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姻里的孤独(二)|“从未有过真正的交流”

 z55j03b55 2021-10-22

图片



图片
文章较长,却值得静下心反复推敲
01
我要把你们带到一个语言表达毫无意义的地方——温尼科特 
婚姻最无奈的孤独感在于:“我们天天在说话,却从未有过交集”。
写下这句话不免心生悲凉,这让我想到了“语言”的意义:
试想一个婴儿或一个原始人类,最开始学会使用语言,绝没那么复杂,仅仅是向外传递信号,这信号一般只有两层含义:
第一,分享自我感受(思想);第二,表达一种需求。他期待的是:第一,妈妈或同伴有所回馈;第二,满足这个需求。
这个过程,我称为“两个人最初的沟通”。
正常情况婴儿是幸运的,妈妈听到他那“咿咿呀呀”的声音、“哇哇哭”的生音、“咯咯笑”的声音,伸手抱起他来轻轻拍打着;或把乳头放在他嘴边;或把他翻过身来换尿布;或微笑看着他、捏捏他的脸蛋、敲敲他的脑门、晃晃他的摇篮;或拿玩具来回摇动。
于是,婴儿满足了,妈妈也很欣慰,他们彼此满意。
他们之间成功完成了一次沟通。
这个过程妈妈无须培训,母性本能让交流毫无障碍,妈妈也不使用任何语言,甚至很多时候,语言是多余的。
此刻我便感到了某种温暖,这温暖并不来自我写的字,而是一种想象层面被满足的感受,这感受也不需要语言。
由此,我得出了人与人交流的本质:
那一刻,听我说话的那个人与我同在。
遗憾的是,婚姻中的两个人往往没有这感受。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变得太复杂了。语言不再是单纯传递信号,而“不说话”也变得诡计多端。
图片
关于夫妻对话,《水浒传》里的“乌龙院”有很生动的描绘:
宋江看到路边一个老婆子牵着女儿要卖身葬父,立刻伸出援手,但他不愿乘人之危,娶女孩为妾,老婆子却说非娶不可,两人推来送去,宋江最后还是接受了。他买下乌龙院金屋藏娇,偶尔就去陪陪这个叫做惜娇的女孩。阎惜姣觉得自己这么年轻就跟了一个糟老头,又怕兮兮的,很不甘心。
一日,宋江去时,阎惜姣正在绣花,不理宋江,这让宋江好不尴尬,不知要做些什么,只能在那里走来走去,后来不得不找话,他就说:“大姐啊,你手上拿着的是什么?”阎惜姣白了他一眼,觉得他很无聊,故意回他:“杯子啊!”宋江说:“明明是鞋子,你怎么说是杯子呢?”阎惜姣看着他:“你明明知道,为什么要问?”
宋江又问:“大姐,你白天都在做什么?”阎惜姣回答:“我左手拿了一个蒜瓣,右手拿一杯凉水,我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从东边走到西边,再从西边走到东边……”
过于这一段,蒋勋先生这样说:“想想看,我们和家人、朋友之间,用了多少像这样的语言?有时候你其实不是想问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种孤独感或是冷漠,就会用语言一直讲话”。
我十分认同,越来越多的夫妻正在过度使用这样的语言,甚至每一天、每一刻都在用。
如同宋江不会直接问:“你怎么不理我”、“你对我有什么意见”,阎惜姣也不会直接把对这个人的“嫌弃”、“恐惧”、“愤怒”说出口,更不会把内心的“无聊”和“空虚”与宋江分享。
02
原本表达情感的语言却变成了情感的障碍!我们每天都在和对方讲话,实际上却是一个喃喃自语的哑巴。这是何等孤独!
特别当你并没意识到自己居然是“哑巴”的时候,连孤独也没了意义。你们就这样用敷衍掩饰尴尬,年复一年,直到真变成哑巴,连敷衍都懒得做。
各说各话”是夫妻互动的常态,你们总在表达自己,并不关心对方说了什么,也不在乎自己说的对方是否能听进去。
久了,不说反倒更尴尬。
图片
说什么有用而不尴尬,我认为最合适的而莫过于说“孩子”、“孩子的一切”。
