来4000多元钱,连同他记在香烟纸上的58笔账单,都交给了何家庆,他在香烟纸上给儿子留下了一段话:

“读着共产党的书,拿着共产党的钱,好好学习,努力向上,做一个顶天立地之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文章图片5

何家庆父亲手迹

1984年,何家庆带着父亲和自己凑的将近8000块钱“离家出走”,225天,他徒步12684公里,翻越375座高山,回家时他眼窝深陷、面黄肌瘦,头发乱蓬蓬的,简直像一个“野人”。

何家庆瘦小的躯干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有一双永远不知疲倦的双脚,一步一步的丈量着祖国的土地,哪怕前路艰险难测,他也孤身一人毅然前往。

深山里到处都是危险,何家庆曾在休息时被山里的猛兽攻击,也被毒性剧烈的虫子咬过,毒蛇和蚂蟥贪婪的吸过他的血,让他的伤口溃烂生疮,险些丧命。

天气恶劣,时常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何家庆只能顶风冒雨,找一处山洞栖身,他那身破旧的涤卡中山装被恶劣的环境打磨的更加破旧,脚上的鞋也磨得发烂,但何家庆始终没有放弃过。

吃野果、闯深山、斗猛兽、烈日酷暑、风雨交加,何家庆都咬着牙挺过来了。

文章图片6

何家庆在大别山考察

“作为这个民族中的一个成员,今天是我对过去一切损失的补救,是我对于养育我成长的人民的一次答谢,我不图什么,也不想得到答谢者的一点点回敬,我愿我的此行默默无闻。”

这是何家庆1984年7月11日在大别山岳西县时,写给爱人胡建群的信中所说的话,字里行间,都是知识分子对人民的感激,对事业的热爱。

在“离家出走”225天之后,蓬头垢面的何家庆回来了,作为中国全面考察大别山的第一人,他带回了蕨类、苔藓、被子植物等3117种号,采集标本近万份。

这些植物让人们知道了大别山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为大农业生态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植物资源背后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科学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文章图片7

何家庆在研究魔芋

1986年3月中旬,在安徽省合肥市部分人才单位、智力对口支援革命老区的洽谈会上,何家庆第一次提出了如何对大别山植物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见解,在此之前他默默无闻,从没炫耀过自己考察大别山的经历。

何家庆的见解受到了与会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也是从这次会议之后,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位植物研究员,敢闯深山虎穴,敢与死亡为伍,用生命为国家做贡献。

行走在深山老林里,没有人会不害怕未知的前路,可人一旦有了信仰,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对未知的恐惧也就消除了一大半,想要做的事情也就做成了。

三、“农民县长”人人爱戴


1990年,何家庆被调到安徽绩溪县挂职科技副县长。

他仍然穿着那一身破旧的涤卡中山装,绩溪的老百姓都说:“何县长穿的还没有我们庄稼人穿得好。”

半年时间里,何家庆步行800多公里,跑了23个乡,采集植物标本1536件。

1991年他写出了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他摸清了绩溪县的家底,让老百姓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植物资源。

文章图片8

何家庆与农民在一起

他从来不是一个能坐在办公室里的人,除了到处采集植物标本,何家庆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帮助绩溪老百姓发家致富。

绩溪县当地大多数老百姓以养蚕为业,但由于不懂技术问题等种种原因,老百姓的收入并不是很高。

何家庆将尚田乡选为蚕桑改良试点,前后30多次来到尚田乡,举办培训班指导大家科学养蚕。

在何家庆的科学指导下,尚田乡的养蚕业迅速发展,老百姓的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1991年尚田乡遭受灾害,蚕产茧量仍然增长了28%,总收入增加了30万元。

文章图片9

何家庆的家

何家庆对绩溪的贡献,不仅在指导科学养蚕,更在于他发现了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神奇作物——魔芋,这种作物帮助绩溪县乃至西南地区的老百姓发家致富,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魔芋又称“磨芋”,具有促进肠胃蠕动、预防心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的作用,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但世界上最大的魔芋消费国家是日本,中国只有部分地区种植魔芋,何家庆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绩溪的一些山区,魔芋有零星的种植。

