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缵宗在苏州

 苏迷 2021-10-21
《姑苏晚报》2021年10月18日 B07版

  叶梓

  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胡缵宗44岁。

  这一年的初夏,一纸诏书,他被调往长江南岸的苏州担任知府一职。彼时,他在安庆知府的任上干得风生水起,“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开吴塘乌石堰,溉民田”,深得民心。正是他的勤政爱民和礼贤下士,离任时安庆百姓万般不舍,甚至连路边相送的人都泣不成声,更有数以百计船只一路相送到京口。

  胡缵宗,就是在这样的依依惜别中来到了苏州。

  一

  胡缵宗(1480—1560),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甘肃天水秦安人。他的祖父曾任过县官,父亲胡士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曾在四川双流等地任县学教谕。胡缵宗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刻苦读书,在家乡有其姐用口衔油供其读书的传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他考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考中三甲一名进士,被破格擢用,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纂《世宗实录》。正德五年(1510),刘瑾谋反被诛,胡缵宗被人诬告而受到牵连,谪为嘉定州判官。正德十年(1515),升为南京户部湖广司员外郎,后升为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十二月二十五日,改任安庆知府。

  胡缵宗到苏州走马上任之时,正逢中年,在官场滚打摸爬了十五年,也从最初的一介书生历练成一个世事通达的中级官员。苏州作为东南一大都会,父母官中德高望重之人代不乏人,远有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近有宋代的范仲淹、明代的况锺等。由于区域文化的影响,明初苏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存在许多弊病,况锺出任苏州知府后,以其精敏干练的行政作风,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风气,并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胡缵宗能镇守苏州,显然是朝廷对他寄予厚望和委以重任。他也是深知重任在肩,正如同治版的《苏州府志》所述,初到苏州,胡缵宗即“驭下甚严,继以宽大,核民田税籍,胥吏额外私加者,悉从罢革,凡十三万有奇。白银金花,视正税之轻重,以为多寡。民苦力役,长赋尤甚,缵宗随宜调剂”。

  事实上,在长达四年的苏州知府任上,胡缵宗一直勤勉尽职,政绩斐然。甚至有文章称赞,他在苏州“兴学馆,整吏治,减民负,时人评议'廉洁辨治,名与况锺颉颃’,皇帝敕封为'中宪大夫’”。如此显赫的成绩,让他在嘉靖四年(1525)连升两级。8月都御史吴廷举举荐其升任按察使,10月巡按直隶御史朱实举荐其升任兵备副使。《胡氏荣哀录》里记载:窃见苏州知府胡缵宗律己爱民,无愧于循良;文章政事,有光于郡治。况时灾藉其赈恤而干济之劳多;海寇赖于潜消而保障之绩著。乞推补兵备副使。

  短短一年里荣升两级,为他后来升任山东巡抚奠定了基础。

  二

  可能出于偏爱,在胡缵宗的苏州政绩里,我最感兴趣的倒是文化事功。

  和靖书院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是提举曹豳为了纪念和靖先生尹焞而创建的。尹焞,宋代河南洛阳人,理学家程颐的高足,宋室南渡后读书于虎丘西庵,将书斋题名为“三畏斋”。嘉定七年(1214)知府陈芾在三畏斋旧址上绘像建祠祀之,遂成祠堂。南宋端平元年,曹豳改祠堂为书院,于虎丘云岩寺西扩增校舍,建有三省、务本、朋来、时习四斋,作为师生讲读之所,买田收谷以食之,储书其中,并命名为和靖书院。

  后来,和靖书院几经迁移。延祐元年(1314),和靖书院迁建到长洲县乌鹊桥北。20年后,元统二年(1334)新安吴希颜山长呼吁知府,“籍书院粒米之在廪者粜之,得中统钞八千六百贯。辇大成殿即新址,而前为仪门,门少西为先生祠,又西为土地祠,又西临广衢为外门。翼殿为两庑,殿后建习堂,堂东斋庐曰'六有’。总为屋若干楹。其即工始于夏六月,甫冬孟十月,而书院落成矣”(见民国《吴县志》)。胡缵宗作为一名熟读儒家经典的官员,对教育和文化格外重视,到了苏州,他像在安庆广建书院一样,初心未改,致力于书院的兴建。

