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一读别人家的爸妈写的书

 新用户9793ddzn 2021-10-24

我们从来就不缺乏成功的经验,但教育,是不可能如法炮制的,因为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都不相同。认识到这些差异,并且坦然接受这些差异,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写在前面】

女儿读中学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朋友们一交流,才发现,孩子们都长大了!

他们开始质疑: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为什么你们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为什么你们常常约束我,我为什么不能约束你们?……

他们开始抗议: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作业?为什么总是要考试?为什么要读我不喜欢读的书?为什么一定要按你们的方式?……

我们开始讲道理,无外乎“你们还未成年啦”“我们是为你好啦”“大家都这样啦”“少壮不努力啦”“现在你们条件好啦”“社会竞争激烈啦”“学生的责任就是读书啦”……

有时候还可能会说:你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我信你个鬼!

最伤人自尊的,是这一句:你看看别人家的爸妈!

当然,犯不着发怒,孩子也不一定是不尊重你,他们也许只是用属于他们的方式说话罢了,我们还不大习惯。

我们不也常对孩子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当然,也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你再乱说话,看我不揍你……

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暴力冲突。

每当我们怒气升腾的时候,女儿就会说:我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总会有点坏脾气的!政治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还常常使出青春期少女杀手锏:一哭二闹三撒娇。

“糟老头子”落荒而逃,“中年妇女”无计可施。

在我们快到更年期的时候,不得不想想该怎样应对孩子们的青春期。

答案常在书中找寻。

所以,要常常读一读别人家的爸妈写的书。

蔡朝阳│《我家有个小学生》

在书中序言《因父之名》中,蔡朝阳说:为人父母,真是一件担子很重的工作呢。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自信、焦虑和惶恐,总是在担忧自己做得不好,或做得不对。然而,这样的担忧,恐怕还要持续下去吧,哪怕我们的孩子又成了父母。……我们的希望不是寄予他出人头地或出类拔萃,而是他能以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在世上。如他任性而自负的父亲一样。甚至根本不需要跟爹妈相似,他只要如其所是就好了。

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

这本书,写下了他们与孩子相处的快乐,写下了他们分享的教育的感悟。我赞同蔡朝阳说的一句话: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能做的,就是见招拆招。

在《如何与孩子谈论传统》一文中,蔡朝阳写道:我想要菜虫知道,我们的来处在何方。现代化进程一路向前,我们常被唯进步主义所裹挟。进步、开放、文明,诚然是我们的追求,但我也希望,在现代主义的狂飙突进下,我们也能偶尔回望自己的来处,那个穷困而寒冷的童年农村,构成了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部分。

当然,这里所谓的“现代主义”有点语焉不详,但不妨碍,引起我们的共鸣。即便孩子不愿意回到那个脏乱落后的农村,即便他们每次不情愿地回去时总是一通的抱怨,我们,也要让孩子们知道:现代科技让我们更加方便更加开放,但我们应该了解浸润我们的文明的由来。无论走到哪里,希望我们都有时间都有心情回望,希望我们能够看得清来时的路。

林良│《小太阳》《爸爸的16封信》

林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有“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是台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大家长”“长青树”。

《小太阳》这本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快五十岁了。最早出版于1972年5月,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林良先生所写的44篇散文。

林良先生以“丈夫”的身份写他的太太,以“父亲”的身份写他的三个女儿,以“主人”的身份写他的宠物狗。

在《半人》一篇中,他写道:

孩子们渐渐大了。她们也已经习惯拿“你们”来称呼我们了。

“星期天要到老师家。你们答应不答应?”

