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西方嘲讽的夏朝,到底有没有文字?贾湖考古有助跳出思维陷阱

 where5 2021-10-21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著作中曾说过:“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

摩尔根的论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社会判定文明的一个基本标准。事实上,国家的出现并非凭空而至,它的产生必然有人的智慧因素在内,即人类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开始利用智慧和所掌握的技术去创造和延续文明。

图片

我国的学者也同样认同文字对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作用,毕竟,文字的出现可以使后人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和演进,而不会陷入动物式的原地踏步当中。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指出:“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志和要素是:青铜器、城堡(城市)和文字”。

若照此判定,象征国家文明开端的夏朝,无疑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现有的考古发掘结果,已经充分证实了城邑聚落的出现早于商文明的时间上限,典型的例子如山西的陶寺遗址、陕西的石峁遗址还有浙江的良渚遗址,其存续时间都上探到了龙山文化时代,远远早于夏商时期,落入夏纪年的二里头遗址同样具备了都邑属性。

图片

既然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国家文明雏形,最晚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也发现了采用复合式陶范浇铸而成的青铜礼器,那么到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的这段“空白期”内,夏朝的存在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即夏朝具备了城市和青铜器两个要素。

然而,在文字要素方面,所有关于夏朝的文字记载,均出现在西周以后,与拥有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的商朝相比,夏文明的“短板”成为质疑的焦点。

图片

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上限虽然进入了夏纪年,但目前仍没有直接的证据将二里头和夏朝画上等号,换言之,我们还没有找到夏朝自己的文献记录。

西方在描述中国的夏王朝时,往往会使用“传说朝代”、“神话历史”、“有争议”等词汇,言辞中充满了不信任和嘲讽,更有国外网民发出质问:“中国的夏朝没有得到国际认可,为什么中国人仍坚持夏朝存在?”

图片

毫无疑问,“文字”成为夏朝自证的关键要素。

那么夏朝到底有没有文字呢?

殷墟的甲骨文具备了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和形声等诸多特点,是十分成熟的文字系统,所以,它不可能是一种刚刚创立不久的文字,其必然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

文字的产生和演进,是无法超脱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纵观我国文明脉络,文字都必然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个体无意识的刻画符号、个体有意识的标记、群体有意识的象形临摹、通行一定范围的书写交流系统(如甲骨文、金文),再到后来大一统范畴下的秦篆。

图片

截至目前,新石器时代的山东章丘县城子崖、西安半坡遗址都发现了早期的刻画符号,落入尧帝时期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的朱书扁壶上发现了“文尧(或释读为文邑)”二字。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夏代初期的泥质黑陶平底器,器底上有一个象征族氏的“共”字,这个字已经超越了刻画符号的阶段,属于会意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了刻在龟甲上的形似“目”、“日”等字,年代上限为8000年前,与商朝的甲骨文有着诸多相似:皆以利器刻画龟甲,内容均与占卜有关,造字原理相同。

图片

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有意识的去契刻重要事项,而从单字刻画再到连字成句,夏朝刚好承载的是新石器时代和商朝之间的文字发展期。

所以,夏朝存在文字是必然的。

之所以至今没有找到夏朝的自证文字,其实是因为我们掉入了一个思维陷阱。

图片

我们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从夏纪年遗址中寻找“夏”文字,却忽视了华夏文明原本是一个从未中断的整体,上至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下至殷墟甲骨文,其文明演进过程原本就超然于朝代界线之外,如果我们从一体文明脉络中切割出一个符合“夏”的记录,无疑是欠妥的。比如汉高祖刘邦,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其实生活在战国和秦朝,生命归入汉纪元的不过区区7年时间。

西方的特洛伊遗址也从未发现过“特洛伊”这个词,但这并不影响西方承认特洛伊文明的存在,同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匈奴,也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但没有一个学者敢否定匈奴汗国的存在。

图片

事实上,特洛伊也好匈奴也罢,都是后世的追称,匈奴人绝不会用“匈奴”这个带有贬义的词汇来自称。同样,夏朝人的自称是不是“夏”也得另说,商朝又称殷,随国又称曾国不就是典型的例证吗?

夏朝处于新石器时代向世袭制朝代的过渡阶段,其自身带有原始氏族的某些残存属性,十分正常。在青铜器上铸文和在甲骨上占卜,都是盘庚迁殷文字和技艺成熟以后出现的,而夏朝远远早于盘庚时代,它记录文字的方式可能更为有限,也更不易保存和被发现。

图片

如果不是1899年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意外从中药龙骨上发现了刻写的符号,那么甲骨文恐怕也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商朝同样会成为“没有文字的朝代”。

夏朝的文字也不外乎类似情况。现有的考古证实,早商时期的青铜器单薄粗糙,需要多块内外范拼合浇灌铸造,还不具备在铸模上刻印文字的技术,早于商朝的夏自然也无法超脱这个局限。

图片

春秋时期鲁国太史曾引《夏书》“辰不案于房”的记载(夏朝时房宿位置上发生日食,人们击鼓奔走,惊恐万状),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如果夏朝没有文字传下,这次日食事件是绝无法被准确传承记录下来的。

所以,夏文字是被岁月所掩盖和消磨掉了,而非没有存在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