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读

 7ez45efr 2021-10-22

主讲人:陈飞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单元编排分析

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在文体选择上的角度很丰富:儿童诗、儿童小说、散文、名人故事。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缤纷场景,贴近学生生活,感受纯正童年,丰富情感体验,珍惜当下童年。

习作要素

本单元习作是中年段安排的第二篇写人文章。

写人的习作安排:

    

    

梳理教材在写人习作上的安排,可以清晰地发现“写出人物特点”几乎贯穿于小学阶段写人作文,理清这条训练主线,便于把握本单元习作教学的定位。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三上第一单元“写身边的同学”目的重在体会习作的乐趣,《猜猜他是谁》带有游戏趣味,在初步培养学生抓人物特点观察的能力。本单元习作扩大了人物选择的范围,重在尝试写出人物特点,而且这些特点主要和人物的兴趣特长、兴趣、品质有关。四到六年级在写人习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多种描写方法”“典型事例”等。

本单元的习作不宜随意拔高习作要求,可在三上写人习作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通过一件事情或两三个事例中人物行为把人物特点说清楚。

习作教学:前后关联,注重整合


《童年的水墨画》解读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这首诗难以理解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诗人写景的妙趣上,三小节的诗题就是大自然的三处景。它们有共性特点:景中叙事、景中有序、景中藏人

景中叙事:三小节的题目虽然是景,但是重点不是为了描绘自然之景,而是写了儿童所做的趣事——钓鱼、戏水、采蘑菇。理解景中的叙事,就学生理解句子的前提。

景中有序:这三小节诗虽有叙事,但不是铺陈,而是画面的跳跃。上下句之间有诗人视线的移动,学生抓住诗人的视线,就能把画面的留白处想象还原,读出情趣来。如《溪边》每行诗的开头是“垂柳、山溪、人影、钓竿、草地”,连接这些景物由远及近,就可以引导学生把画面想丰富、说清楚。

《江上》是先写“鸭群”,再写“一双双小手”,后写“水葫芦”的“两排银牙”,视线是由面到点,逐步聚焦,儿童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林中》从上到下写了“松林”“蘑菇”“雨珠”“斗笠”,最有情趣的是雨珠被抖落后,到斗笠忽然出现,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趣事呢?诗人巧妙的留下空白给读者自由想象,因此,巧补空白就自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景中藏人:三小节诗都有儿童形象,但不诗直接描写,而是隐于景中。儿童形象往往是一两个词就勾勒出来了。《溪边》中的“蹦跳”“笑声”,《江上》的“钻入水中”“两排银牙”,《林中》的“一声欢叫”“一个个斗笠”。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诗人用这种含蓄的手法写儿童,妙趣就在于画面灵动,诗意浅近却淡而有味。当读者进入画面想象时,模糊的童年形象渐渐清晰,初看如中国山水画的“远人无目”,再看却似人在眼前。诗中的“他”或“他们”没有具体所指,仿佛就是读者自己。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