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我们却难以做到?

 长沙7喜 2021-10-22

图片


亲子养育中,有一个显著的困惑:那些道理,孩子显然都知道,但就是无法行动,或者行动的时候总是做不到位。

其实这样的困惑,也常常发生在家长自己身上:学了好多育儿的知识,实践时却发现做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又可以怎样解决?
 

1

是哪一层大脑认为:这个道理我懂?
 
人有三层脑:原始脑(爬行脑)、边缘系统、新皮质。猜一猜,我们认为自己懂得某个道理,或者新做了一个决定,是哪个脑区的功能?

原始脑?不是,那个“劳模”负责控制我们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心跳,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它还负责我们本能“战斗”和“逃跑”。

边缘系统?也不是,那个位于大脑中间部分却被命名为“边缘”的家伙,与感觉、情绪、直觉、生殖、哺乳行为紧密相关,是情绪、注意力以及记忆的主要区域。

负责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做决定的,是大脑新皮质,它是众所周知的高级脑。这是生物进化最后出现的脑区,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
 

图片


因此,我们新懂一个道理,新做一个决定,都是大脑新皮质的功能。

新皮质被心理学界称为“意识脑”,它占大脑功能的12%。原始脑和边缘系统被称为“潜意识脑”,占大脑功能的88%。
 

2

是哪个脑区指挥我们的行动?
 
上文探讨了三层脑,到这里,大家都会抢答了吧?我们的行动,到底是由哪层脑指挥的呢?

行动分为两种。
一种是本能的“战斗”和“逃跑”反应。比如,一个人打了你,你有打回去的冲动,这是“战斗”反应被激发;或者,你感觉打不过他,好汉不吃眼前亏,赶紧跑,这是“逃跑”反应被激发。指挥这种“战逃”行动的是原始脑——不好意思,在生存本能方面,人类一点都不比爬行动物高级。

一种是下意识、自动化的程序反应。比如,我懂了一个道理,我应该这么去教育孩子,但事到临头,我却像以前一样反应了。这是行动,是边缘系统负责指挥的。

前文介绍到,边缘系统是记忆的主要区域,所有经由过去的经历而形成的信念、习惯、应对模式,都储存在那里,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概括来说,指挥我们行动的是潜意识脑区。
 

3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难以做到?
 
综上所述:
替我们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做决定的,是大脑新皮质,属于意识脑,占大脑功能的12%;指挥我们行动的,是原始脑和边缘系统,属潜意识脑,占大脑功能的88%。

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有一个批判区【属于心理学概念,没有相应的生理结构对应】,在大约8岁时就形成了。批判区形成之后,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脑功能之间,出现了不协同——意识新懂的道理,新做的决定,由于有批判区阻拦,难以进入潜意识,不进入潜意识,当然就不会被它执行。
   

图片


 
如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批判区,相当于边防线。

什么东西才会被潜意识的“边防哨兵”放行呢?哨兵遵循“痛苦-快乐”原则:熟悉的东西,才是安全的、快乐的,会被放行;不熟悉的东西,就是痛苦的、不安全的,会被拒绝。

那么,记忆里已有的经验、习惯、模式,会让哨兵觉得安全。

而意识里新做的决定、新懂的道理,“哨兵”认为是陌生的、痛苦的,就会被拦住,进不到潜意识里面去,无法转化成自动化的行动。

所以,弗洛伊德老人家说,“六岁以后无大事”,他认为六岁之后的一切行动,都是六岁前形成的模式的重复——所以,六岁之前是基本模式形成时期,家长要引起重视哦。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为什么道理都懂,却难以做到?

因为“道理”只停留在意识的认知层面,进入不了潜意识的执行层面。
因为“道理”只停留在意识的认知层面,进入不了潜意识的执行层面。
因为“道理”只停留在意识的认知层面,进入不了潜意识的执行层面。

重要的话,说三遍。

要求一个孩子懂了道理就能做到,相当于在让他用意识脑12%的力量(新懂的道理),去PK 潜意识脑88%的力量(过去的行动模式),当然不容易成功啦。
 

4

那么,怎么办呢?
 
人生总是会不断地懂得新的道理,不断地做出新的决定。如何才能让这些道理和决定,进入潜意识成为行动力?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持之以恒。

行为心理学认为,21天会形成一个新的习惯,90天会稳定一个习惯,这在脑科学中可以找到依据。

意识脑新做了一个决定,它来到批判区,想进入潜意识,潜意识的“哨兵”感受到了不安全,拦住了它:“站住,我不认识你,你不能过去!”

第二天,在意志力的驱使下,“新决定”再次来到批判区,“哨兵”还是不会放行。就这样,坚强的意志力促使“新决定”一次次来到“哨兵”面前,终于混了个脸儿熟,在第22天,哨兵说:“认识你了,过去吧。”

    如此坚持90天,对于这个“新决定”潜意识已经自动识别了,不用意志力也可以自动执行了。

这个过程,需要意志力的参与,会有些艰难。但经过了这样的“蜕皮”之难,人们就突破了自我,形成了新的行为模式。
 
方法二:使用催眠

动力催眠是这样定义“催眠”的:

催眠,不是催人入眠。催眠,是跟随催眠师的引导,进入一个意识活跃,同时潜意识也活跃的状态。

平常,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是相互拮抗的。意识活跃,潜意识就被抑制了;潜意识活跃(比如做梦和醉酒时),意识又被抑制了。

所以,好神奇哦,催眠可以让意识和潜意识同时活跃。催眠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专业的描述是这样的:动力催眠通过信息的过载,抑制了批判区的功能,触发战斗逃跑反应,激活潜意识。

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个画面:催眠师翻来覆去的说一些简单的引导语,守在批判区的“哨兵”,听得直打瞌睡——这么简单的话,实在是没啥好稽查的嘛,还说,还说?听得有点烦哦(战斗),啊呀不行了,我得休息会儿(逃跑)——于是批判区的稽查功能被抑制,原始的战逃反应(潜意识脑区功能)被激发,潜意识被激活。

意识还在,潜意识又被激活,两个巨头“见面”了,可以交流了。

意识层面新懂的道理、新做的决定,会逐渐进入潜意识,替代那些在早年形成,已经严重制约现在发展的模式、习惯和信念。

通过这波操作,就完成了潜意识升级。

完成了升级,我们就能想到做到、知行合一,用到自己百分之百的大脑力量了。
时不时的给潜意识升个级吧,为自己,为孩子,为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