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玉淇之乐 2021-10-22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南朝陈·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农历九月九,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又被称为“酒神节”、“老人节”、“女儿节”。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叫“重阳”,也叫“重九”。

我国重阳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在唐朝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并列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明天就是我国的重阳节,今天小雯将为大家带来有关重阳节的故事,第一篇章是重阳节的由来和演进。

1、先秦

有一说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吕氏春秋·季秋季》里说:“(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祇敬必伤。”“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这两段文字是说九月农作物丰收了,人们要祭天帝和祖先,报答天帝和祖先的恩德。

另有一说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志的古人失去了时间坐标,同时也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先民产生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长冬天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需要举行相应的送火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形。

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2、汉朝

汉时,人们已经开始过重阳了,但还未将其定为节日。

祈求长寿

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汉高祖时,每逢九月九日,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九九”与“久久”谐音,因此从汉时起,就有了重阳之日祈求长寿的风俗。这是受古代采集药物服用、追求长生的影响。

汉时,重阳这天还会举行大型饮宴活动,这是由先秦时普庆丰收的欢宴发展而来。

登高与敬老

此外,登高、敬老等习俗也是在汉时形成的。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汝南桓景随仙人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中九月九日有灾,赶快回去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灾可免。”

桓景急忙回到家中,带着全家人登上高山待了一天,傍晚他们回家后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居然真的全都死了。

后世,重阳登高避邪,逐渐形成了风俗,登高时,人们还要饮菊花酒,并佩戴茱萸囊。

3、魏晋南北朝

重九之意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日习俗已经定型,并明确了“重九”的含义。

妇女休息日

江南地区,每逢重阳节,都会让妇女休息一天,不做家务,称为“息日”。传说淮南谢家的新媳妇丁氏,因为不堪严酷的婆婆动辄打骂,逼她日夜操劳,于重阳节自缢而亡。丁氏死后托梦说:“看在为人媳妇者操劳不辍的分上,请让她们在九月九日停止工作,休息一天吧!”当地人感怀于此,盖了一座丁氏祠来纪念她,据说十分灵验。从此之后,九月九日妇女休息一天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野宴

重阳这天秋高气爽,正适合全家人一起登高饮宴,野宴由此发展而来。从家宴到野宴的发展,是民风进步的表现。

校阅军队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

4、唐朝

唐朝时期,重阳被正式定为了节日。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宰相李沁奏请皇帝批准中和(二月二日)、上巳(三月三日)、重阳(九月九日)这三天为三令节,唐德宗准奏。从此,百官可以在三令节休假,唐人过重阳的风气更是盛于前朝。

贞元四年(788年)九月二日,唐德宗下诏说:“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地追赏为乐。每节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一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没节前五日,准此数支付,从本年九月九日起给,永为定制。”

“择地追赏为乐”就是让不同部门的官员自己找地方集体去游乐,国家为这种集体游乐活动提供经费,职位越高,得到的经费越多。

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们讲武习射,此风一直沿袭到清朝。

5、宋朝

宋朝时,过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宋人把茱萸称为“辟邪翁”,茱萸是一味很好的中草药,可以医风邪、治寒热、去湿气、驱毒虫,并能开郁、宣气、消食。

宋人过重阳节时,从宫廷到民间都要买菊、赏菊、饮菊、簪菊、咏菊,还点菊花灯,吃菊花糕。

重阳节这天,汴京寺庙会办斋会。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高僧坐在狮子上讲经,成为一种奇观。

北宋时,重阳节这天京城人要做重阳糕互相赠送,糕上不仅插着彩色小旗,而且还有各种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等。有的还用粉做成狮子、蛮王等形状,放在糕上,谓之“狮蛮糕”。

重阳糕也叫“菊糕”,南宋时京城人以菊糕互相馈赠,做法与北宋大致相同,只是用料不同。他们用糖、肉、秫面和在一起做成糕,上面放肉丝、鸭饼,缀以石榴,标上彩旗。

6、元明

元明两代,重阳习俗并无太大的变化。不过明朝人过重阳时,父母都将已经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过节,所以重阳节也叫做“女儿节”。

明朝重阳节有“辞青”的习俗。重阳时节,草木黄落,正是观赏红叶的好时节。北京人喜欢在重阳节这天到西山看红叶或洗温泉。来的人大都携带酒菜痛饮终日,一醉方休,所以称为“辞青”。

明朝江南过重阳时,有人牵羊赌彩,赢者会得到肥羊。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也大大增加了,有歌舞、划船、骑射、饮酒、呼卢、蹴鞠等。

7、清朝、民国

清朝时,皇帝在重阳节这天要去万岁山登高。皇城中有两座万岁山:一座是景山,另一座是北海公园的琼华岛。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尚武强国,曾在重阳节提倡登高习武,并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