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最古老园林·沧浪亭

 zzm1008图书馆 2021-10-24

苏州最古老园林·沧浪亭

深海
09-18
阅读 2385
关注
来自话题
#分享我的旅行点滴
4720篇

位于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最古老的一座,他没有其他园林的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朴实中却透漏着厚重的味道。

这一点恰与它的建造者北宋苏舜钦隐退诗人的身份相符。

公元1044年,曾任北宋集贤苑校理的苏舜钦,因政党斗争被罢免了官职,他回到了苏州老家,一种不可言说的情绪,总是在心中挥之不去。一日,苏舜钦看到了一片荒地,心中一动,便以四万贯钱买下这块地,他决定要围山造水,并为此园起名沧浪亭,沧浪亭,沧浪二字取自《楚辞》“沧浪之水濯兮,可以濯吾足”。

所以,在沧浪亭中,你看不到“大江大河”的蜿蜒水系,至此一盆水足已濯吾足。

苏舜钦发现造园似乎为自己满腹的才学,寻找到了一个纾解的途径,他知道眼前的这片地,远不能和高山幽潭相比。但他要因意造景,让他们显出自然山水的美妙来。

因此,他采用了苏州园林中少见的开门见山的设计手法,一进大门就见山林,硕大的假山置于庭院正中,山石与草木随意播撒,自然之趣,油然而生。

和狮子林不同,沧浪亭的美是自然的,山石,植物,小径都像是偶然的组合,但正是这种不“精心”,才凸显了沧浪亭不羁。

山上树有诸多怪石,中国人自古就有欣赏怪石的习惯(比如,狮子林),到宋朝时达到顶峰,所以猎奇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的重要元素之一。

寻路而上,就能找到著名的沧浪亭,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沧浪亭时,才把亭子移到了山岭。

亭上“沧浪亭”三字为俞樾所书,亭上刻有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句,“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山是园的骨,水是园的脉。古代造园家对山水的定位充分说明了他们的重要。可是,沧浪亭园子的水池和整个园子相比却太小了,当然苏舜钦也意识到了!怎么办呢?沧浪亭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将一轩一亭和廊子的一半都面向园外的河水,将园外的河水融入园内,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柔丝千缕,园林意趣扑面而来。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

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在围墙的里面,只是这个围墙不一定是砖砌的,也可能是水做的,沧浪亭的围墙就是水做的。

苏东坡说“天真烂漫是我师”沧浪亭水做围墙这是天真烂漫的,但这天真烂漫是有师心的。师心就在沿河而置的黄石假山上,相对于河流而言,河流是界限,黄石假山是围墙。相对于复廊而言,黄石假山是篱笆,复廊是围墙,从沧浪亭外看沧浪亭,沧浪亭是透明的,但胸有城府的很,像宋朝的文人。

沧浪亭有了一道界限不算,还有一道围墙,只是这界限,这篱笆,这围墙都很入画。让人不觉。

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它在围墙的里面,它有一定的隐秘性,围墙是园林的衣裳。

坐在复廊的高处,俯视池塘,乔木高大的树干在水影里竟是落木千山天远大,亭的一角到影也很萧瑟,萧瑟是对的,沧浪亭的大意境应该是萧瑟。

复廊在视觉上的变化也让我惊奇,靠近水的一面流畅,有此情绵绵的感觉,而它在庭院里的一面一眼望去,似乎多为折角。复廊的“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山重水复”的“复”不繁琐也不做作。

沧浪亭中廊道环绕土山和池水布置,起到点景、观景的作用。在土山与池水之间,用复廊相隔,使得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还连,以造成景深和两面观景,并使得园外之水与墙内之山互为映衬,一虚一实,互呈对比,相得益彰。

沧浪亭中的廊界定了边界,也模糊了边界,视点随着廊子摆动,变换。而在廊和围墙之间,又形成了别有洞天的小空间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沧浪亭的漏窗:

沧浪亭廊庑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无一雷同,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从漏窗看去,漏窗与风景,风景与漏窗互为细节,漏使被阻隔的风景能够漏进来,是渗透。

廊中漏窗把园林外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相比景观,沧浪亭的建筑极为简单,素朴,所言之处不多。但也不乏亮点,建筑的名字与门前的楹联就很彰显文化的深厚。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位于假山东南面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自“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显得庄重肃穆。

折向北上,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竹是即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也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翠玲珑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错。风起万竿摇空,翠色沁人心脾。邀三五好友吟诗作画,修筑如林,粉墙竹影,美哉悠哉。

沧浪亭建造好了,逛园子几乎成了 苏舜钦生活的全部,后来沧浪亭几易其主,几经改造,但园内的基本形制简单的建筑都被照旧保留下来,或许每一位园主有希望有这样的心境体验,登上小山,在沧浪亭上驻足远望,正可谓“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沧浪亭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通过复廊上形状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内之水与园外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可谓借景的典范。

来自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