  首先,他以龙兴寺废基为基础,改为和靖书院。明代的袁袠在《迁尹和靖先生书院记》里详细记载了这一事实:“和靖书院,旧在虎丘西庵,遗基久湮。天水胡公缵宗,来守兹土,考道之暇,大惧荒没,为往哲羞,抑无以法将来,即故地祠而祀焉,又以僻在郊外,学者罕至,乃徙祠于龙兴寺。”

  除此之外,苏州历史上的学道书院和金乡书院均和胡缵宗有关。

  据民国《吴县志》载,嘉靖二年(1523),胡缵宗将景泰寺改建为学道书院,门匾曰“东南邹鲁”,堂曰“学孔”,自为之记,塑言子像于中。后为讲堂,堂后为弦歌楼。他还撰写《学道书院学孔堂记》。也是这一年,胡缵宗在西市坊(今苏州古城区乐桥西侧)永定寺旧址建金乡书院,奉祀澹台灭明。胡缵宗在永定寺旧址上创建书院,书院中间为“寓公堂”,绘像以祀,还把宋代寓吴的尹和靖(即尹焞)及魏鹤山(魏了翁)两位贤人祔祀之。旁建书舍,择吴郡优秀子弟肄业其中,以孔氏之道相教。“缵宗忝守吴郡,既复学道书院,爰因佛庐之废者复建金乡书院。”算是了一桩心愿。可惜的是,金乡书院在万历初年被废,崇祯九年(1636)巡抚都御史张国维“改复旧规”(见民国《吴县志》),但后又遭毁。

  胡缵宗还组织了苏州文庙府学的重修工作。胡缵宗治苏期间,对文庙府学格外关心。据民国《吴县志》载,嘉靖二年,胡缵宗重建大门,匾额悉自书题,改“跃龙”曰“龙门”,“翔凤”曰“凤池”。又以嘉会东厅为十贤堂,奉祀王充、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王旦、韩琦、欧阳修、苏轼、李侗、陆九渊。

  三

  胡缵宗担任苏州知府的时间不算很长,只有四年,但他的足迹遍布吴中大地,他去天平山拜谒过范家祠堂,去开元寺听过悠悠的钟声,去西山赏过梅花,去姑苏台登高望远,也去过碧波万顷的太湖边饯别友人。考察他的踪迹,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跟当地文人交往甚密,这既是他作为一方大吏对文化的关心,也是他作为一介大儒的真诚体现。

  赫赫有名的唐寅的墓碑,也是胡缵宗所写。

  唐寅去世时,胡缵宗到任不久,他对唐寅的离去十分惋惜。因此,唐寅之弟唐申在桃花庵为唐寅墓立碑,特请胡缵宗书写墓碑时,他欣然接受,大书“明唐解元之墓”六字,右题“中议大夫赞治尹直隶苏州府知府天水胡缵宗书”,左题“嘉靖五年岁次丙戌冬十二月上浣吉旦,弟申立石”。清嘉庆六年(1801),唐仲冕刊印的《六如居士全集》对此事也有记载:“其坟墓,一在桃花坞,一在横塘桃花坞,有明胡太守缵宗碑。横塘载在方志,今并修之。予以同族来宰是邑,既修其墓,刻其遗集,欲求其后裔不可得。”遗憾的是,胡缵宗所书的唐寅墓碑,清代以后不知去向。现在横塘的唐寅墓碑系后来重刻,墓地被公布为江苏省文保单位。

  胡缵宗与苏州文人之间的交游,王世贞在一篇文章里如此盛赞:“胡孝思尝为吾吴郡守,才敏风流,前后罕俪,公暇多游行湖田园亭间,从诸名士一觞一咏,题墨淋漓,遍于壁石。”

  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过往苏州的地方官员,胡缵宗都能彬彬有礼,待客有道。这种雅集性质的交游,给胡缵宗最深刻的影响,首先是他的诗文及书法作品,在法度和艺术品位上跳出了明代初期“台阁体”的窠臼,自成风格。其次,让他在晚年隐居故乡时选择了一种风雅的生活方式,并对地方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嘉靖十九年(1540)春天,时年62岁的胡缵宗结束仕宦生涯回到家乡,很快就和先后致仕归里的八人聚集于家乡的邢家村,饮酒赋诗,泼墨挥毫,陶醉山水间,形成了一个号称“陇溪九逸”的文艺团体。胡缵宗还设立鸟鼠山房刻印书籍,将吴音评弹的温软质地融入秦安小曲当中。