魔芋这种植物喜阴、喜湿,非常适合在山区里种植,而且种植技术也不麻烦,种植魔芋对于山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可以致富的路子。

文章图片10

魔芋

为了帮老百姓打通这条致富之路,何家庆不辞辛苦去了浙江临安进行考察,他发现临安种植魔芋的面积很大,而且当地人比较会种植魔芋,有些农户种植3分魔芋地,居然能获得3000多元的收益。

回到县里后,何家庆把种植魔芋的想法向县里作了汇报,县里非常赞成,让何家庆担任魔芋开发小组组长。

何家庆随后就前往贫困山区开办科技培训班,普及魔芋种植知识,他又自费1000元从湖北引进芋种,在全县31个地方进行试点。

文章图片11

成品魔芋

芋种播下之后,何家庆总是去往田间地头给老百姓讲解注意事项,观察魔芋的生长状况,进行病虫害防止工作,他可以从早上忙到深夜,一点也不知疲倦。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绩溪县魔芋产量最低2000公斤,最高可以达到7000公斤,总收益超过400万元!

何家庆马不停蹄,又写下了18万字的《魔芋栽培技术》。

他担心自己可能会被调走,来不及让老百姓吃透魔芋的知识点,将来导致他们在种植上出现错误,影响收益,所以他把所有有关魔芋的知识都写在书上,让绩溪的老百姓即使没有他,也能种好魔芋。

何家庆对于绩溪人民的贡献,又何止于此。

文章图片12

何家庆和学生们在一起

1991年安徽大洪水,何家庆不顾危险冒着雨走了100多里地,来到灾害严重的胡家乡上西村,一边指挥抗洪救灾工作,一边安慰受到惊吓的老百姓,让老百姓知道人民的干部没有离开他们。

在稳定了上西村的情况后,何家庆又翻山越岭,来到另一个重灾区松烟塘村。

天气恶劣看不清道路,他的脚崴了、胳膊扭伤了、浑身上下都是泥土、伤口还在不停地流血,他是这样忍着伤痛连走带爬了整整16个小时,才来到了松烟塘村。

到了村子里他顾不上伤痛,把自己仅剩的1000块钱用来抗洪救灾,在洪水中长时间的浸泡,让他得了血吸虫病,折磨得他痛不欲生。

但他不后悔,硬是在灾害过后拖着病体,写下了《绩溪1991年洪灾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图片13

安徽绩溪

有了这份报告,从此绩溪县人民面对洪水灾害,就会多一分从容,多一分勇气。

挂职850天,697天在田间地头和贫困乡间工作,留给老百姓的是源源不断的收益,越来越饱满的钱包。

何家庆挂职期满离开那天,绩溪的村民和干部眼含泪水不舍得让他走,在绩溪人民的心里,何家庆早已是他们的亲人。

何家庆带着绩溪人民的不舍离开了,但他没有停下脚步,他要去大西南传播魔芋知识,让那里的老百姓也富起来。

文章图片14

绩溪风景

四、“苦行僧”式的教授,上万人因他而致富


何家庆当年考察大别山的时候,沿途看到不少西南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着贫苦的生活,从那时起何家庆就产生了自费扶贫大西南的念头。

1984年的大别山考察,何家庆一走就是两百多天,家里的重担全落到了妻子胡建群的身上,她要照顾年幼的女儿禾禾,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而他什么忙也帮不上。

“我不仅是老师,也是丈夫和父亲啊”,何家庆心里明白,他选择了去大西南扶贫,就意味着又要对不起妻子和女儿了。

痛苦思索之后,何家庆还是选择去大西南,他要回报国家和人民。

文章图片15

高大的深山

1998年2月的一天,趁着天色未亮,何家庆拿着他这几年攒的27720.8元钱,无声无息的踏上了西南扶贫的道路。

前路凶险,他害怕家人会阻止他,所以没有当面和亲人道别,他给女儿留下了一封长信:

“长期在外奔波,加之年岁增长,体质日渐下降,倍感家庭的温馨和依恋。另一方面,对各地贫困状况的认知更加深刻,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希望能安全返回,至时我们相聚言欢,倘若不幸,这封信就算是我对你最后的交代……”

