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糖友较非糖友低血糖的风险更高、危害更大,发生低血糖患者,如何快速处置? 关于血糖的定义 低血糖的常见病因 1.饥饿性低血糖 当长时间饥饿或不能进食时,外源性血糖来源断绝,这时主要靠糖异生来维持血糖浓度,随着饥饿的延长,糖异生供不应求时即发生低血糖。 2.运动性低血糖 持续的剧烈运动以后,能量消耗巨大,葡萄糖需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若未及时补充糖类食物,则可引起低血糖。 3.酒精性低血糖 空腹大量饮酒后,酒精可以抑制体内糖原异生与肝糖原分解的反应,导致糖异生作用减弱,则可发生低血糖。 4.反跳性低血糖 是一种突然停输高渗葡萄糖而引起的低血糖,可能是输注高血糖时,刺激大量的胰岛素分泌,若突然停输高渗葡萄糖,由于胰岛素的作用而导致血糖降低,出现低血糖。 5.早期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 多见于 2 型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产生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故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一般在进食 4-5 小时发生低血糖,患者常有糖尿病家族史,多伴有肥胖。 6.特发性低血糖 主要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过度,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导致低血糖发生,为非器质性疾病。 7.药源性低血糖 主要见于糖尿病治疗期间,常因胰岛素、降糖药使用过量、使用后活动增加或饮食配合不合理造成的低血糖,另外心得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水杨酸盐类、磺胺类抗生素、酚妥拉明、氯丙嗪、抗痨药、抗组织胺制剂等均可发生低血糖。 8.肝源性低血糖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一方面由于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等功能低下,不能有效的调节血糖而发生低血糖,另一方面胰岛素在肝脏中灭活减弱,也对血糖有一定影响。 9.胰岛β细胞增生性低血糖 由于胰岛β细胞增生或癌瘤,即使血糖处于低水平,胰岛β细胞也可自主性的分泌胰岛素,使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减弱,造成低血糖的发生。 10.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胰岛素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当胰岛素从复合物中解离时很快产生症状性低血糖。 11.胃大部切除术后低血糖 经胃部手术的病人,一方面由于进食后胃迅速排空,糖类大量进入小肠,小肠吸收功能活跃致使血糖升高,高血糖刺激胰岛素过量分泌,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另一方面,术后胃肠道激素分泌过量,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病人此时宜少食多餐,高蛋白低糖饮食。 12.内分泌功能异常性低血糖 当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而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不及时处理的危害 临床表现 2021最新血糖标准 ![]() ![]() 低血糖的处置措施 ![]() ![]() 低血糖处置流程 ![]() 低血糖误区 误区六 :尽管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但却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临床上,诸如胰岛β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同样也可导致低血糖。因此,对于临床上的低血糖病患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缓解低血糖症状,还要注意查找隐藏在低血糖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低血糖问题。 误区七 :“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是一回事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误区八 :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小;与低血糖相比,糖尿病患者往往更重视高血糖。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比高血糖更加凶险。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急性心梗甚至猝死。此外,长期慢性低血糖还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及老年性痴呆。 误区九 :各种降糖药导致的低血糖风险差不多; (1)胰岛素所致低血糖风险最高; (2)其次是胰岛素促泌剂(尤其是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及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属于血糖浓度依赖性的智能性降糖药,低血糖风险较小; (4)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无胰岛素促泌作用,单独应用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 误区九 :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低 如何预防低血糖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