  虎丘是胡缵宗公务之余盘桓次数最多的一个地方。

  翻检胡缵宗的诗篇,跟虎丘有关的不下十篇。《与客登虎丘》《夜登虎丘》《与客登虎丘望姑苏台率然作》《虎丘次韵》等诗作,或独往,或偕行,或饮酒,或品茗,虎丘俨然就是胡缵宗日常生活里的一座春花烂漫、秋月皎洁的后花园,供养着他的闲思与幽情。不仅如此,他还于职务范围内在虎丘修筑文化建筑。嘉靖四年(1525),经胡缵宗倡议,在虎丘修建了悟石轩、仰苏楼、和靖祠。清代的吴伟业曾经写诗咏赞道:“筑居缥缈比良常,有客逢僧话石廊。仙石共参惟此石,白莲花发定中香。”

  他还为虎丘题写了“千人坐”三字。千人坐之侧,是石壁篆书“生公讲台”四个字。

  胡缵宗留在苏州的书法,据典籍记载还有不少。比如他给好友都穆题过“南濠书院”四字,在虎丘题写过“遂谷”二字。只是,这些字都已经消失在时光的烟岚里。但是,在吴中区金庭镇的林屋洞,还能见到胡缵宗题写的“旸谷洞”三字。林屋山摩崖石刻集中在林屋洞洞口和洞外山上,据民国李根源西山访古时统计,计有36处,尤以《道隐园记》为佳。“旸谷洞”三字,就在洞口,篆体,看上去风神摇曳。

  四

  在苏州期间,胡缵宗还奉诏去太湖边的东山陆巷古村看望王鏊。

  正德四年(1509)五月,在武英殿大学士任上的王鏊,三次上疏致仕的请求终于得到了明武宗的批准。在领受了恩赐的玺书、马车之后,他从遥远的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苏州东山,在陆巷小村开始了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从王鏊的诗作《胡太守冬季存问谢之》可以看出,胡缵宗大抵就像是当代官员每年年底看望退休老领导那样,也去太湖边看望王鏊。他们两个一见如故,互相引为知己,并开始诗文酬唱。王鏊在《胡太守冬季存问谢之》里写道:“退傅闲居正稳眠,忽闻优诏下林泉。玄纁束帛皇恩重,驷马旌旄太守虔。三代引年闻有礼,闲身报国愧无缘。独怜葵藿心犹在,愿得回光遍海堧。”显然,这是王鏊对他的感谢之情以及互勉之意。而胡缵宗也对王鏊退守家乡时“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的生活状态深深敬佩。嘉靖三年(1524),王鏊去世,这在当时是一件惊动朝野的大事。嘉靖帝闻讯下令,罢朝一日,并赐麻布五十匹,赐米五十石,谕祭九坛,诏工部遣官营葬,加赠太傅,谥文恪——如此隆重的礼遇里,主持葬礼的也正是胡缵宗。

  嘉靖四年(1524)正月初一,胡缵宗奉召营葬王鏊于陆巷梁家山之原。

  1527年农历六月,胡缵宗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离任苏州的情景,王宠在《送天水胡公序》里写道:吴民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公去我乎?民将安归?”

  正如安庆士民为其刻立“去思牌”一样,苏州的士人念其治苏有方,也立了一方“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以资怀念。去思牌,亦称“德政碑”,古代碑志的一种。旧时官吏离任后,若有地方士绅颂扬其德政,往往会著文勒碑,以表思念之意。苏州的胡缵宗去思碑立于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初一,进士、苏州府同知钟鉴书并篆额,碑文系明代吏部左侍郎摄尚书事徐缙所撰。徐缙,苏州吴中金庭人,字子容,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著有《徐文敏公文集》五卷。

  胡缵宗离开苏州后,先后辗转于山东、浙江、山西、河南等地做官。嘉靖十八年(1539)底,因官署失火事件而引咎辞职,退守家乡秦安,在葫芦河畔过上了著书立说的隐居生活。

  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三,胡缵宗卒于家中,享年81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