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深入分析材料,学习写得深刻”例谈

 新用户9793ddzn 2021-10-24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表达交流”单元,“学习写得深刻”这个专题是备课组确定的写作教学重点,因此,在拟定模块结业考试作文题的时候,便考虑结合这个专题。

最后拟定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家庭收到别人送的两箱苹果,其中一箱苹果已经过分成熟了,如果不马上吃掉,很快就会腐烂,另一箱比较新鲜,还可以保持长一点的时间。

父亲把三个儿子找来,商量苹果的吃法。大儿子说,趁还没有完全坏,先吃那成熟的一箱。父亲说,不过等这一箱吃完,那一箱也就快坏了。二儿子说,先吃那好的一箱,这样能尽可能多吃一点好苹果。父亲说,可是这样一来,过熟的那一箱肯定全部浪费了。三儿子说,我们把两箱苹果混合起来,分一半给邻居,所有的苹果都不会浪费。

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道作文题引用的原始材料还有一句话:“这位三儿子,名叫潘基文,就是现任的联合国秘书长。”之所以在作文题中去掉这句话,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材料作文的立意在于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对于本题,可分别从三个儿子的角度立意,也可以综合起来立意。要写得深刻,必须深入分析材料。

其他角度的立意不赘述,仅谈从三儿子的角度立意。大多数学生都能迅速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分享,可是,就分享而谈分享,比如“我们要学会分享”“分享让世界更美丽”“分享让人生更绚丽”等等,很难写得深刻。需更进一步,深入分析材料,才可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设疑来深入分析。三儿子为什么不只是分掉那箱过分成熟的苹果或者是那箱比较新鲜的苹果,而要混合起来分享?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来要与邻居分享的?这样的分享就是最值得褒扬的分享吗?倘若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吃掉这些苹果而不会浪费,他会不会想到与邻居分享?由此,我们可能会理解到更为深刻的内涵,比如,“分享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的分享是无私的”等等。

通过比较来深入分析。三儿子的做法有何不同?经济层面上来说,是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节约的角度上说,是对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从社会交往上说,是缓和人际关系的恰当做法……

大多数的学生的立意仅停留在“分享”的浅层分析上,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往往过于简单。材料作文要想写得深刻,必须要深入分析材料。

【例文评点】

当苹果都还新鲜(考试原稿)

分享,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从小到大,每个人都要被教育被教导要与人分享。可我却疑惑,既然与人分享是任何人从小到大“养”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在现代人的社会中,分享看起来如此困难?这则材料似乎就悄悄折射出一点分享背后的阴影。

(划线句可改为“既然与人分享是任何人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被教导过的”;“这则材料”这样的说法显得不合适,宜概述材料,不宜直说“材料”,可改为“分苹果的故事”。)

当看到材料后,我内心涌出的想法是:假若这两箱苹果都很新鲜足够这父子四人吃完而不会坏,是否就会有三儿子智慧而无私的想法?他们也许会一声不吭地消灭掉所有苹果,大多数人也应该会忘情地吃掉这些苹果而根本不去挂念邻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去和别人分享一些事物,但仔细想想,送给他人的东西里有多少是自己忍痛割爱的宝贝?有多少又是那些少了无所谓,多了还嫌占地方的东西?

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分享”洋洋洒洒地作出一篇千字的习作,是否也应平静下自己的内心,责问下自己,那些动情分享的事实论据与幼儿们分享一块糖、一把玩具枪乃至一个笑话、一张笑脸相比,是否显得苍白和“虚假”,而真正的分享到底是怎样的?

(划线句后加“时”。)

记得有一篇文章中有过这样的内容:战地中,一个女孩因失血过多而休克,急需输血以延续脆弱的生命。就当其他孩子都退缩时,一个小男孩挽起了袖子。在输血过程中,小男孩的表情出奇地痛苦,但女孩渐渐恢复了血色。在血与血,心连心的传递中,小女孩活了下来。我知道有人想问:“不就是输血吗?也不会多痛,男孩的表情为什么那么痛苦?”但其实,在那时人们都认为输血是要将全身的血液抽干给被救者。也就是说,男孩认为自己的救了女孩后将死去。他觉得,自己将把生命传递给女孩,把最宝贵的生命留给女孩。这种由内心深处生起的无私,才是分享的真正意义。但若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在,就不会有如此撼人的感动了。

