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

 gudian386 2021-10-20

杨钟健做地质考察

□ 何临英 惠文波 郭琼琼

在大英博物馆,有一位中国科学家的照片,与国际科学巨匠达尔文、欧文并列在一起,供世人瞻仰。他就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出生于渭南华州龙潭堡的杨钟健先生。

杨钟健生于1897年,是著名教育家、咸林中学创办人杨松轩的长子。

“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杨钟健,毅然投身到爱国运动中去。与魏野畴、李子洲等人成立“共进社”,创办《共进》杂志,抨击军阀黑暗,呼吁民众觉醒。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连任两届执行部主任,成为青年毛泽东入会的介绍人,并与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等著名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友谊。20世纪20年代,在“少年中国”的旗帜下,杨钟健与其他志同道合的知识青年,从“科学救国”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去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1923年夏,北大毕业的杨钟健,在老师李四光的推荐下,考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在留学近五年的时间里,他博览群书,在主攻古脊椎动物学的同时,还选修了地理学和动物学,同学们称他为“学习狂人”。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之时,有外国朋友劝他留下,说是国外生活舒适,有利于专业发展,中国太落后啦!对此,杨钟健直截了当地回答,他说:“中国穷是事实,落后也是事实,但那是我的祖国,绝不能抛弃,如同儿子不能抛弃母亲一样。”

1928年春,杨钟健回国后,受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的邀请,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师,主持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工作。历时3年挖掘,发现了北京猿人第一颗头盖骨,使“直立人”这一古人类演化阶段得以确立,成为人类发展史研究的里程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人要他去日本“讲学”,他断然拒绝。据他的儿子杨新孝在《回忆父亲二三事》一文中记载,“一个凌晨,我在睡眠中突醒。只见父亲俯在我和弟弟身旁,面色大异平日,他站着沉默一会,说道:'娃,我走了!’话毕,即转身出了房门。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当时日寇占领北京,父亲不愿为敌伪服务,毅然离开美满家庭,秘密南下。可以说,从那时起,我的童年就结束了。”杨钟健一路颠簸,辗转到达昆明,主持云南禄丰动物群化石的发掘和研究。为了躲避日军轰炸,他把研究室搬到一座破庙里。“起接屋顶漏 雨水,坐当脚底空穴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发现了第一具由中国人独立寻找、挖掘并研究的恐龙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禄丰因此成为世界上研究这一历史时期脊椎动物和古地理最标准、最经典的化石地点。杨钟健先生因此成为当时国际上最活跃、最有成就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被誉为“中国恐龙之父”。

1978年秋,81岁的杨老身患多种疾病,但他所钟爱的科研事业一刻都没有停歇。别人劝他要劳逸结合,他总说:“我是和时间赛跑,要追赶才行。”为了获得更翔实的数据,耄耋之年的杨老踏上了庐山之旅,参加了第四季冰川现场会议,作了主题学术报告。会后,杨老还拄着拐杖去野外考察冰川地质现象。回到北京整理完考察数据后,杨老因胃出血住进医院,1979年1月15日病逝,享年82岁。

“大丈夫只能前行”是杨钟健先生一生的座右铭。50余年来,他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填补了我国黄土地层分析与对比、中国华北黄土及动物群研究、爬行动物兽孔类、鱼龙类、飞龙类等多项国家研究领域的空白。撰写了20多部国际学术专著,600余篇学术论文。为新中国培养了贾兰坡、吴新智等一批具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他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为科学救国的初心作出了最伟大、最忠诚的诠释

(选送单位: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各界导报数字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