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件很小的事情,双方都没有错,但是就是没办法处理。一个人在强调制度的严密,一个人在强调业务的辛苦。就这么周旋,最后双方都很生气的分开了,没有结果。 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似曾相识吧。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再细想想,是不是在家里,有时候,两个人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发生分歧。你认为这个菜就要炒着吃,他觉得一定要煮着吃,你的理由是专业厨房软件上烹饪大师有具体的美食制作视频并且附上了美图和口感评价。他非要说,从医院推荐的营养健康方面来看,煮着对身体有益。没有错,谁都没错,只是彼此在对自我认同的真理保持一份坚持,而深深伤害了对方。过了很久会想起这一段事情,就觉得非常的可笑。怎么会这样呢?如果自己是第三方,一定会很快看到问题所在,只是作为当事人,则深陷其中。 作为大人可能双方势均力敌,事情过去之后倒没有太多的感受。但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呢?如果,站在家长的立场,孩子就是应该以学业为重呀,你不先把作业好好做完,就想着去玩了,肯定不行。作为孩子,上了一天的课,真的很累,回家只想好好休息,真的什么也不想干了。没错,两个人想的都没有问题,家长作为大人,一定要理解孩子,也要充分考虑到孩子都在成长过程,需要好好休息,先让孩子休息好,再让孩子自己慢慢调整。有很多家长,非常着急,会忍不住去催促孩子,而孩子本身就在有些疲惫的状态,或者没有调整好内在秩序时,很容易和家长起冲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上都到了逆反期,是非常反感于家长的各种督促和约束。认识不到这些的家长,会和孩子产生很大的鸿沟。 怎么办? 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呗。 对呀,在单位,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是财务,我是业务,没事,咱说话口气都缓和一些,以前看过刘墉老师写的书《把话说到心窝里》,其实,就是讲一下自己的难处,语气一定要缓和,大家都不容易,谁还不会考虑一下各自的难处呢? 在家里,没事呀,夫妻两个过日子,就是在这油盐酱醋茶,炊烟四起的厨房里,狭小的空间里,碰撞出相互谦让关爱理解的大空间呀。那咱这次炒上吃,下次咱们试试煮出来的菜怎么样?全国各地,美食制作,风土人情不同,所以同样一种菜,加入的调料和烹饪做法都不同,日子还长着呢,咱们慢慢来呀。 是不是,吃一次炒的,来一次煮的,不影响健康呀。 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回家,上了一天课的孩子,能不累吗,先把书包放下,孩子,快去躺会,放松一下吧。等会再做作业,饭呀过会好了,你先休息。做父母的先做到礼,孩子还会像你想的那样,只顾自己玩吗,他一定是有原因的,你上一天班回到家都不想做饭呢,为啥孩子回到家就要赶紧做作业呢?手机一拿上,爸爸妈妈就斜着眼睛,拉着脸,咋就知道看手机,看手机。这不对呀。想明白了吧,大家都不容易呀,孩子玩他的,你就当没看到,你过好一会,他就不好意思了,看看你,哎呀,我这是不是过分了,回到家就玩,还真么长时间呀。 其实,只要都让自己的内心柔软起来,就会让自己的思维开阔,不容易进入死胡同,也不会钻牛角尖,认死理。这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你我人世间的百姓,咱们每天遇到的事都是一些琐事小事,凡事都可以商量。 |
|
来自: 新用户0005wgf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