(此例很不恰当,我们可以分享财富、分享思想等,可是,似乎很少说到分享血液、分享生命?此例似乎更适合用于“奉献”一类的论题。)

如今,我们分享的大多是自己用不着的或过剩的事物。“有福我享,有难你当”竟也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由内心萌发起的分享却难以再碰撞出火花。我们都应回到纯真分享的年代,把自己得半块糖,甚至把唯一的一块糖都给自己的朋友,自己则享受朋友脸上与心中的甜蜜。倘若有一天,你家里多了两箱新鲜的苹果,不要只算计着一天吃几个,一共吃几天才不会坏的问题。把它们统统拿出来与人分享吧。毕竟,此时你得到的不仅仅是苹果了。

(“算计问题”似乎搭配不够恰当,可删去“的问题”。)

当苹果都还新鲜(修改稿)

分享,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从小到大,每个人都要被教育教导要与人分享。可我却疑惑,既然与人分享是任何人从小到大都被教育教导过的,那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与人分享却显得如此困难?“三兄弟分苹果”的故事似乎无意间折射出一点分享背后的阴影。

毋庸置疑,三儿子的做法值得褒扬。可是,真正的分享难道就是这样的?

我不禁涌出这样的疑问:假若这两箱苹果都很新鲜,足够这父子四人吃完而不会坏,是否还会有三儿子充满分享智慧和无私奉献的想法?他们的辛运的邻居是否还能够享用这美味的苹果?我想,结果更有可能是,他们父子四人一声不吭地消灭掉所有苹果,却忽略了与邻居分享。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应该会忘情地吃掉这些苹果,而少有人还会记起是否要给别人一些。当然,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去和别人分享,但仔细想想,送给他人的与他人分享的东西里究竟有多少是自己忍痛割爱的宝贝?又有多少是那些少了无所谓,多了还嫌占地方的东西?

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分享”洋洋洒洒地作出一篇千字的文章时,是否有人会平静下自己的内心,责问下自己,那些动情分享的“事实论据”与孩提时与小伙伴分享仅剩的一块糖,或是最心爱的玩具枪乃至一个笑话、一张笑脸相比,是否显得无比的苍白和虚假?

我还是会想到孩提时代,我爽快地和我的小伙伴分享口袋里仅有的一块糖,愉快地和伙伴们分享着我自己也无比喜爱的玩具枪……

我还会想到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因其在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被誉为“镭的母亲”。但少有人了解,在发现镭之后,她却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购买一克镭用以研究。事实是,如果她把自己提纯镭的方法申请专利后出售,便可获得大量资金。然而,居里夫人却选择公布提纯方法,与所有人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而自己,却陷于贫困。与今天一些科学研究者或机构守财奴般地死死抓住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技术不放,或者是和微软愿意与用户免费分享某些软件却死守着视窗系统的源代码相比,居里夫人更真切地为我们诠释了分享的真谛——纯净而无私。

或许是因为社会已变得过于现实了。“有福我享,有难你当”竟也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由内心萌发的那些纯净的分享却难以再碰撞出火花了。不由想起气候大会上达成的让人尴尬的甚至没有真正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假如真的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分享的呢?

我们都应该想想那些纯真的孩子们!

【评语】

我们都见多了那些粉饰得无比“妩媚”的考场作文了,诸如题目下方必有“题记”,开篇必有“排比”,用语务必“深沉”,比如“当诗仙宽袍弃履,举企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极醇,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中变为醉人的永恒”(摘自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永恒》)之类……这一切都在诱惑学生把自己化妆一个个魅惑的魂灵,唯独忘记了自己的思想。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至少还是有不少学生是乐于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作者思考了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三儿子的做法已经是备受赞誉的了,他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折射出社会的弊病。

接着,对材料进行严密的分析,为观点的确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绝妙的假设,揭开了“分享”温情脉脉的面纱;接着与孩子们的分享对比,指出现代所谓“分享”的苍白和虚假;接着举居里夫人的例子,阐述分享的真谛——纯净与无私。

文章没有眩目的语言,也没有唬人的深沉,有的是个人的思想、比严谨的思路、严密的逻辑,而这些,正是当下学生作文严重缺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