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4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耕读人家jkhpb3 2021-10-21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

蜀主窥吴:指刘备于章武二年(222)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兵攻吴,被陆逊所击,败归白帝城(夔州)。次年死于永安官事。

永安宫:在今奉节城内。

翠华:用翡翠羽毛装饰的旗子,指皇帝出行的仪仗队。

古庙:指奉节东的昭烈帝庙。

巢水鹤:水鹤在上面筑巢。

岁时伏腊:指村民按季节前往祭祀。

伏:指夏六月。

腊,指冬十二月。

武侯祠屋:指奉节城内诸葛亮的祠堂,在先主庙西。

解读:

这是组诗的第四首。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游先主庙时所作。诗人借刘

备与诸葛亮和谐的君臣关系来寄托理想,抒发感慨。

 首联写刘备意图进攻东吴,后在永安官驾崩。刘备攻打东吴时曾到达过三峡.驾崩时也

是在白帝城的永安宫。“蜀主”指三国时期的刘备,“窥吴”是说刘各曾经对东吴有所企图。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率领蜀军经过三峡进攻东吴,被陆逊击溃.退到鱼复(今重庆市奉节)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建永安宫居住。次年四月病死。诗篇的开端通过刘备引出所咏对象永安宫。

颔联写以前可能出现过的场景现在却难寻影踪。想象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

旗帜仍然在空山里飘扬,在荒郊野寺很难再寻找到当年的永安宫。“玉殿”在这里指的是永安宫.其字下原有注:“殿今为卧龙寺。庙在官东。”诗人想象着当年蜀汉大军进攻东吴时军旗在空山里随风招展的情景。一定非常的壮观,但是现在,当时盛极一时的永安宫也被湮没在了荒郊野外,难以寻找到关于过去的一点影踪。这种今昔对比,不禁流露出一种世事变迁,情随世迁的感慨。

颈联写古庙有水鹤筑巢栖息,这里每逢年节伏祭、腊祭都会有村翁来条祀。“古庙”指夔州刘备的庙,时过境迁,当时称霸一方的刘备,现如今,他庙宇里的杉树、松树上却是水鹤在树上营巢,颇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每年的三伏、腊月都会有村翁前来祭祀。“伏腊”指古代伏祭、腊祭之日。伏在夏六月,腊在冬十二月。这两句说明村民的祭祀一直没有废除。

尾联写刘备与诸葛亮君臣情分深厚。刘备的庙宇和诸葛武侯的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是君臣一体,情分深厚,死后的祭祀也相同。诸葛亮曾被封为武乡侯,他的祠庙在先主庙的西边。就像顾宸所说的“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诗人借诸葛亮与刘备生前一体的亲密关系,寄予了自己境遇的苦闷,同时也体现出了诗人对那种君臣相得,共同治理天下的体式的羡慕之情。

这首诗凭吊蜀汉先主庙而咏叹刘备,推崇刘备与诸葛亮的和谐的君臣关系,可见诗人羡慕那种君臣风云际会、共同治理天下的政治体式。但是对于古迹的消逝,诗人抒发了无限的感慨,寄予了自己境遇的苦闷。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鲜明。浦起龙《读杜心解》说它:“一显一隐,空山殿字,神理如是。”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