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翔浅底——龙泉青瓷中的鱼

 手写版 2017-04-11

中国古代鱼装饰起源很早,早在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盆中就有出现,是先民们祈福氏族子孙繁衍昌盛的象征;汉代时,鱼纹开始出现在铜洗上,时常伴有“保子宜孙”、“富贵昌宜……”等铭文,唐宋时期,鱼纹较多的出现在金银器、陶瓷器、铜镜等各种材质的器物上,成为一种常见的装饰纹样。


因为“鱼”与“余”谐音,于是期盼收成的“年年有鱼”成为人们美好的愿望。鱼从而具有了“富足有余”的含义,成为吉祥美满的象征。


 

元代,双鱼洗是最常见的品种。其它还有一些特色品种,如大盘、大碗、大罐等型器,器物圈足更大更厚,这是因为元朝皇室喜食牛羊肉而出现的特殊器型。露胎装饰是元代的特色之一。龙泉窑青瓷还大量销往海外,如小罐、小壶、鱼形砚滴、双鱼洗等。


 

明代早期,在龙泉大窑窑址出土了皇室订烧的御用青瓷器皿,釉色呈梅子青,釉层较厚,制作工整。明代晚期龙泉制瓷业逐渐衰落。龙泉窑青瓷的鱼纹装饰让人耳目一新,有模印鱼纹、露胎鱼纹、刻划鱼纹、雕塑鱼纹等。而模印鱼纹是其中最为常见的。


刻划鱼纹是一种最传统的装饰方法。宋代刻划双鱼碟二件,在口径只有10厘米的小小天地中,生动地再现了鱼儿在水中游弋的姿态。一对鱼儿头尾相对,正在划水游戏。一对鱼儿整齐地面朝一个方向,宛若悄悄对话。图案布局虽然简洁,但足以使人浮想联翩。其它还见过宋代龙泉窑刻花水波游鱼钵,七条鲤鱼在水中怡然自得地享受阳光。


 

还有用鱼纹作器物的双耳。同样是先用模印,然后对称地粘贴在器物两边。宋双鱼耳瓶。鱼形施釉较厚,鱼纹虽然不够清晰,但整体塑造很生动。还有其它动物造型,如双龙耳、双凤耳、双环耳、双贯耳等形状。这些双耳装饰在素面瓶上,更显得庄重典雅,比例协调,赏心悦目。元代双鱼耳炉。外壁刻莲瓣、菊花纹,线条流畅,鱼纹清晰。鱼耳装饰头朝下,尾朝上,颇为别致。


龙泉窑青瓷中的鱼纹在元代是最为突出的,主要为模印与雕塑。虽然装饰技法不多,但鱼儿的特性表现淋漓尽致,鱼纹的器型也占有很大比例。宋代鱼纹多为刻划法,或是用来装饰瓶的双耳。早期刻划风格继承越窑的精细与流畅,晚期以素纹为主,明清两代鱼纹不多见。


龙泉窑青瓷中的鲤鱼纹,是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鲤鱼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所决定的。在古人眼中,鲤鱼是传递书信的吉祥之物,在信息交流的困难时期,书信往来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唐代诗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今河南嵩山)云秦(长安)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长安故友令狐绹,他此时正任右司郎中。“云”和“树”寄寓思念,“双鲤”代表书信,抒发收到信后的喜悦。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有关鲤鱼的传说很多。如“鲤鱼跃龙门”、“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传说有条金背鲤鱼,借助黄河浪峰,跃上龙门,瞬间变成金龙。因此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及发展阻隔的社会,人们常用“鱼龙变化”来表达改变命运及身份的期望。喻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


鲤鱼在唐朝时更是身价百倍。李姓皇帝与“鲤”字同音,使得鲤鱼顿时也尊贵了许多。史书记载,唐朝时兴以鲤鱼为佩饰,兵符也改用鲤符,而百姓捕到鲤鱼必须放生,民间避讳“鲤”字,鲤鱼在此时被奉为神物。



漂亮的鱼纹赋予我们美的享受,寓意着吉祥祝福,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祥瑞之物。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