孩子”成了一个话题,而不再是一个孩子。
借助“孩子话题”有诸多优点,比如避开了自身矛盾、进行权力较量、还可以委婉地发生冲突、争吵。
把对彼此的不满投注在第三方,大不了还有孩子兜底,不至于很没面子,你可以说“你行,那你来管”、“我不管了!看你有啥好办法”、“你从来都不管不问,就别瞎操心了”、“连作业你都辅导不了干啥吃的”、“他早上不是刚吃过吗你又喂”……
这是很多夫妻惯用伎俩,结果往往是:孩子“病”了。
过后你会觉得吵了白吵,更多愤怒委屈憋在心里出不来,觉得自己永远不会被理解、觉得对方是无耻之徒、蛮横之辈!也许还会伺机报复以牙还牙。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来了,每次都是睡一觉、吃一顿、哭一场、花点钱、来结束。
这个过程中的三方都很孤独。
03
其中道理都明白:因为我怕更大冲突呀,所以不能直接表达,我内心这些年的荒凉岂是一场沟通就能解决的、对彼此的不满岂是交流就能好的,我的心事他根本不懂,我也懒得让他去懂,那真的很累,所以,不如不说。
——这就是“自我封闭的安全感”。
思考究竟怕的是什么,会碰触更大的不安全感,何必呢?还是如此不痛不痒吧。
看到了吧,婚姻就是被这样慢慢拖垮的,所谓“积怨太深不可解”。
也许你要反驳:“过日子哪有真正交流,不都这样吗?”
我同意,因为真正的“沟通”的确很累:
第一,需要勇气。
你会发现长时间不交流很安全,一交流就会冒风险,让本该平静的生活起波澜,更需要对此负责,而负责本身就压力很大。
第二,需要消耗自身。
真正的交流需要“心平气和”、“彼此尊重”、“站在对方角度”、“全神贯注”、“认真倾听”、“无有评判”……每一项都很“耗神”。
这是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的工作,这属于付出和回报的老生常谈,这要舍弃自我部分价值观进入对方的价值体系,这需要你人格强大而包容,而这一切,想想都觉得累。
第三,需要克服尴尬。
要不你试试:“亲爱的,抽空我们谈谈吧”、“我们能不能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仅仅能够说出这句话本身就很不自在,像是要与陌生人谈判,而我们都那么“熟”了,“不好意思下手”。
第四,需要自我反思。
这更累,交流目的绝不是让对方认可、臣服,而是自我改变,试问有几个人愿意如此?
你都不愿改变,交流天平从一开始就倾斜了。
图片
04
以上4点让交流这事变成了奢望。
悖论的是,你们却以为天天都在“交流”。
只不过,这些交流用某种极端的方式进行着。
它们的名字叫:“指责”、“抱怨”、“唠叨”、“吼叫”、“羞辱”、“讥讽”;或者根本懒得使用语言,它们的名字叫:“沉默”、“不理不睬”、“摔东西”、“不回家”、“对着干”、“拳打脚踢”、“离家出走”……
这些都是所谓的“暴力沟通”,也是夫妻最擅长的领域。“暴力沟通”使得夫妻间这点情分越来越少。
“指责与批评”是婚姻中最常见的,斯科特.派克指出:
“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前一种方式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这很容易招致不满和怨恨。第二种方式给人谦逊而谨慎的印象,它需要批评者首先要自我完善,它通常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这些“暴力沟通”、“冷暴力沟通”都有这样的特质:
  • 你坚信:你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 你要改变对方,而不是自己。

