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祥云一带神秘的“哑神会”

 鹤青白裔 2021-10-22
“哑巴会”是祥云大营七宣村世代相传的一个传统节日“哑巴会”的活动分为祭祀、大哑巴出山、哑巴队打跳、民族舞蹈等民俗表演,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民俗节日,在里面包含了一系列根生地固的彝族文化。在哑巴会的整个活动流程里包含了很多文化底蕴,有宗教、佛教、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科技(医学与农技)等。


经请教杨运老师,得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七宣的“哑巴会”远在385年前的明代末期,明朝永历年间经禾甸下朋人王巩祚整理而作古调,已有较为完整的文字描述——《一坝三沟水利图册》云:

东夷罗拜舞蹈笙歌为乐因以赋

瞻彼东夷,一声横笛。忽垂手而侧弃,亦执钥而秉翟。快世尹之不骇于束刍,宜齐武之不容于簪笔。宛然师经之撞魏文,何当晏之惭晋史。不鄙顾谭之不止,实嘉陆公之受锡。叹象箭之为美,无旌夏之惧退。拟之陶谦,再转以胜人,亦征长沙,来朝而益地。手之舞之,飞燕亦矜其体轻;足之蹈之,广延若献于无迹。致左宪右宪,忽于指顾而应声;进旅退旅,倏赴节奏以投袂。歌阍夜者,已迓神奇;宝烟竹者,忽惊裂碎。君一似向秀,惆怅而思旧;吾岂若王恺,忍暴而杀妖。


“哑巴会”属于彝族传统祭祀活动,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祈盼和愿望,以“跳哑巴”寄希望于能给当地彝族村民带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能给村民避邪免灾、保清吉平安。

农历正月初八,在高亢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福声中,来自周边乡镇和楚雄州姚安、大姚等地的彝族、傈僳族、苗族、白族、汉族群众万余人汇聚七宣村,观看由彝族族人毕摩祭师主持的恭请“大哑巴”仪式。哑巴队伍从村头到村尾经过祭拜神树“三请三唱三起号”,将“大哑巴”请到文化节会场,随后就开始了激情狂欢的哑巴舞和多民族舞蹈表演。

目前,村子里一共有过15位大哑巴,其中13位已逝世,在传习所内还有其木刻神位,其中第一位大哑巴是女性,其余皆为男性。

哑巴节当天,由村里老者在龙王庙给“大哑巴”彩绘,“大哑巴”的彩绘比较复杂,一般需要花费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他只在腰间穿一条羊皮短裤,赤裸上身和双腿,头上戴一个插着雉鸡毛的牛皮头饰。长者为他画上一条黄龙,黄龙为龙王,在胸前,龙身缠绕双腿;两条青龙,青龙为龙子,在后背,龙身缠绕双手,在青龙之间是二龙抢宝,还有云朵。大哑巴腰里还系着一个小竹箩,上面写有文字,跳到每家都会由主人给他装少许的米、油。手里拿着小研臼和盐臼棒,一是在跳舞的时候用来击打节拍,二是在小研臼里冲打食物,相传里面的食物可以医治百病,假如肚子痛、头痛,跟“大哑巴”求讨少许服下,立即见效。

“中哑巴”,男性上身穿羊皮褂,下身穿一条短裤,脚穿绣花凉鞋;女性穿彝族绣花服饰,脚穿绣花毛边底的布鞋。身上和脸部的彩绘也比较讲究,额头?太阳,男的黄心黑边红光,女的红心白边白光,脸部三条,男的黑底白边上翘,女的红底白边下斜。在男的胸前花牛头,手臂上有女性生殖器官,人像手拿弓箭及劳动工具,双腿膝盖是女性乳房,有彝族文字,彩云图样,颜色以红、白、黑为主。男的头型是公鸡头,戴耳环。

“小哑巴”的化妆比较简单,只是用锅烟胡乱涂抹脸蛋和双手。“小哑巴”主要是给来客脸上涂抹锅烟,表示欢迎,来客被涂抹越多表示越受欢迎。

村里每年都有一户村民来承接“哑巴节”,倘若遇到家里有丧事或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就三年不能承接。“哑巴节”的活动是从龙王庙开始的,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所有的“哑巴子民”在“大哑巴”的带领下,围着熊熊的火堆进行“三正三反”的追跳,杀鸡恭酒,对龙王叩头祭拜,然后围绕盛满清水的石缸依次净身,洗去烦琐尘埃。

接着,在承接“哑巴节”的村民家中举行恭请“大哑巴”仪式,在这里要有彝族六大支系的族人毕摩和护卫总管,也就是为村民守卫寨子和捕取猎物的狩猎人。通过毕摩老者的号令,村民主人三叩四拜。恭请完“大哑巴”,接着就是请“哑巴队”,“哑巴队”由一个“大哑巴”、12个中哑巴(男女各半),若干个“小哑巴”(有男有女),扮神牛一人,耕田老农一人,葫芦笙、三弦、笛子乐手各一人,讲吉利者一人,接收供品者若干人,共20多人组成。

族人毕摩和整个寨子的村民对“哑巴队”是敬仰的,该有的礼数不能少,该做的叩拜不能缺,从村头接到村尾,这壮观的哑巴队从村头到村尾,沿路祭拜龙树、祭鼓,然后必须经过“三请三唱三起号”,将大哑巴请到广场,然后开始哑神舞表演,包括杵臼舞、神鼓舞、耕牛舞、老人舞、小哑巴舞,还有耍刀、跳笙、打跳……

对于“哑巴会”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多发、兵荒马乱,彝族先民迁徙寻找适宜居住的地方。一天,走到今祥云县大营七宣村的地方,感觉此处水土肥沃,就定居下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加之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的生活变得艰难,多数人患上了疾病。当时村里有个漂亮哑女,心地善良,为了村民的生活,徒步四处寻医问药,她给村民们带回干粮、药材。有天,当哑女走到龙王庙地,因奔波之累休息于庙地水潭处,不料坐下后就沉睡过去。醒来时,哑女被吓了一跳,原来她的乐善行为感动了龙王,被龙王相中纳为妃子带到龙宫。开始时,哑女并不情愿,她还惦念七宣村的人们,但最后还是拗不过去,嫁给了真心的龙王。

哑女的消失让村民们倍感困惑,再也没有人为大家讨食寻药。可日子还得过,这样时间过去八九年,哑女为龙王生了很多子女,更惊讶的是哑女竟然会说话了!可是她还是没有忘记那个村里的人,几次要龙王放自己回村看看,龙王抵不住哑女的诚心,允许她在每年正月初八带自己的子女回村看,还带上雨水、食物和药材。

此后,七宣村民的生活好转,疾病也没有了。为感激和思念哑女,村民们在每年正月初八这天,选出村民扮演龙王,但扮演者不讲话,进行各种演出活动。这样一年年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哑神节。

跳哑神活动古老而不脱俗,有着浓郁的滇西地方特色。从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夏商周,加之活动道具的特色化,表明是彝族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人体彩绘和民族符号里也可探求彝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记忆。跳哑神的彝族人以神龙、神牛、生殖器官、太阳为图腾传承其民族文化。


相关白语词汇:

Daot nid zanf  大营

Qi suanf  七宣

Ni zao  太阳

Qiai huof nid  绣花鞋

Binf goux  盐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