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工是做什么的?”社工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介绍

 阿福根 2021-10-21
来源 | 品说(ID:pinshuo123)


前几天,在我们的训练营微信群里,有位H同学提到一个情况:

他刚来到一个新岗位,在一个社区里做社区工作。初来乍到,他很热情,想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见到居民就做自我介绍。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小组以及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手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结果,居民听得一头雾水,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对面这个家伙是干啥的?我们一看,也知道这是新手的尴尬。

图片

H同学过后也发现,原来是自己太书卷气了。虽然照本宣科看起来很专业,但是居民听不懂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后来,他总结经验,调整了沟通表达方式。用接地气、拉家常的口吻和居民聊天,感觉不错,马上就可以跟居民打成一片。

最近,他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他就以平时跟居民聊家常的口吻,介绍自己的工作:

“大哥大姐们好,我觉得吧,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居民提供服务的,居民有啥需要帮助的,我都会帮忙,大家把关系搞好了,啥事都好说……”

他还没说完,就被旁边的督导批评道,不能这么江湖气,显得轻浮,不够专业。这时,H同学就纳闷了。这不行,那又不行,到底是什么情况?

图片

我们回看一下以上情景,站在个人的角度,好像谁都没错呀,但是合在一起看,好像又有不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在工作场景中,我们时刻都离不开“工作沟通”,沟通的重点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接到收什么,又向你反馈了什么。

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一般会涉及两种用语:服务对象用语和工作人员用语。

图片


1、服务对象用语


H同学面对的第一个场景:初来乍到,他沟通交流的对象是居民,是他的服务对象。为了更好的沟通效果,使用“服务对象用语”更加合适。

服务对象用语,是指社会工作者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以他/她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的用语。

如果我们的沟通对象正是服务对象,那么,最好使用“服务对象用语”,这些用语的重要特点是他们听得懂,而且能讲给别人。

比如,H同学碰到社区张大妈,他可以这么介绍:“张姨您好,我是新来的社区社工,叫我小H就可以了,希望我可以为社区的长者排忧解难,以后什么地方需要帮忙可以联系我,我会尽力而为的。”

张大妈一听,她大概清楚,小H可以为社区长者提供一些帮助。她回去之后,可能还会跟她家人或邻居说,“社区里来了个小H,他说可以帮长者一些忙。”于是,H同学在社区里的口碑逐渐传播开来。

图片

至于什么是“利他主义价值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手法”,她可能听不懂,就算现场经过H同学多番解释勉强懂了一些,但她也不好向她的家人或邻居转达。

服务对象用语的风格特点:接地气,说人话,口语化,聊天式风格。

我们跟服务对象沟通交流时,是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话,如果我们都是照本宣科地背课本,未免显得敷衍,人家可能扭头就走了。

相对于专业术语,“接地气,说人话,口语化”便于拉进彼此的距离。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不是我一口气说完我该说的,而是双方“有来有回”,有表达,有聆听,有反馈。

这样的沟通,我们也可以及时体会到对方的情绪与表达的内容,以便适时作出调整,让交流有效且有温度地进行。

所以,“服务对象用语”是为了提升沟通性,而不是为了彰显专业性。如果你不太确定自己使用的是“服务对象用语”。检验的标准很简单,张大妈是否听得懂?而且她是否可以讲给别人听?


2、工作人员用语


H同学的第二场景,是在工作会议上,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但是这和“服务对象沟通”截然不同。

这时,H同学适合使用“工作人员用语”。这是体现工作人员身份与职责的一种用语。

这是一套工作人员职业化的用语,工作人员烂熟于心,倒背如流,甚至是一种程序化的表达。

比如律师的用语,他们在打官司时就是这样的表达。他们的表达与辩解要专业严谨,让法官或者对方律师信服。

回到H同学的场景,他是在工作汇报会上,他面向的对象是自己的同事、同行或者上级领导。

图片

工作汇报目的不是拉家常,也不是套近乎,而是总结工作经验,有效推动下步工作开展。所以,这里使用的“工作人员用语”是为了提升有效性,彰显专业性。

因此,H同学也许可以这样表达:

“来到新的社区,为了更好地融入社区。近期,我通过社区走访的方式认识了一些居民,并且从中发现,从服务对象出发的沟通模式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其中“融入社区”,“社区走访”,“从服务对象出发的沟通模式”等表达都采用了一定的专业术语。应用于这种场景下,是否可以呢?

可以的,较为正式的会议场合,反而需要这样的用语。现场的与会人员(同事、同行及领导等),他们一般听得懂术语,而且能够高效地获取H同学想要分享的工作经验,同时呈现出H同学有工作总结提炼的专业素养。

图片

工作人员用语的风格特点:专业性,逻辑性,书面化,汇报式风格。

回想一下,平时我们为什么要开会,大家好不容易放下手头上的工作,一起针对某些议题探讨一两个小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高效地梳理出重点,达成共识,推动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会议上,大家的共识是“时间宝贵,麻烦请讲重点,别太多口水帐”,而且汇报者所讲的内容是有专业性的,经得起推敲的,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

总结一下,为了更好的沟通效果,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适当的沟通用语。

服务对象用语。适用于大众传播的场合,面向服务对象及大众时,我们要“接地气,说人话,口语化,聊天式风格”。提升沟通性与温度感。

工作人员用语。适用于工作交流的场合,面向同行及领导时,我们要“专业性,逻辑性,书面化,汇报式风格”。提升有效性,彰显专业性。

最后,补充一点,无论哪种用语,在各种沟通交流的场景中,我们都不要忘了“真诚”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