  • 你把对方当做了附属品,而不是和你一样的人。

  • 你只是在宣泄情绪,也在激惹对方。

  • 你们潜意识“享受”这样的沟通。

关于最后一点我澄清下,心理学有个词汇叫“投射认同”,简单理解就是某种“开关效应”,“你一按开关,对方就会怎么样”或“对方一按开关,你就会怎么样”。
这个开关就是“彼此的痛处”,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虽然不曾沟通过,但对彼此内心那点“脆弱”了如指掌,戳对方哪里才会令他痛不欲生,闭着眼你就会做。
比如:
对方一唠叨你就怒火中烧
对方一批评孩子你就护着孩子
对方一吼叫你就出门
对方一管你你就偏偏不做
对方一喝酒你就提分手
对方一出差你就疑神疑鬼
对方一开口你就叫他闭嘴
对方一讨好你就嫌弃
对方一慢悠悠你就来气
对方一嬉皮笑脸你就莫名的厌恶
……
这就是对方摁了开关,反过来也一样。
这样的“开关”绝不限于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更普遍。也许这就是你们家的常态,而你一边不满痛苦愤怒,一边又在不断重复着。
说是彼此“享受”是因为:若没了这些你们就真的什么都没了,“鸡同鸭讲”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至少还能讲。
之所以还不离婚,除现实(经济、孩子、他人)因素外,还在于你们的“这份期待”。或把这份期待投到了其他地方,譬如:婚外恋情、工作、宠物。
我以为,工作价值感高、爱好广泛的人更容易在婚姻中满足;婚外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夫妻感情,这也是值得深思之处。
图片
05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教你任何“沟通技巧”,如果你不满意,说明你没有参透本质,沟通的本质是“放下改变对方的执念”。
很多“沟通课”都在教你如何改变对方、如何让对方认可你的观点、如何左右对方想法——他们的出发点开始就错了,那些技巧都只不过是安慰剂而已。
不喜欢一个人,他干什么都是错的;喜欢一个人,他做什么你都欣赏,当然也包括沟通,你都嫌弃这个人了,沟通也就没了意义。
假设你还喜欢这个人,只是对他的某个阶段不理解、他的某些变化不接受、他的某些行为很费解,那沟通还是很有效的。
这个时候,我再教你几个“技巧”:
第一,听他把话说完。
我们都在讲话,却没有人在听——这是沟通的孤独本质。
所以,我们需要被听见,因为藏起来也许是一种美丽,但不被发现却是个灾难。
“倾听”的力量有多大,相信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有同感,有时仅仅让对方把话说完,就是一种治疗。
若你会听,那就太好了,两个人的沟通,用心的往往是听的那个人,而不是说的那个人。
我从我的咨询记录中摘了2小段笔记,分享给你:
  • 她充满情感地、丰沛地诉说着与我的亲近,我紧紧盯着她的双眼,无比感动,内在被需要的温暖涌动着、涌动着,像是靠得很近很近的两颗心,以至于我的心开始发热、发烫,周围血液流动起来,仿佛能听到流动的声音,十分奇妙,但这又不是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让我不舍得眨眼睛……我被感动了几次,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那是一种欣慰、一种深深的理解、一种慈悲、一种对生命的悲悯,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感动于生命跳动的声音。

  • 她边哭边说,渐渐地、渐渐地,她的声音开始模糊,我脑海中的画面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清晰起来,是的,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那个小女孩,她就躲在一群黑影之中,显得那么渺小而可怜,充满怨恨又绝望,那些人形影子的手指变得又长又尖,诡异无比!它们的手指指向她,像是要给她戳一个窟窿,周围阴森可怖,我很伤心、胸口发堵、又怒火中烧!握紧拳头时刻准备冲向前去……我下意识摇了摇头,重新回来,再次听见了她的声音。

这就是我对来访者的“倾听”。
很多时刻,我自己一部分好像真的不存在了,我像无形的气体,进入了对方的身体,这是某种神秘体验,类似于共情的最高级别,像是某种“通灵”,也就是灵魂在一起,虽然我们是独立的两个人,甚至屏幕外我和他相隔千里。
这也许是我本人的某种“天赋”(尽管十分消耗),很多其他咨询师可能不会同我这般,现实中的婚姻更无法做到这样的倾听。
图片
我想说的是,你可以听不到对方的情感、情绪、潜意识的声音、未表达的声音。至少你要听他讲话的内容,总是可以的。
第二,不去评判对方。
第三,在你们没有矛盾的时候交流。
或在你们都很愉快的时候交流,这也是“枕边风”奏效的原因。
冲动的时候别轻易“沟通”,这样的沟通很容易让你做决定、行动化,有太多人是在一时冲动下选择了结婚、离婚、辞职。
所谓“冲动”,就是情绪失去了理性的控制,也许这时的决定遵从了内心,事后却会付出极大代价。
冲动会极度夸大情绪,一般怨恨可能演变为杀死对方或杀死自己;冲动也会让你眼中没了他人,只被自己情绪淹没;冲动更会把自己推向进退两难的境地。
所以,冲动时可以写下对伴侣的种种“狠话”,但要克制把这狠话肆意释放。
第四,学会道歉与原谅。
先打破僵局的人不是认怂了、无能了、比对方低一等了,而是一种宽容,这需要承受对方贬低的压力。
道歉则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之一。前提是经过了反思,认为在某些地方真需要改进,道歉才具有意义,而不是为了维护“假性亲密”。
图片
06
关于“沟通技巧”,还会有第五、第六、第七,一直到第一百,你可以去买相关书籍。
请记住,一切沟通技巧都是“术”,彼此的心是否还有一部分在一起才是“道”。
而在一起的感觉往往并不需要任何沟通,是一种“无声的温暖”而非“滔滔不绝的疏远”,如温尼科特说的:“我以不交流来交流”。
最后,引用蒋勋先生一段话来结束这个话题:
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如同孤独才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才是最孤独的时候。同样地,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