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双减的一点随想

 南山卧龙 2021-10-21

教育双减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些年各种消息不绝于耳,仿佛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家长和还是依旧苦不堪言,该怎么样都是依然如故,涛声依旧。

这一次好像不一样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直以来,孩子见到辅导班就象回家一样,甚至在外旅行时见到辅导班还往里面钻,要求报名,辅导班的广告语脱口而出,甚至给他妈妈安排了个职业叫“老师鉴定员”。辅导班老师对于他来说,基本都是能撒娇打滚的角色,分别了很久,还会常常想念,有机会总要回去看一下。象这样的孩子,的确是要担心一下双减的——毕竟双减政策首当其冲的就是辅导班。

  不过考虑到学科类辅导班报的不多,大多是凑热闹的兴趣班,而且当时也准备上一个学费还比较贵的国际学校,本着一份价钱一份货的想法,想着后面大约也能从野路子转到正规军了,也就不那么担心双减的影响。不想刚入学就出了大大的意外,在何去何从之余,对双减政策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政策能达到效果吗?辅导班会怎么做?学校会怎么做?而家长们又该如何选择?

  看了许久想了许久,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慢慢清晰起来,有所失必有所得,有所取必有所舍,说到底,也许不过是天下之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凉吧。

  这次是动真格的

  双减政策出来之后,有高深莫测的,有恍然大悟的,有不屑一顾的,有拍手叫好的,有哀声叹气的,大抵随屁股的位置,立场也各不相同。哀声一片的,这是辅导班老师,因为的确在裁人了。认为没什么效果,终究会回到老样子的,是学校老师,因为他们见过太多莫名奇妙的减负、装模作样的检查,所以觉得这次很可能也只是一场运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是家长,他们盯着上家,防着下家,哼,这次一家要比对面先胡牌。

  但不管怎么说,大多数人还是看出来了,这次是动真格的。

  是的,从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减负的事一直在做,也的确效果不大,课堂内减负,课堂外增负了,学校减负,辅导班增负了,公立学校减负,民办学校增负了,老师减负,家长增负了。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因为这些减负的政策,都是在给孩子减负,而孩子的感受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在家长、老师们看来,孩子无知、玩心大、没有思考能力,他们的感受不值一提,需要我们替他们思考,需要我们替他们决定。

  结果就是,对家长来说,孩子减负,那还了得,将来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这辈子不就完了?对老师来说,学生减负,成绩怎么保证?我们班不就完了?而且,因为谁也不能确定该增多少负合适,总怕增得不够,索性把孩子的时间全都押上,成了报复性增负。

  而这一次,减的并不是孩子的负——至少主要不是孩子的负,而是家长的负。

  家长要上班,没时间接孩子,没关系,放学晚到五点半甚至六点多,中学甚至有晚自习。幼儿园之前没人带孩子,没关系,幼托机构走起。寒暑假没有时间带孩子,没关系,暑托寒托全面走起。家长没时间辅导功课,没关系,让老师来辅导,作业不带回家。家长送孩子上辅导班太累,没关系,直接把辅导班砍掉。

  这一次有没有效果呢?太有效果了,真的有很多孩子在放学后满小区的疯玩了,也真的有一些家长发孩子放学后玩耍的照片,心情一片大好了。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些家长忧心忡忡、无法安宁呢?是的,家长的负担的确减了,可中考高考的负担却并没有减啊。一二年级没作业,小学没月考,初中不统考,这就意外着,家长在漫长的九年里,并不知道孩子在大数据中的位置,而所有的彩蛋都将到中考的那一刻才最终揭开,那画面不要太刺激。

  但是,会不会因为家长的焦虑,一片大好的减负形势,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变成减负的形式呢?会不会最终就是几个领导到学校检查一番了事呢?

  这就有点多虑了,因为这一次,是真的动真格了。

  有老师说,领导到学校检查班级超编,来之前把学生弄到操场,检查完了再拉回来就可以,所以领导其实是好糊弄的。这个就有点太小瞧领导了,一个学校招了多少学生,一个年级几个班级,这些数据都是很容易弄到的,领导就是不检查,也知道你们学校超不超编,还轮得着你糊弄?

  所以一旦动了真格,几千万人的脱贫都能完成,其他几乎所有国家都对付不了的新冠疫情都能清零,还完成不了区区双减?动了真格的标志就是,这一次,是大量政策配套进行,是有着宏观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有目的的行动。

  那么,双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双减


  很多年前,刚有网络那会,有一个很有名的段子,叫“一曲忠诚的赞歌”,说的是不少贪官外逃,其实是有着报效祖国的秘密使命的,当时还有个战忽局的说法,把很多唱衰中国的言论都说成是为了韬光养晦。当然,绝大多数人也不过是当成段子,付之一笑罢了。

  但最近几年来,一直有一种大棋党,把一些本来目的并不复杂的作法,也说成是为了下一盘大棋,而目的则是为了中美的竞争。至于双减,有一种说法就是,为了把一些本来不适合上高中的学生,尽早放弃学业的想法,心甘情愿当流水线工人,以避免制造业用工荒的局面。

  但是,这些大棋党没有想过的一件事就是,现在的双减政策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小学——很多人都说中学并没有减负,甚至是小学一二年级——因为没有作业。等这些孩子们长大成人的时候,还会有现在的用工荒吗?

  出生人口的确是在减少,可企业的用工,其实也是在减少的啊。西安某生产高端半导体产品的工厂,大部分是工程师,只有几百名普工,还不直接接触机器,机器是全自动的。广东某生产低端矿泉水产品的工厂,除了叉车还在用人工外,其他几乎都是自动化。而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很多大型企业,都在智能制造的路上狂飚疾进,产能提升的同时,用工数量反而大幅下降。

  当然,还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还在拿廉价劳动力挣血汗钱。劳务市场也非常混乱,一些学校拿学生挣实习的钱,一些黑中介用高工资广告吸引劳务工,然后做脏活累活收入还少。但是这些能够持续吗?哪怕是没上高中,以后的孩子,有多少能心甘情愿进这种工厂?而国家给孩子和家长减负,就是为了成全这些工厂?

  《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这些大部头,其实规划得非常细致,而作为制造业用工配套的职业教育改革,其实一直在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近期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也在最近,人社部发布通知,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技能人才进入“六级工”时代。这说明什么?未来所需要的,不是只会搬东西、拧螺丝的劳动力,而是真正有技能的人员,他们也许没有上大学,但是他们的价值并不低。

  所以,国家真的需要大量只会搬东西、拧螺丝的劳动力,然后为了有足够的这种劳动力,让很多人不学习吗?如果真是这样,国家只要不搞防沉迷,不费力控制未成年玩游戏的时间,让他们玩游戏好了,这样学习就不会好,然后就只能心甘情愿做低端劳动力了,为什么还要费力整治手游,并且在官媒上批判游戏呢?为什么还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关停排放超标的工厂呢?

  所以一盘大棋要不得。制造业要升级,不仅是减少碳排放,也要增加技能人才。在制造业做过的人都知道,维修员、技术员这些有技术门槛的岗位从来都是很吃香、很紧缺,也是企业重点保留的对象。而退回四十年前,八级钳工、八级车工的待遇何尝低了?如果要想中国的制造业变强,制造业的收入也能提升,所需要的,正是大量的技能人才。

  很多事情本来并不复杂,想的人多了,就变复杂了,其实双减的目的,或许在在政策里就说得很清楚了,“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只是让教育还原它的本质罢了。

  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