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争的是啥?除了看“争鸣”,还要看其背景(下)

 文明苑 2021-10-22

《易经》的主体是“四象”,也就是《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

《八卦图》是由“四象”生发而来,此所谓“四象生八卦”。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周易》中大谈《八卦》和《六十四卦》,而对“四象”却很少提及。

如果不是不懂,那他们就是在故意阉割和歪曲《易经》,以替自己的立论编造有用的材料。

即便是《八卦》和《六十四卦》,很明显的,也是整体上表达了一个系统的变化过程。

可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不谈整体,而是只谈一个个的单卦。

谈单卦,他们也是只谈义理,而不谈象意。

因为,义理可以自由生发,而象意,是这个单卦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道理。

谈象意,就不利于他们自由地生发。

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阐释《易经》,只是为他们自己的观点编造有用的材料而已,并没有忠于《易经》的原旨。

下面,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八卦》的象意,以看一看孔子和商鞅他们的思想,相对于《易经》,错得有多远。

《八卦》的每个单卦,都有上、中、下三个位置。这三个位置,就是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加上它们的协调者,一共就成了三个方面。

文章图片1

其中,上位就表示相对强势的一方,下位就表示相对弱势的一方,中位就表示协调者。

这样的对事物结构的表达,是根据《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等四个象图的表达方法综合而来的。也就是“四象生八卦”。

我们看《太极图》,是两条鱼的对立统一。其中,只有相对强势和相对弱势的两方,没有协调者。

《五行图》也是只有相对强势和相对弱势的一方,没有协调者。

文章图片2

《五行图》中的金和水,其实就是《太极图》中的阳鱼之眼和阳鱼之体;《五行图》中的木和火,其实就是《太极图》中的阴鱼之眼和阴鱼之体。

眼代表精神与灵魂,体代表物质性的实体。

《五行图》中的土,就是《太极图》中阴阳鱼对立统一所组成的大圆。

《太极图》和《五行图》的内在元素相同,但是,表达形式不一样。这其实是因为,《太极图》表达的是事物的存在性的一面,《五行图》表达的是事物的变化性的一面。

《太极图》和《五行图》里,都没有协调者,这是因为她们表达的是事物的原始阶段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倾向,就像是表达一只鸡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倾向一样。

而相对于《太极图》与《五行图》,《洛书》跟《河图》,就是表达事物的高级阶段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规律,就像是表达一只子鸡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规律。

文章图片3

子鸡有脑袋,也就是有中枢,有各方面的协调者;而《洛书》《河图》则有阳五。阳五就是脑袋,就是中枢,就是各方面的协调者。

《洛书》只有一个阳五,而《河图》有一个阳五,还有两个阴五。

这是因为,《洛书》表达存在状态,《河图》表达变化规律。

《河图》中的两个阴五,分别是表示祖父与孙子,各自的一共九个变化阶段中的第五阶段;中间的阳五,就是表示祖父之子、孙子之父——正主本人的一共九个变化阶段中的第五阶段。

正主本人,就是祖父与孙子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者。

所以,我们了解了《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的大意,再看《八卦》的象图,就知道什么叫“四象生八卦”了。

《八卦》的每个单卦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分别有一个或阴或阳的符号。

其中的阴(两短横),就表示量变,阳(一长横),就表示质变。

文章图片4

这个量变与质变的变化,是表示各方之间的相对地位的相对变化。

其中,强势者的地位,只能相对越变越低;弱势者的地位,只能相对越变越高。

协调者的地位变化,就取决于强弱双方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

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各个单卦的象形及其所表达的象意:

坤卦,是上、中、下三个位置都为阴。

这就是表示三方都为量变,没有质变。

这个象形,对于正常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表达,没有意义。

她唯一有意义的表达,就是事物还没有产生,各方还在各自的独立变化之中,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相对性的关系。

坤这个字的含义,也是说明了这一点。就是土中孕育着生命,正在伸展势力,寻求联合。

艮卦,是上位为阳,下位与中位都为阴;就是强势者质变,弱势者和协调者都是量变。

强势者的质变,没有导致协调者质变,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协调者还没有产生,这个事物还处在鸡蛋一样的原始状态。

