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芹草草 2021-10-24

《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央视年初开播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已经播到了第七期,却依然很红,观众们总是在热泪盈眶中期待着下一期。节目中的典籍不再是沾着尘埃,藏于金匮石室,等待老学究翻阅的古董,真正在年轻一代中活了起来。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典籍里的中国》,从品味到品读,一以贯之的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中国”,是国籍或绿卡是血缘或基因?我想不仅于此。还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宫商角徵羽,水墨丹青,三坟五典——是文化为我们烙上中国印。

然而在十几年前,我们的文化娱乐还停留在日漫、韩剧和美国大片之,我们还在感叹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谁能想到,不过短短十数年,汉服火遍全国, TikTok走向世界,连流浪的地球都需要中国去拯救。这是中国人在科技、经济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坚定了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并找回了文化自信。科技、经济在文化软实力的助推下,更显现出触及国人心灵的魅力。墨子也好,嫦娥也好,天问也好,祝融也好,都使得我们领先世界的现代科技,被赋予了其他国家民族不曾拥有的历史积淀。《典籍里的中国》正是在文化自信的今天应运而生的。

曾经,诘屈聱牙是《尚书》的代名词,楚语楚声是《楚辞》的晦涩处,翻开古籍,一句“曰若稽古”“摄提贞于孟陬兮”可能就会让人“望而却步”。数千年前的文献的确存在阅读的难度,难以吸引年轻人的青睐。《典籍里的中国》,使经典借着穿越的人物活了起来。或许伍子胥不曾贪吃稀粥,屈原和怀王不曾交换柑橘,但这种戏剧虚构拉近了经典与现代人的距离。我们真实听到了孔夫子的叹息,见证了牧野誓师的呐喊。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不仅仅为我们再现了可以目见耳闻的历史场景,还实现了与观众的心灵沟通。为什么屈子咬一口柑橘让我们流泪,宋应星接过水稻让我们欣慰,因为现实中不可实现的穿越弥补了我们的遗憾,也见证了遗憾,这都触及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由此,晦涩难懂的经典借由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连“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也让观众如此着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我想《典籍里的中国》调动起观众阅读经典兴趣,必然使经典不仅在舞台上“活起来”,还能使经典在年轻一代心中“活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