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聊】反复的“痒”,就是身体情报系统的工作焦虑

 光宇阵 2021-10-24
图片

医聊第104期

读懂身体,收获健康

为了活下去,复杂的人体需要强大的情报系统为大脑决策提供又快又准的信息。

神经系统就是大脑的情报机构,通过遍布全身的大数据系统掌握身体内外任何风吹草动。

图片

豌豆公主的神经系统一定特别发达

一旦神经系统汇报的问题被大脑判断构成健康风险,而且不能通过远离(例如远离蚊虫环境)而驱除风险。大脑会立刻请免疫系统去解决问题。

图片

免疫部队通常根据不同情况派出不同的免疫军团去解决问题。各种外来微生物想在身体兴风作浪?大部分情况都会被免疫部队团灭。

图片

不过免疫系统工作也是有成本的,在进化中历经了那么多饥荒年代的大脑为了资源合理分配,会把风险“分级”。

图片

当神经系统向大脑汇报的情况不那么“紧迫”时,神经系统给大脑发出的情报就是“痒”,属于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当问题被解决了,神经系统就会停止用“痒”的方法提醒大脑,这个时候就会天下太平。

图片

那么为什么神经系统会坚持不懈地一直发出“痒”地警铃?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

1、问题一直没有被真正解决;

2、问题解决了,但是神经系统感觉问题没有被解决。

今天就来聊聊“瘙痒”这个折磨人,却又让人离不开的警铃。

本期科普嘉宾

杨 骥

主任医师、博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主任,瘙痒专病门诊负责人。

图片

图片

李一雷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医师,瘙痒专病门诊主诊医生。

什么导致了“痒”的感觉

瘙痒是因皮肤外周感觉神经受体被激活

(如经典组胺和非组胺受体),

触发TRP离子通道开放,

将痒信号整合上传至脑区,

编码痒觉及产生对抗瘙痒的行为。

图片

瘙痒的感觉如果“疯”起来,

是很难抑制的。

因为“痒”这种感觉传递很复杂:

会在外周和中枢多个神经通路传递,

在外周主要有组胺/P物质/5-羟色胺;

而在中枢,胃泌素释放肽受体

也会参与痒信号的传递。

图片

当瘙痒感觉通过皮肤外周神经

传入信息至中枢神经时,

它们能通过轴突反射释放一些介质

(如神经肽)

并且释放促炎因子

使瘙痒感觉被循环放大

所以瘙痒涉及:

皮肤-神经-免疫轴的级联反应。

图片

病理性瘙痒使免疫系统活化释放众多炎症介质,

(白介素6、白介素13、TNF-α慢性升高)

可以诱发非组胺致痒信号通路敏化,

最终导致瘙痒的慢性免疫炎症性反应,

此外瘙痒导致皮肤组织募集炎性细胞

如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迁移至损害部位

这些细胞活化释放的致痒原

(如IL-31、IL-4、TSLP)

通过结合相应的G蛋白偶联受体,

会通过一系列反应导致瘙痒的超敏现象,

即:无明显刺激性亦可诱发或加重瘙痒。

痒”到什么程度需要正规治疗?

人人都有过瘙痒的感觉,

通常这种感觉会教会我们:

避免接触带有刺激性的物体,

以保护皮肤屏障健康,

进而保护整个身体健康。

但当过度瘙痒导致严重的皮肤损害时,

就需要及时就诊给予合理诊断和治疗,

通过皮损表现检查进一步查找原因,

通过日常生活护理和积极配合治疗,

把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瘙痒,比如:

皮肤干燥、蚊虫叮咬、寄生虫侵扰,

食物、药物过敏等。

当我们无法解释瘙痒诱因时,

需要关注是否为系统性疾病

或者心理原因导致瘙痒有增无减。

图片

与瘙痒相关的疾病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皮肤源性疾病:

1、免疫炎症性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药物不良反应/荨麻疹等)

2、感染性皮肤病

(真菌、寄生虫感染)

3、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皮肌炎/红斑狼疮等)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多因素作用

导致体内免疫细胞过度兴奋而造成的。

一类是非皮肤源性疾病: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肝脏系统胆汁淤积/甲状腺疾病

血液系统和实体肿瘤/神经源性疾病、

精神障碍性疾病等。


瘙痒时为什么不建议自行用药?