艮的字形,为“根”、“很”等字的一半。会其意,就是事物之发轫的意思。

而在方言之中,这个字又是“方脑壳”,“不圆通”之意。

这正是缺乏协调的表现。

所以,艮卦,就是表达一个事物像《太极图》《五行图》一样,刚刚产生的原始状态。

坎卦,是上下两位都为阴,中位为阳;就是协调者质变,而强势者和弱势者都是量变。

强势者和弱势者都没有发生质变,而协调者却发生了质变,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弱势者的实力有所增长,对强势者具有一定的反抗能力,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双方整体的强弱态势,于是,双方不得不相互妥协,进行协调,从而产生了协调者。

也就是说,协调者这时候刚刚产生。

坎,就是坑凹、有缺陷的意思,说明协调者刚刚产生,事物内部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事物对抗环境压力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巽卦,是上位和中位都为阳,下位为阴;就是强势者和协调者都是质变,弱势者量变。

强势者和协调者都是质变,而弱势者量变,这就是弱势者的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还不足以推翻强势者,这就让协调者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于是,协调者的地位相对强势者提升,强势者的地位相对协调者下降, 但是,弱势者仍然处于被支配地位。

巽的字形之意,也就是共同掌权之意,就是协调者代表弱势者,去和强势者平分权力。

乾卦,是上、中、下三位都为阳,就是强势者、弱势者、协调者都在质变。

弱势者质变,就是它相对由弱者变成了强者;强势者质变,就是它的地位在发生显著性的下降;协调者质变,这要根据弱者变强,强者变弱这个情况判断,说明协调者这时变换了协调对象,由代表原来的弱势者去与原来的强势者协调,变成了代表原来的强势者——现在的弱势者,去与原来的弱势者——现在的强势者协调。

乾的字义,就是一方面实力强大,一方面危机重重,需要祈祷。因为,强弱双方势均力敌,很容易两败俱伤,或者分崩离析。

兑卦,是上位为阴,下位和中位为阳;就是强势者量变,弱势者和协调者都是质变。

弱势者质变,是地位上升。而这时强势者没有质变,地位没有相应地下降,说明它的地位早已下降了,死去的人无须再死。那么,这时的弱者质变,就是相对协调者的质变。就是说明由于强弱双方实力差距越来越大,这时的协调者沦为了傀儡,很难发挥协调作用了。

兑的意思是对换,就是天翻地覆,强势者和弱势者互换了位置。

离卦,是上位和下位都为阳,中位为阴;就是强势者和弱势者都在质变,而协调者量变。

弱势者质变,是地位上升;强势者质变,是地位下降。而这时协调者不变,说明协调者早已不发挥作用了。

那么,这时的弱势者地位上升和强势者地位下降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弱势者有了新的团结对象,不跟强势者玩了,强势者被淘汰出局了。

当然,并不是强势者这时真的不在这个事物之中,而是像一个家庭中,儿子有了孙子一样,爷爷奶奶,这时就是吃个闭眼饭,混日子得了,晚辈们的事情,就少操心了。

离的意思,就是分离,但是,这个分离,并不是彻底地断绝关系,而是双方不再为一个同等级的对立统一关系。

震卦,是上位和中位为阴,下位为阳;就是强势者和协调者量变,弱势者质变。

弱势者质变,是地位上升。可是,相应的强势者地位又没有下降,协调者也没有发生变化。

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弱势者组成了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强势者早已出局,而这时的弱势者发生质变,就是弱势者所组成的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震就是抽搐,颤栗。

为什么抽搐,颤栗呢?

于无声处听惊雷。爷爷奶奶,听到儿子和孙子吵架,就像自己当年被儿子全盘否定一样。如今的儿子,也被孙子全盘否定,爷爷奶奶,当然心里要抽搐,颤栗。

另外,爷爷奶奶是依靠儿子而存在的,如今儿子都被淘汰出局了,爷爷奶奶又往哪里去呢?怎么不抽搐,颤栗。

从对八卦之根本意义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商鞅和孔子,各自都撷取了《易经》的哪一部分呢?又都有意或无意地无视了《易经》的哪一部分呢?

商鞅变法,孔子复礼。

而《易经》的《八卦》之中,每个单卦的上、下两个方面,凭着各自的实力组成一个对立统一关系,形成一种互动性的秩序,这不就是法么?

而上、下两个方面的中间,又有一个协调者,来促使双方建立感情,和谐相处,这不就是礼么?

所以,法与礼,都存在于《八卦》的每个单卦之中。

法与礼的本质,都是为了维护一种关系,维护一种秩序。

只是,法,是依靠双方实力上的对比与较量,来维护秩序 ;礼,是依靠双方感情上的妥协与让渡,来维护秩序。

正像菜农和顾客之间卖菜和买菜,这个菜价由什么决定呢?

