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笔记(10月21日)关于千里江山图的一些故事

 县城日记 2021-10-21

1.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梦

关于千里江山图资料很多,但对于作者却一直没有关注过,总认为是一个大咖,老画家。谁曾想作者竟然是十八岁的王希梦。

关于王希梦的身世,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只是在千里江山图蔡京的跋文有记载:“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后便无音讯,后人推测,很可能是王希孟劳累过度或体质羸弱等原因,二十岁时就夭亡了。留下的作品也只有这一幅,当然一幅顶一万幅。

2.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宽51.5厘米,长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3

十八岁的王希梦为什么能做出此画

《千里江山图》所呈现出的大格局,即是老艺术家们所不愿意去碰触的,也是他们没有信心去碰触的。而有勇气去绘制这样气势宏大的帝国山水,或许只有十八岁的王希孟。如果早一点,或许他还没有准备充足,对自然、生活、山水、宇宙的认识并不足,而如果晚一点,或许,此刻的王希孟已经没有了那股少年才有的魄力与胆识。所以,我们从这点上看,《千里江山图》或许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在最恰当的时机完成的一幅最美妙的作品。

千里江山也只有18岁才可以画出来,有豪情,有自负。年纪越大的人越懂得如何谦卑,可能画出来的只会是百里江山图,十里江山图。正如陈丹青评价过王希孟说,“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方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做的。只有十八岁,多一天也不行,少一天也不行。”

当然,十八岁做事很多,但能做成这件事的估计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但由于天才,由于书画家皇帝的赏识和亲传,当然也有当时的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王希孟能取得如此成就首先要归功于当时的大环境,那是北宋唯一一个重视绘画的年代——北宋徽宗年间。宋徽宗虽然不是什么好皇帝,却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其本人极好书画并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瘦金体。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才出现了王希孟、张择端这样的绘画高手。

王希孟可以说是天子门生,为了培养书画人才,宋徽宗先是在翰林院设置了书画院,接着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在国子监成立了“画学”。如果把书画院比喻成现代的书画学院,那么“画学”则相当于是特级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只招了三十名学员,王希孟就是其中之一。

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王希孟在十三岁变成了“画学”中的一员,在这里他结识了像张择端等绘画奇才,加上其本人的不断努力实力突飞猛进并很快得到宋徽宗的赏识。王希孟每当画好一幅作品便会献给皇帝,宋徽宗意识到这个少年在绘画上有着非凡的天赋,评价他“希孟天资高妙”,将其收为关门弟子,亲自传授绘画的技巧。在当时除了宋徽宗的儿子赵恺,王希孟是唯一能得到皇帝亲自传授绘画的外人,可见其恩宠。

王希孟也不负帝王的宠爱,于十八岁那年献上了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自古以来青绿多表达为明艳之色,很少有谁能用此色来表达山水,而这种颜色在《千里江山图》中丝毫不显媚俗,反倒映衬出整幅画作的波澜壮阔,以咫尺之地展现了北宋千里江山的山河风光,称得上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完成这幅作品王希孟仅用了半年时间,优秀的绘画作品加上其表达的江山恒久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使得龙颜大悦,王希孟因此也迎来了人生的巅峰。原本这位少年应该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却在不久后消失不见。有人说因为王希孟从小体弱多病,为了创作出《千里江山图》付出了太多心血,因为积劳成疾不久便丢了性命;也有种说法王希孟看到了当时吏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画了幅《千里饿殍图》献给徽宗,导致龙颜大怒被杀害。

历史没有明确告诉人们王希孟的人生结局,或许是天妒英才死得少年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创作出《千里江山图》的十八岁;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幸运,若干年后金军南下,徽钦二帝被俘,提早谢幕的王希孟反倒避免了这种悲惨命运。今人也无需为古人担忧,对于王希孟来讲他的一生有《千里江山图》已经足够了,创作出这幅作品便是实现了他人生最伟大的使命。

4

千里江山图为什么是传世名作

千里江山图通篇青绿,富丽堂皇。当时宫廷热衷青绿山水,因为青绿山水也是一种歌功颂德,属于主旋律。但是,这幅画所以成为传世名画远远不止颜色这一点,它里面有很多细节、内容,还有折射那个时代的玄机…………

注意看水纹

当你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会感慨,我的老天,一个十八岁的男生怎么可能画得这么仔细!看这一片水面,放大数倍,让我们看到了清晰如丝的水纹。很多人看画往往会忽略掉非常多的细节,即使是去过故宫的小伙伴,可能都没注意到画中的水纹,但是,恰恰又是这样的细节才是看画的关键。

千里江山图在如此宏大的画面里对于水文的细致描绘,需要极大的耐心,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工匠精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水纹也很精细,但相比简单多了。

你能在这幅画里找到多少个小人儿?我找到了11个小人,细小如蚁,然而身份、神情、性别都清晰可辨。登山、对坐饮茶、打扫庭院、钓鱼、一家三口坐船出游····就在千里江山的每一个角落里藏着。当你发现一个又一个小人儿时,你会惊叹这个少年是多么地心思缜密,心细如发。

