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烟云中的那个古镇

 天涯飘零SZ 2021-10-24


     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在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因一群开明士绅热心而真挚的举动,让这个小镇在世界扬名;有一个小镇,敞开它炽热的胸襟,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下江人”,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一个个当年响当当的人名,他们的命运在此段时间与这个小镇交织在一起。而梅贻琦、金岳霖等人也曾经来此小住过。这个在长江边上、毫无名气的小镇,一时间竟然云集众多学术巨星。就是这一个小镇,它破旧的庙宇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神像、香案被请进角落一隅,课桌在这里排开,朗朗读书声在这里响起;在一排排乡间简陋的农舍里,陈旧的仪器、破旧的设备,艰苦的生活,却撰写出接近世界学术前沿的论文。一封封寄往世界学术刊物编辑部的信件,从在投递;就在这个古老的小镇,文明的薪火在这里延续,与前沿科学的交流依然继续,知识的种子在这里播撒、生长并结出累累果实。

    滚滚的长江水依旧奔腾东流,那一间间庙宇,那昔日曾经居住过学术精英的房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那一群当年在这里学习过、研究过、生活过的“下江人”早已云散各地。而小镇这段曾经辉煌的历史,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云里,还有多少人来记起。

     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土大半沦陷。而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成都、重庆、昆明也早已被各地迁来的大小高校填满,且这几个城市也经常遭到日机的轰炸,当时的昆明也挤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从上海一路辗转到达昆明的同济大学无合适的立足之地,派人到四川各地寻找落脚地点。正当同济大学上下为无法找到合适的安身之所而一筹莫展之际,收到来自宜宾长江南岸李庄的开明士绅们发出热情洋溢的十六字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短短的电文,让古老的李庄小镇走进了历史的名册,让这个江边小镇在历史的书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寂静的码头热闹起来,一队队扛着大包小包的人群,说着各地的方言,带着长久奔波的风尘涌进了这个宁静的古镇。李庄的士绅们吃惊地发现,进入李庄的不只是同济大学,还有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天哪,原来说好的只有同济大学,房间和处所也只为同济大学准备的,可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单位和人员。望着远道而来疲倦不堪、带着渴望的学者和学生们,李庄的士绅和当地的百姓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而是热情地想方设法腾出房间让他们安定下来。

古老的小镇的庙宇里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教授夹着书本走在乡间小道上,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领着孩子和学生在田间捉青蛙,博物院的学者们在整理和编撰考古记录,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小小的李庄,精英云集,冠盖相属。美国学者费正清来了、英国教授李约瑟也来了,李庄向世界敞开他的大门。

前方的将士正在与日寇拼死搏杀,后方李庄百姓在与知识精英同舟共济。知识分子们在这里一边潜心学术,一边关心国家的命运。久卧病榻的林徽因在这里写下了让人读来潸然泪下的《哭三弟恒》,而下游重庆的被敌机轰炸传来的爆炸声更牵动他们的心。他们在这里和李庄当地人一起,为延续民族的文化和学术,为未来的繁荣而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不会忘记,这个长江边古老的小镇。它的热情、它的包容、它宽广的胸怀和它曾经在不经意间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