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龙泉窑里最受人喜欢的双鱼洗

 liangdatushu 2021-10-21

龙泉青瓷的釉色既有儒雅之风,又有祖制之道,也是天造之色。它的温柔敦厚、委婉含蓄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平淡......并且表现出自然博大、宽容的性格,所以这也成为了古人对自己君子行为操守的炫示。

双鱼洗之所以在宋代如此的受到欢迎是因为进入南宋以后,我国政治中心南移,江南经济进入繁荣阶段,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审美情趣提高,而文化方面,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审美占主流地位,受宋徽宗赵佶影响,道教开始流行,而龙泉青瓷的釉色极其接近当时道教所追求的青色,加以双鱼和以黑白阴阳鱼为外观的道教“先天图”极为相似。

同时鱼形的出现与龙泉青瓷追求玉质感有着直接关系,玉鱼象征年年有余(鱼),吉庆有余(鱼),而鱼是当地人们日常食用的一种食材,当地工匠把当时流行的先天图布局与传统的玉鱼符号相结合,将其用于瓷器的装饰。从装饰工艺上来讲,运用最多的是刻划,刀笔刚劲有力,效果生动,鱼作为一种装饰,回到了人们生活当中。带有双鱼装饰的碗、洗、蝶等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实用艺术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宋-元·龙泉窑青瓷双鱼洗

龙泉青瓷的鱼纹装饰令人耳目一新,有模印鱼纹、露胎鱼纹、刻划鱼纹、雕塑鱼纹等。模印鱼纹是最常见的,将鱼形先在模具中做好,然后在素胎上完成堆贴、上釉等工序,成品后鱼纹呈现在釉下。

模印鱼纹有凹凸两种,多数为凸起的阳纹鱼,少数为下凹的阴纹鱼,凹印双鱼虽然鳞纹不太清晰,但韵味犹存,加上翠绿釉的衬托,更显别致。

▲大英博物馆藏 | 明·露胎双鱼洗

露胎鱼纹是模印鱼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上釉时避开鱼纹,经高温烧制后会呈现火石红色。露胎纹饰在元代龙泉窑青瓷中多见,成为当时一大特色。

露胎的火石红色与清脆的绿釉相配,独特新颖;刻划鱼纹是在胎体上刻划好纹样,然后上釉,这是一种最传统的装饰方法。

雕塑鱼纹采用堆捏的方法,经过设计、塑形、刻花、上釉等多道工序完成,雕塑是一门艺术,他的技法比其它几种装饰更具挑战性,因每件作品的成型都需要花费心思进行设计,技术含量比较高。

除此之外,还有用鱼纹作为器物的双耳,同样是先用模具印好型,再对称粘贴在器物两边。

在龙泉青瓷中,鱼纹出现最多的就是双鱼洗,其他还有双鱼碗、双鱼瓶、鲤鱼砚滴等。洗中鲤鱼纹居多,通常装饰在内底,装入清水后,鱼儿仿佛在水中嬉戏,灵动可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南宋·龙泉窑青瓷双鱼洗

古人何以如此喜爱用鲤鱼作为纹饰?鲤鱼在古人眼中是传递书信的吉祥之物,信息交流困难的时期,书信来往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这样的描写:“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遗:赠送,尺素:古代用娟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甘谷县博物馆藏 | 元代·青瓷双鱼洗

“双鲤鱼”指书信,后面“烹鲤鱼”是诗人生动地比喻为打开书信。唐代诗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崇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长安故友令狐绹,他此时正任右司郎中,“云”和“树”寄寓思念,“双鲤”代表书信,抒发收到信后的喜悦。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 宋-元·龙泉窑青瓷双鱼洗

鲤鱼在我国民俗中一向有着美好的寓意,“鲤鱼跃龙门”、“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传说有条金背鲤鱼,借助黄河浪峰跃上龙门,瞬间幻化成金龙。因此在等级森严及发展阻隔的社会,人们常用“鱼龙变化”来表达改变命运及身份的期望。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 宋-元·龙泉窑青瓷双鱼洗(局部)

鲤鱼在唐朝时更是身价百倍,李姓皇帝与“鲤”字同音,使得鲤鱼也尊贵了许多,史书记载,唐朝兴以鲤鱼为佩饰,兵符也改用鲤符,而百姓捕到鲤鱼必须放生,民间避讳“鲤”字。

除了鲤鱼外,其它鱼种作为装饰的也有许多,几尾金鱼在嬉戏,被誉为“金玉满堂”;鳜鱼的谐音为“贵”,于是就有了“富贵有余”;鲶鱼的口彩是“连年有余”。

光阴荏苒,今天我们在龙泉青瓷器上看到的双鲤,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技艺的彰显,这青翠瓷器上的小鱼儿,更是古人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