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门穴(30)

 廿氏春秋 2021-10-24

幽门穴

图片

图片

    取穴方法:幽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图片

图片

    穴位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图片
图片

幽门穴(上门穴,上关穴,幽关穴)解析: 
    1)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幽关名意与幽门同。

    2)上门穴。上,上行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上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上行。理同幽门名解。上关穴名意与上门同,关指穴内滞重的水湿被关卡于下,只有轻质之气循经上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穴位含义: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主治疾病: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穴位配伍: 

    幽门配商丘、通谷, 治呕吐;
    幽门配玉堂穴, 治大烦心呕吐;
    幽门配大敦、石关、通谷、胆俞, 治干呕;
    幽门配地机、阴陵泉、水分、小肠俞, 治不嗜食;
    幽门配章门、公孙、中脘、丰隆, 治痰饮呕吐;
    幽门配支沟、阴陵泉, 治肝郁气滞之胁痛;
    幽门配神道、列缺、膏肓俞, 治健忘;
    幽门配中脘穴、胃俞, 治嘈杂;
    幽门配下廉、太白, 治泄利脓血;
    幽门配合谷、天枢、上巨虚, 治疗湿热痢疾;
    幽门配中脘、足三里、天枢、脾俞, 治脾虚泄泻;
    幽门配中脘、章门、三焦俞、三阴交、内庭、上脘、脾俞, 治久痞;
    幽门配下脘、梁门、天枢、内关、梁丘、足三里, 治饮食积滞之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用于治疗胃炎、幽门狭窄等。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 夹巨阙两旁各一寸五分陷中,足少阴、冲脉之会。
    2.《中国针灸学》: 脐上六寸,巨阙旁开五分。

    3.《针灸大成》: 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烦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里急数咳,健忘,泄利脓血,目赤痛从内眦始,女子心痛,逆气,善吐食不下。

    针灸治法:

     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针灸大成》《铜人》: 针五分,灸五壮。

    艾灸疗法: 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7壮。

    按摩疗法:

     幽门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上腹部。

     为何幽门穴?

    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

  幽门穴的位置,它内侧是任脉的巨阙穴,外侧是胃经的不容穴,而巨阙穴刚好位于胸骨剑突穴之下(三穴均是脐上6寸,只不过水平旁开位置不同罢了),均在肋骨(硬)和腹部(软)的交接处,手摸一下就会发现,这就是咱们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心窝的位置,在此形成一个较大的凹陷,就像一个空洞幽深的穴道一样,由此通向胸腹腔的连接处,故名。

  为何穴义所言:“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只有极少部位循经上行呢?

    因为在经脉上行的通道前面遇到了胸骨,它就像一个屏障墙横亘在那,阻挡着气血的上行,再加上我们经常的坐着办公,那个地方处于弯曲和折叠的状态,容易形成阻力线,所以气血很难上行。很多人嗓子声音嘶哑,但只要在腹部按摩之后,气血上达咽喉,声音马上就变得明亮起来,这就是因为把这个幽深的气血之门给打开了。

     幽门与冲脉的交会穴?

     冲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骨空论》等篇。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

   这里强调一下,从大赫开始,到幽门结束,肾经和冲脉都一直相伴如影,从下一个穴步廊开始,两条经脉将各行其道了,确切地说,肾经跑偏了。

       为何幽门穴治疗胃下垂?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正常人的胃在腹腔的左上方,直立时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脐下2横指,其位置相对固定,对于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

 胃下垂,常见有三大症状,即腹胀、腹痛、恶心。

  胃下垂和我们所说的吃撑了有关。中医认为,胃气主降,如果我们吃的太多,又蹦蹦跳跳,受重力作用的影响,你想想这胃的悬挂韧带能扛得住吗?所以,解决胃下垂,最好的方法是别吃的太撑,其次,让身体保持直立状态而不是窝在那,不要给胃更多更大的压力,同时点按幽门穴,有助于将窝在这扇门里的气血打开输送给胃,增加胃动力来帮助消化,增强悬挂韧带的气血供应,从而缓解其腹胀、腹痛的问题。

  按摩手法用拇指的指腹按穴位上,这时会感到按压处有明显的酸痛感,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还可采用按揉的方式,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转按揉,每次按揉3-5分钟,以皮肤表面发热发胀为宜。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