按照长卷画 从←右←往←左← 的观看顺序,我们从最右边的湖面开始今天的旅程,后面的游客跟紧了,带孩子的游客牵着孩子的手,准备出发。

这是一片平静的湖面,一两艘小船正在向岸边游去。

到了,小船到了岸边,船夫正在把船停稳,船上的书童正在收拾一些纸片,纸片上已经有了两行字,也许是游览山水的时候,他的主人写的几首诗稿。

再往上一看,已经有三个人上了岸,穿黄色衣服的文人走在前面,两个书童跟在后面,其中一个书童还扛着一把琴。有两个山里的人下山迎客,正在和黄衣文人拱手作揖。

显然,文人之间更加客气,鞠躬都是恭恭敬敬的45°弯腰,身后的白衣书童就随便比划一下,要是被主人看到这个样子,回去是要挨骂的。

几个人的身后,有一条蜿蜒的进山的道路,这条路要去往哪里呢?往后一看,呦!挺大的一个别墅。别墅门口还有一个书童等着大家。

仔细一看,这别墅的后面还有一条蜿蜒小路,恐怕是这家主人平时出去游玩的路线。一会他们几个在家里弹弹琴,弹累了,主人肯定会带着客人们到这条小路,往山后头逛逛。趁他们还没到,我们先打头阵,去探秘一下那是什么地方。

往山后一看,有一条阶梯小路,一个赶驴子的人,带着五匹驴子,正在向山下走去。

他们一会要沿着这条路上山吗?如果上山……哇!山里几间屋子,可能是赶驴人的家。

如果不上山呢?

往下一看,下面竟然还有一条小路。

看来在山后有一个三岔路口,往上走是赶驴人的家,往下走去哪儿呢?

沿着小路继续往后看,竟然有一座小桥,小桥下也有两个悠闲的人,刚刚穿过桥洞,前往山里的小径。这个场景让人想起世外桃源的故事,这船上的小人,不会是陶渊明吧?快,快跟上去看看。

啪!画卷结束了!透过几棵大树,我们能看见山里好像还有两间房子,房子后面的山微微分开,有个狭窄的山谷,仿佛可以进去,进去之后是什么地方呢……哎呀!画卷结束了!

嘿!你看最后那座山,像不像一个耸着肩,咯咯咯偷笑的家伙!你是谁?你是山神吗?你在笑什么?笑我看不到山后面的故事吗?哼!真讨厌!

不管怎么样,这幅画已经结束了。但是这信息量之大,实在是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仿佛已经开始了一场有趣的旅行。别忘了,这里可只有整幅画的 5%。

若是把这 12 米的长卷,一边寻找乐趣,一边细细分析,未尝不是一次淋漓尽致的旅行?

贯穿整幅画的水面上,都画满了这样的小波浪。

但是这里突然没有小波浪了,变成回转的水流。怎么回事?

哦~原来是小激流。小激流从哪儿来?

往上一看,哦~原来是小瀑布。

但还没完!猜猜小瀑布从哪儿来?

往上一看,哇!是另一个小溪流。

画面中的人物也很有趣,比如这个,一个扫地的小孩,妈妈刚回到屋里,他就开始乱扫一通

“哈呀呀呀!来一招’秋风扫落叶’”

这里还有一个在家里盖草庐的奇葩。让人想起宋朝一本奇闻故事集《睽车志》,里面提到一个叫刘知常的人,想出家,但又放不下母亲,于是就在家里盖草庐,修道的时候进草庐,是个道士,要照顾母亲走两步就回家了,是个孝子。道家儒家两手抓,厉害。

你看画里,是不是一个老母亲坐在椅子上,一个乖儿子恭敬的站在身边。

另一座山里,还有一个盖草庐的,看上去穷酸许多。

再看这座豪宅,十字形大客厅,五开间豪华卧室。主要是小小一个院子里盖了两座亭子,也是有钱闲得慌。

这几个人找到了好去处,一个水帘洞!

这几个人更聪明,直接在瀑布顶上盖房子,他们有一位小伙伴正在向山下走去,可能是和山上的几位打赌输了,被差使下山去了。

这里有一艘船要开走了,路上几个人正在向渡口跑去,他们是赶不上船了吗?还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那个踏歌的汪伦?

还有小船上,是一对母子,孩子探出脑袋望着船下,妈妈身子向前倾,担心孩子掉下去。

这些有趣的故事,仅仅是画面中的沧海一粟,画面中还有数不清的景点可以游玩。

除此之外,宋朝的酒文化、旅游文化、经商风气,甚至建筑风格、人物服装,都有详尽的描述。

这幅将近一千年前的青绿山水画,今天看来依然色彩鲜艳、清晰动人,原因就在于它所采用的是矿物颜料。

横过来看:

《千里江山图》

结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