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手指》教学设计

 7ez45efr 2021-10-22

    上次工作室活动中试课的文章是《手指》,这篇课文是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要学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但是如何感受风趣幽默是一大难点,自己本身也不是一个幽默的人。

    最近看到了一些杂志上的文章,结合资料,写了一篇教学设计。

    参考:《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教材解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风趣与幽默”为主题,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本单元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1.选材素朴亲切。

手指极其普通、熟悉,丰子恺先生用艺术的眼光观察五指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带着对人性的了解,准确把握“手指”和“人”的共同特征。

2.结构简洁明了。

本课共六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结构,2-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样貌特点以及作用,其中体态性格相似的无名指和小指合并在一个段落写,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点出“团结有力量”的生活哲理。

3.语言幽默风趣。

一是趣在拟人修辞的生动。作者对手指姿态的描写采用描写人物外貌的词句,这些词句让五根手指变成了五个人。作者还列举事例,写出手指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是趣在对比手法的巧妙。每根手指的“长短”特点,都是在与其他手指的对比和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作者把“特点”放在比较中写,把“形象”放在差异中写,让“长短”更加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是趣在词组句式的丰富。本文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等,作者擅长通过词语或者短语的连用来增强句子的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和短语的列举,让句子有长有短,富有变化和节奏感。

四是趣在“漫画式”笔法的含蕴。文中描摹手指形象的文字,初读时感觉朴素、简练、充满童趣,细品回发现夸张中有含蓄,俏皮中有机智,诙谐中有意蕴。文本中充满着生活智慧和艺术张力的语言比比皆是。

4.立意内蕴丰富。“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文章结尾才引出道理,原来写手指不是目的,写人也不是目的,传递的哲理才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正确书写“拇、搔”等生字,理解“窈窕、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表格理清拇指的样貌特点和作用。

3.品读文中运用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法和表现手法的语句,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漫画式”语言,并学会迁移运用。

4.能由作者笔下的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板块一 借助表格,初读课文

1.知晓作者,导入新课。

2.学习生字词。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总分总的结构,脉络清晰。

4.借助表格,理清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拇指

样貌特点

作用

大拇指

矮胖肥大

扶琴身、抵水流、按伤口、顶重物、翻书页、揿电铃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板块二  比较阅读,例举事例

1.出示第三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作用写具体的呢?完成表格。

2.交流反馈。

3.完成其余表格。

4.交流总结。

板块三 品味语言,感受幽默

1.你读到哪根手指的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简单交流)

2.交流第二自然段,发现语言表达特点。

(1)排比句式。六个动作,读起来有节奏感。

(2)拟人手法。

(3)漫画笔法。

(4)对比。

3.联系生活:你见过这样的人吗?

4.合作填表,体会趣味。

手指名称

摘抄幽默风趣的词句

写写自己的体会

联想到的人





5.交流学习成果。

6.补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