由市场决定。

今天是卖方市场,菜价就由菜农决定;今天是买方市场,菜价就由顾客决定。

这就是实力的对比与较量,这就是法。

但是,菜价只是买卖的基础,决定买卖能不能够成功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双方的态度与言语,在于双方的感情上的沟通与协调。

感情上的沟通与协调,就是礼。

礼在表面,而法,则是掩藏在礼的行为之下。

这就是法和礼的辩证统一。

法是由双方的实力对比决定的。

如果双方的实力对比,相对发生了变化,那么,既有的关系和秩序,就一定维持不住,双方的关系和秩序,就一定会发生改变。

这就是“变法”。

商鞅之所以能够变法成功,就正是由于当时的小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实力,在相对增长 ,大奴隶主阶级(贵族阶级)的实力,在相对下降。

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改变,所以,双方的关系与秩序,也一定会发生改变。

但是,商鞅是为地主阶级谋取利益的,他为地主阶级而得罪了贵族阶级,以至于最后遭受贵族阶级的报复而被五马分尸,为什么后来的地主阶级,不但不感激他、纪念他,反而还仇视他,恶毒地污蔑他呢?

这就是由于,商鞅只着眼于当时的变法,而没有系统地看待和分析法与礼之间的关系,没有全面地阐述变法与守法的关系。

地主阶级固然是在与贵族阶级的斗争中,要求变法,但是,在变法成功,取得了权力,建立了一个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之后,地主阶级,又需要维护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又需要守法。

而守法,就不能光靠实力,还需要打感情牌,还需要讲礼。

商鞅只讲变法,不讲守法,不讲礼制,这在已经掌握了权力的地主阶级来说,就是一种反动了。

商鞅的这个理论,是鼓动地主阶级的对立面——农民阶级起来造反啊。

所以,掌握了权力的地主阶级,就一定要批判商鞅的这种变法思想,而不管他,是不是曾经的地主阶级的恩人。

商鞅曾经是地主阶级的恩人,但是,他的理论,也可以被农民阶级拿来作为反对地主阶级的思想武器,所以,当地主阶级掌握权力之后,商鞅和他的理论,就又变为了地主阶级的敌人。

这就是商鞅为地主阶级而死,地主阶级不但不感激他,反而仇视他,恶毒地污蔑他的原因。

我们再看孔子。

孔子周游列国,不遗余力地宣扬“克己复礼”,为什么他会到处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呢?

这就是因为,礼是依赖于法而存在的,没有法,就不可能有礼。

孔子所一心想复制的周礼,是在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形成的。

那个时候的周朝的各方面之间的实力对比,就决定了当时的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决定了当时的法。

而由当时的法,就决定了当时的礼。

但是,到了孔子所在的这个时候,西周,就变成东周了,各方面之间的实力对比,早已是天翻地覆,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初的西周那个法,早已物是人非了,那么,当初西周的那个礼,还能够存在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要想复礼,必须先复法;要想复法,就必须先恢复当初的各方面之间的实力对比。

这个,你做得到吗?谁能做得到呢?

没有人能够做得到。

所以,孔子的“克己复礼”,不是白日做梦吗?

他的四处碰壁,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孔子在当时,四处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到了后世,他却变成了“人间之楷模”,“万世之师表”,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大圣人”。

呦呵呵!我勒个天!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由于,掌握了权力的地主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他们当然想和谐,想讲礼;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世界的变化。

而孔子,宣扬“克己复礼”,宣扬“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这不正对掌握了统治权力的地主阶级的胃口吗?

可是,地主阶级哪里会想到,孔子宣扬克己复礼,原本不是为了维护他们地主阶级,而是为了维护当初的贵族阶级。

他们地主阶级,在孔子那个时代,不过是被贵族阶级压迫的平民。

但是,不管孔子当初是为了谁,他的思想,能够成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思想武器,地主阶级就要对他顶礼膜拜,就要将他捧为“圣人”。

“天不生仲尼(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以前的人,是没有见到白天,都是打着灯笼走路和干活的。

然而,孔子的理论,是真理吗?

他也只不过是阉割了《易经》理论中的一部分而已。

世界是变化的,《易经》表现得明明白白。

只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此视而不见而已。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与生产力发展相碰撞的结果。

生产力强奸了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也驯服了生产力,让其按照中国人的意愿来发展。

法家和儒家,在舆论场上相互对立,而中国的政治,从来都是“外儒内法”。

因为,《易经》之道,就是“外儒内法”。

“外儒内法”,就是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