引起瘙痒的原因不同,

因此止痒的方法各不相同。

如果瘙痒的时候自行用药,

可能会导致疾病真相被掩盖,

“瘙痒”警报在人为干预下就会解除不了。

图片

比如真菌感染引起皮肤瘙痒,

如果单纯外用激素类药物

会使真菌感染的皮损蔓延。

再比如抗组胺药是临床常用止痒药,此类药物的止痒机制是:考虑到当机体受到刺激时,组胺释放会引起瘙痒,因此抗组胺药有对抗组胺的作用。

图片

因此,对于过敏性皮肤病引发的瘙痒,抗组胺药物可以发挥一定的止痒功效。但是抗组胺药一般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因此对于驾驶车辆、从事危险性及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人群较不易服用;另外,很多瘙痒都不是因为组胺引起的,因此抗组胺药不能解决所有瘙痒。


应该怎对待瘙痒?

瘙痒是身体应对外部环境的自我保护,

如蚊虫叮咬所致瘙痒可以起到预警作用,

痒了之后一定不能不停地抓挠,

或者热水烫洗、白醋等涂抹方法。

因为如果瘙痒的原因很普通,

例如当皮肤干燥引起瘙痒,

那么频繁的搔抓或者热水烫洗等,

会导致皮肤屏障破坏,

细菌等乘虚而入,引起免疫反应

瘙痒的原因就叠加了复杂的免疫反应,

如果自身免疫系统也有问题的话,

就会让“瘙痒”变得复杂难治。

图片

所以瘙痒患者

一定要注重保持皮肤屏障的完整性,

使用合适的洗浴用品,

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

(烟酒/辛辣食物可诱发或加重瘙痒)

调整心情和优化睡眠质量。

如果皮肤有了破损,

一定要去医院找到原因之后积极治疗。

如果我们能对痒的原因更为了解,

准确使用止痒的药物,

就能得到有效的止痒治疗,

这种治疗是需要患者和医生一起努力的。


门诊常见问题和误区Q&A

Q:
热水烫洗、白醋外涂,这些止痒方法对吗?

错误。热水烫洗会加重皮肤屏障的损害,白醋外涂如果浓度过高会加重表皮细胞损害,使外界感染物侵入皮肤,加重瘙痒。

Q:

瘙痒与饮食、皮肤护理、心理情绪无关,这种想法对吗?

瘙痒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有干燥引起的皮肤瘙痒,也有接触物或者食用物过敏引起的瘙痒,因此皮肤瘙痒时,找出可能加重的诱因如过量皮肤清洁剂、喜食辛辣食物等,需要我们注意改变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比如减少洗澡次数,不宜太热的水洗澡,沐浴后外用身体乳进行保湿;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尽量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穿着宽松舒适衣物,避免摩擦;精神放松,避免烦躁忧虑;这些行为完善的同时再积极寻找病因,去除诱发因素。

Q:
瘙痒的时候很多人会抓挠这样处理对不对?

虽然有时候挠痒能让人有强烈的满足感,但是当抓挠损伤了皮肤表层后,增加了皮肤被细菌、炎症因子入侵的机会,这样痒感又会产生,而且可能更加强烈,很多时候抓痒会让我们越抓越痒,以致加重损坏皮肤,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皮肤后果。

Q:
过敏原检测是必要的吗?

过敏原检测可用于引起瘙痒的致敏物质不明确,那么采用针对食入性、吸入性及接触等血清学和斑贴试验进行过敏原检测分析,为患者提供参考以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该致敏物质。虽然过敏原检测是寻找可疑致敏物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完全依赖过敏原检测并不等同于找到瘙痒的病因。当然过敏原检测依然是帮助我们发现可疑致敏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非唯一的手段,建议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详细记录等方式,再结合过敏原检测结果,有效地发现致敏物,避免瘙痒的再次发生。

总结

“痒”的感觉是因为身体感受到了健康风险而发出的警铃,在风险没有解除的时候会反复痒,找到“痒”背后的真正原因非常重要。

但是因为涉及了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和大脑的协同工作,加上人类目前对于身体的探索还有限,治疗“瘙痒”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做到的:一是保持皮肤不要破损,不要让身体“雪上加霜”;二是保证健康生活方式,让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工作都不要“出岔子”就好。

本期支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栏目支持:市卫生健康委

漫画支持:医学也要好玩儿

编辑:景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