读过长信,女儿早已泪流满面,何家庆也渐渐走远,305天扶贫大西南,总行程3万多公里(乘坐交通工具,不是全程徒步),比考察大别山更加艰苦。

文章图片16

西南地区村子

4月中旬,何家庆来到了巴东县清太坪镇考察魔芋生产情况,举办了魔芋栽培技术培训班,周边有40多个村子的村民来听课,之后他去了建始县的花坪镇讲解魔芋种植,当地电视台全程录像,这让何家庆高兴了很久。

可是他越往前走,困难就越来越近。

6月份他来到湖南龙山县兴隆街乡,这里的人根本不愿意听他讲课,人家都不信有这么傻的教授,能走这么远免费来给人讲课,何家庆只好离开。

何家庆行走在深山里,饿得实在走不动了,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户人家,花了十块钱,从那户人家的大娘那里买了几个饼子吃。

文章图片17

何家庆与农民交谈

饼子早就坏了,上面有小虫子在蠕动,何家庆觉得一阵恶心,但为了填饱肚子,他还是闭着眼把饼子吃了下去。

饥饿如影随形,只要有吃的,不管多难吃他都会吃下去。

有一次在清太坪镇推广魔芋种植技术,何家庆一直讲到下午一点多,村民们拿来了他们平时不舍得吃的面条招待何家庆。

面条放得太久早就生了虫子,何家庆一咬牙一闭眼,把面条和虫子都吃进去了,难吃总比饿着好,何况这是村民们的一番好意。

在重庆奉节吐祥镇,何家庆走了好多天都没吃到饭,他在一处山洼里发现了炊烟,向着炊烟缓缓走去,到了地方他拿出十块钱给大爷,说想吃一点他锅里煮的东西。

文章图片18

何家庆辅导女儿功课

锅里煮的是猪食,何家庆愣了一会,把十块钱放在锅台上:“就这,给我舀一碗吧。”何家庆捧着一碗猪食,大口大口地吞咽着,像一个野人。

这样恶劣的饮食条件,让他受了很多苦,有一次他因为吃的不干净在火车上闹肚子,整个人都虚脱了,到了车站他两眼一黑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

饥饿对他来说还不算什么,何家庆多次面对的是死亡的威胁。

在太阳河乡,何家庆指导了几天魔芋种植工作后启程离开,搭乘过路的货车去重庆三角坝,下午5点多汽车开进了深山,司机让他下车,把行李拿下去,然后就开车走了。

原来司机不是什么好人,他把何家庆带到了石矿那里,就相当于把他给绑架了。

天黑以后一个满脸灰尘的男人走过来,让何家庆去砸矿石,何家庆说他不会砸,他不要待在这里。

文章图片19

一家三口的照片

男人根本不听:“想出去可以,你得给我砸一吨矿石。”

为了走出去,瘦弱的何家庆只能抡起铁锤,给黑矿主砸了一天的矿石,手掌都磨出了血,他给矿主砸了一吨半矿石,那黑矿主还算有良心,让何家庆离开了。

何家庆疯一样的逃离了恐怖的深山,搭上了一辆安全的汽车,一路上他惊魂未定,实在是太可怕了。

305天里,何家庆前后遭遇了17次车祸,最让他心有余悸的是那次坐中巴车,车子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了,死了很多人,何家庆算是命大的。

为了寻找野生植物,何家庆常常半夜行走在大山里,从山顶掉落的石块险些砸到他身上,与石块擦肩而过让他流了很多血。

文章图片20

何家庆被评为先进个人

毒蛇也经常在丛林中出没。

有一次何家庆看到一朵从没见过的花,他刚刚拍下照片,就感觉左脚脚腕一阵剧痛,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毒蛇攻击了,他赶紧用小刀划开伤口,把毒液挤出去,然后拿出防治蛇毒的草药敷在伤口上。

