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一堂走心的课——读《丰富的悦纳》第二至六章有感

 7ez45efr 2021-10-22

什么才是好的课堂?什么才是好的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该读些什么?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这是我作为一名菜鸟教师时不时会想起来的问题,从陈传敏老师的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些许答案。读书,也是在和自己对话,从书中照见自己,在书中偶遇那些触发思考的句子,寻求思索良久的答案。

我听过不少陈老师上的公开课,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走心”。陈老师的课堂很大气,也很深刻,我觉得他的课堂总是在传达一种声音,一种态度:走进内心,理解自己。

格局要大,眼光要长远,要有更深沉的教育情怀,正如这本书中所写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语文从外在走向内心,从有界走向无疆,从接受走向自省,从急躁的必然走向沉静的可能。”

陈老师的课常常令我感动,他总是能从文本延伸到生活,带领孩子从“作者的言说”走向“自我的言说”,打通文本和生活,这就是我喜欢的课堂,有深度的课堂,有人情味的课堂。

比如陈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我读完之后深受启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学习

谈一谈:为什么那一天“我”突然长大了?那一天究竟在“我的”生命成长中留下了什么?

三、交流感悟

母亲的瘦弱、工作环境差、工作艰辛,挣钱不易。

整合阅读文本《母亲》,抓住具体事例来说。

四、练习背诵

背诵写母亲的语段。

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学生写话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特殊的一天?你突然发现母亲不再年轻了?

六、拓展阅读

     

在课堂中,陈老师以“为什么那一天我一下子长大了?那一天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究竟留下什么呢?”为切入点,统整了文本内部的各个教学价值点。在感悟“我”的成长过程中,感悟母亲工作环境之差、工作强度之大,母亲身体之瘦小,以及母亲对孩子的无私伟大的爱,再拓展阅读其他文本,深化对文章的感悟。

在课堂的结尾处,陈老师还让学生写话,从课文走向自己,打通学生与作者,生活与文本的联系,学生写的内容也很感人,早已不是空洞的大话,而是情真意切的真心话,从写话中可以看出来,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比老师的讲述和填空般的背诵更有意义。就像是陈老师在书中写的:“学生由心理母亲走向文本母亲,又从文本母亲走向心理母亲,在二者之间真真切切地走了一个来回,就在这样的来回感悟中,深化来学生内心对母亲的感悟、体验。”

我们学习语文,需要沉心、静心,走进文字,联系生活,理解自己。一堂好课,不能是老师一个劲儿地去重复知识点,去告诉学生背诵人物特点,灌输这个阶段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名词概念。一堂好课,还是要渗透一些情感,而要做到这样,这个老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是一个对自己有足够了解和认识的人,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

教语文很难,语文涉及到的面太广了,我常常感到自己不会教书,水平有限。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他/她的课堂便是怎样。教师教书,也不单单是在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也是把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个性特点等留传给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说,学校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师的个性。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成为一个好的人。要想设计好一节课,关键在于人心是否在场。

高明的设计不在外在的课堂形式,也不在外在的语言表达,而在能否唤醒学生打开心扉静对自己。人心在场,暗流涌动,这便是无言的力量,这将带给孩子真正的长远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帮助人更好地认知自己与世界,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去告诉孩子们这世界的多元与广大,生命有多美好,这些都等着我们去探索,去体验。在学习中慢慢改变,慢慢长大。让孩子成为孩子,感知世界的美好,获得一颗柔软、敏感的心。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当一个人看到晚霞和蓝天上飘浮的云彩时能发现它们的美,当一个人能聆听夜莺的歌唱并赞赏空间的美时,他才成为一个人。”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