“你们不是常常说做人应该节俭吗?所以冬令救济我只捐了五元。”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我们两个都不算“全人”。琪琪有一次有一件事情等着批准。她对樱樱发表谈话说:“你先问爸爸,他就说问妈妈;你先问妈妈,她就说问爸爸。最好等他们两个在一起再问。”

琪琪的话是对的,因为事实就是她所说的那样。

有时候,在孩子眼中,我们都是“半人”。

《爸爸的16封信》写于1971年,林良先生的大女儿林樱已经读初中了,经常向他询问“人生问题”。但有时候,林良先生正忙着写稿子,不能及时回答,于是便告诉女儿,等稿子写完后,会把想法写在纸条上,放在她的书桌,第二天就可以知道答案了。这些纸条累积起来,就成了《爸爸的16封信》。

写信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读信也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这种神秘感,也许会带给人一种偷窥的欲望,信里面的“说教”“训诫”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在《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中,在《为什么大家不理我》里,在《快乐的敌人——发脾气》里,在《最受欢迎的人物》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神秘的仪式所带来的“说教”“训诫”,变成了一个个故事,或一段段经历,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

当然,时代在发展,现在,人们已很少通过信件来交流。但在无法或者不适合当面沟通的时候,沉下心来,写一点文字,也许会有更好的沟通效果。

管建刚│《和女儿谈》

管建刚老师的女儿管童在序言《老爸和他的信》中写道:老妈来电,老爸给我的信要出版,要我写点话,我一口拒绝了,毫无商量的余地。爸妈面前,孩子最擅长的,不是拒绝,就是耍赖。……一天莫名,记不起QQ密码,找回的时候,发现自己当初设的问题,“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现在各种软件招呼设的问题,都是这个,自己都惊讶,这么多年了,用的问题都是同一个,用的答案都是同一个。答案不是鲁迅,不是孔子,不是海伦˙凯勒,而是“老爸”。别人眼里,老爸是个工作狂,我眼里,老爸是个“活逗比”,傻乎乎的……

管建刚老师读到女儿的文字,眼里应该噙满一把欣慰的老泪吧!

用写信的方式与女儿聊天,其实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聊的内容很广,涵盖“选择”“计划”“尊重”“时间”“自控”“手机”等诸多方面。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七年时间,管建刚老师与他的妻子,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也给予了目力所及的帮助。

在《爱憎》这封信中,管建刚老师说:比起小学生的家长,初中生的家长难多了,也累多了……最累的,不是这些。每天回家,只要你开朗,有说有笑,气氛就好,就高兴。而高兴,能消除疲劳。回来,你默默的,不声不响的,关自己在房里,我们和你一样默默的,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在这个社会上,老师远没有你想象的强大,他们也很脆弱,他们脆弱的生命和时间,被这个你所憎恶的教育制度折磨得过早地衰老。他们和我,都是不值得恨的,而是值得像我同情你一样,值得你同情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可恶的地方,然而,我不希望你痛恨它……

感同身受!

读这些信,让人不断回想与孩子共同相处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平等真诚的交流,是化解冰霜消除隔阂的唯一良方。

龙应台│人生三书

龙应台女士的人生三书《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是她自称的“人生”中的三本“作业”。

安德烈20岁的时候,与母亲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因为他有更多的困惑。

龙应台女士对安德烈说:“我实在以你有正义感和是非的判断力为荣耀,但是我也愿你看清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

更深层次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写在后面】

现实往往不如书中描述的那样,也许读了很多书,也解决不了一个实际问题。读书确实可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从而用更好的态度更好的方式去面对实际问题。

只是,我们读的书还是太少。

我们从来就不缺乏成功的经验,但教育,是不可能如法炮制的,因为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都不相同。认识到这些差异,并且坦然接受这些差异,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天,推荐女儿读一读《和女儿谈》,她瞄了一眼:“又是讲大道理的吧?”

推荐她听一听Eric Clapton的《Wonderful Tonight》,她说:“泥奏凯,你们七零后的歌!”

“那你喜欢听什么歌?”

“《野狼Disco》!”于是边唱边扭了起来。

七零后愣了,傻乎乎的!

路,还很长!

代沟永远存在,但沟通从不缺席。

书籍,沟通的桥梁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写于2020年4月2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