但是这种毒蛇显然毒性非常强,即使放干了毒液,何家庆的腿还是变得又黑又硬,他拄着一根树杈,继续艰难前行。

何家庆也是有血有肉,能感知疼痛的人。

吃猪食、睡山洞、被毒蛇咬伤、车祸,他也会感到痛苦和害怕,也曾在病痛昏迷,半睡半醒的时候,想过回家。

可是病好之后,何家庆还是选择上路了。

到了云南他的钱花光了,头发和胡须长得很长很长,衣服和鞋子破破烂烂,眼镜都散了架,只用一根小木棍当眼镜腿,人家都以为他是难民。

文章图片21

报纸报道何家庆大西南扶贫事迹

在昆明,他没有钱就以乞讨为生,跟饭馆的服务员要一点吃剩的米线,晚上睡在山洞的破庙里。

在大理,他被市容大队当做游民带到了收容所,何家庆只好从身上掏出住旅馆的票据,收容所的人才把他放了。

1998年10月28日,何家庆在云南勐捧镇,身上又一次没有一分钱,他到集市上卖掉了自己的毛衣和照相机,换了500多块钱。

他比苦行僧还要苦,他多傻啊,世界上哪有这样的老师,蓬头垢面、状如乞丐、衣衫不整、四处乞讨……

文章图片22

何家庆接受记者采访

就是这个“傻乎乎”的老师,300多天走遍9个省市区、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落,一路上走坏了近20双鞋,经历了17次车祸。

一路上,何家庆指导了50多家魔芋加工企业,开办60多次培训班,先后教会上万人种植魔芋,防治病虫害,我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他一个人就发现采集了17种。

大西南地区的老百姓在何家庆的专业指导下,口袋里的钱也多了起来,地里的魔芋长势喜人,一年更比一年好,他们的脸上绽放了笑容,打心里感谢那个像“乞丐”一样的教授。

1998年年底,一直在路上的何家庆终于回家了。

走时体重60公斤,归来不到40公斤,可不管怎样他回家了,躺在家中的床上,他连睡几天几夜,似乎把这一年的觉都睡够了。

文章图片23

何家庆在讲课

他太累了。

五、何老一路走好


媒体将何家庆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之后,国家奖励给他10万元的奖金,何家庆一分没要,全部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家里的东西十几年没添置过新的,何家庆觉得东西好用就行,能让中国少一个贫困的人,哪怕让他住再旧的房子,他也愿意。

2013年何家庆退休,南京大学返聘他去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工作,但何老是个一辈子都在行走操心的人,他又惦记上了栝楼产业。

文章图片24

栝楼

栝楼也称“瓜蒌”,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经济作物,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何家庆想通过栝楼扶贫,带动百姓致富,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去各地观察栝楼栽培和管理情况,还出版了《中国栝楼》一书。

2016年,67岁的何家庆向南京大学递上请假报告,又走上了“栝楼扶贫”的道路,前往岳西和潜山等栝楼种植基地和加工厂进行考察,开办培训班指导栝楼种植、繁殖和病虫害防治,还提出了更多的栝楼深加工建议。

何老年纪大了,他的身体因为之前的经历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在2019年7月去往潜山调研期间,他倒下了,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已经无药可救。

文章图片25

何家庆写的栝楼调研报告

病床上,何家庆骨瘦如柴,严重时只能靠打营养针维持生命,即使病情沉重他也没有忘记询问栝楼种植的进展,忙着写调研报告,直到没有一点力气。

2019年10月19日,何老走了,临终前的愿望是把他的眼角膜捐给有需要的人,然后沉沉睡去,他这大半生都没睡过好觉,现在终于能躺下来休息了。

何老去世那天,潜山县由他指导培育的皖蒌12-8品种收获了,新品种个子大、沉甸甸的挂满了枝头,人们想请何老来品尝他们的新瓜,他却走了。

结语


《一生所爱》这是何老生前很喜欢的一首歌,他这一生,也是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少年时立下的誓言他做到了,前半辈子受人恩惠,后半辈子他拿命来报答,他有一颗悲悯慈爱的心,让黎民苍生因他而变得富有,他离开了我们,却又像永远陪在我们身边。

文章图片26

潜山农民收获栝楼

当你吃火锅,夹起一块光滑细腻的魔芋时,当你看到种植基地里挂满枝头,可以用来食用和药用的栝楼时,你是否会想起那位“乞丐”一般的老教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冒着生命危险让这些东西“深入寻常百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