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其红 | 又到鸿雁南飞时

 丁中广祥 2021-10-23


又到鸿雁南飞时
江都  汤其红

作者汤其红女士:小学语文老师。热爱阅读,偶尔用文字记录生活,书写心情。

秋风紧,秋水寒,又到鸿雁南飞时。

交通与通讯发达的今天,客居异乡的人们,抬头仰望天空的雁阵,即使不会像千年前的杜审言一样“归思欲沾巾”,至少心中也会泛起淡淡的乡愁吧?

几千年来,乡愁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情结,被人们写进文章,绘入画作,谱成乐曲……怀乡思亲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说到表达羁旅之思的歌曲,如果要问其中哪一首最打动人心,我以为非内蒙古乌拉特民歌《鸿雁》莫属。两百多年来,这首民歌一直在华夏大地传唱不衰,早已成为经典。

说起这首歌的由来,不能不提到一个美丽的传说。1722年,一个5岁的幼童被选成为第三代梅力更召活佛,法名罗布生丹毕加拉森。离开家乡巴彦淖尔时,他的小妹刚出生。多年后,远嫁鄂尔多斯的小妹北归回乡探亲,途经寺庙看望多时未见的兄长。西旗王爷设宴款待活佛兄妹。席间,活佛百感交集,即兴创作了敬酒歌《鸿嘎鲁》。此后经年,《鸿嘎鲁》经过几代词曲创作者的改编(其主旋律一直被保留),成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雁》——一首思乡曲。

多名歌手演唱过《鸿雁》:降央卓玛、腾格尔、云飞、格格、阿木古楞……听下来,还是呼斯楞的演绎最走心。

曲始,前奏舒缓轻柔,好像淙淙泉水流淌在山林,奠定了乐曲深情、忧伤的基调。接着,呼斯楞略带伤感的男音,似乎从遥远的天边传来,瞬间摄住了你的心魄。“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听到这里,你的眼前一定会出现苍茫的长空,辽阔的草原,草原上草儿枯黄,一种无边无际的苍凉感会立刻将你团团包围。你仿佛看到,薄暮时分,雁群振翅南飞,带着对家乡的留恋。它们飞过芦苇荡,越过长江水,飞向越冬的目的地。

那背起行囊远走异乡的游子不也是鸿雁吗?故土难离,但为了生计,抑或是为了梦想,只有选择背井离乡,去往更广阔的天地。旅途中,沉浸在浩荡离愁中的游子,似乎听到家乡的草原上,传来古老的马头琴曲,琴声悠长而哀伤……

呼斯楞演唱《鸿雁》第一部分两段,适度收敛了情感,为后面高潮的到来蓄积力量。歌曲从间奏开始,加入了竹笛伴奏,笛声悠扬婉转,如泣如诉。经过转调处理后,第二部分两段乐曲渐渐走向高昂。听着听着,你会看到春风吹遍草原,草原上处处鲜花盛开。鸿雁好像听到了来自草原母亲的召唤,扇动翅膀奋力北飞。雁群北归还,而游子却归梦难成。何以解思乡之苦?唯有借酒消愁。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歌曲的高潮部分,呼斯楞情感饱满激昂,歌声高亢有力,微带嘶哑,似乎游子的感情之堤快要决口了。当你完全沉入旋律中,觉得呼斯楞演唱的不是别人的故事,正是自己的心情时,歌曲在高潮中画上了休止符,只留下余音在心中久久地回荡……

音乐不是无情物。音乐和文字一样,都有直击灵魂的力量。一曲《鸿雁》,叩开了亿万游子的心扉,抵达他们内心最柔软的深处。这首歌唱出了世界各地人们共有的心声,很多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获得共鸣。

故乡,长住游子心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漂泊的游子心中总有拂不去的桑梓情。绵绵乡愁贯穿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几千年来,变化的是世界,不变的是乡愁。月圆之夜,月华如练,全国各地,或许会有不少人一边举头望月,一边在聆听这支唱进人心坎里的民歌吧?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曲《鸿雁》,一曲独属于自己的《鸿雁》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