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苏轼曾这样感叹人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的短暂与人的渺小,他说得有点悲凉和孤单。但是,“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
,忽然而已。”这是不争的事实,谁也无法更改,谁也无法超脱!而人又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人类的一份子。正如此,人与人之间就要有交往,人与人之间就有索取和奉献,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成了一门或深或浅而又很有必要的学问。每一个人都要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去探寻人生的不可多得的友谊。这些日子,我在给育才中学的学生们讲鲁迅兄弟。其实,鲁迅的心灵是很孤独的,人际关系也很紧张,或许正是这种孤独,这种紧张,促成了伟大的鲁迅!但是,当鲁迅遇见共产党人瞿秋白的时候,他随即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赠瞿秋白,视瞿秋白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支撑着病体,为瞿秋白编选出版了两大卷译文,题作《海上述林》。这部书,鲁迅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寓意九州共怀秋白烈士,可见鲁迅的良苦用心,也反映出两人之间非同一般的革命友谊。或许又正因为如此,据唐弢《同志的信任》记载:共产党人方志敏在临刑前,才敢于托素昧平生的鲁迅将狱中文稿转交中共中央。诚然,《同志的信任》有文学创作的成分,和史实或不甚吻合,但方志敏确实给鲁迅写过信,表达了他牺牲前的生死嘱托。鲁迅从来就不是中共党员,也没有见过中共领袖,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朋友圈里自然就有不少的中共党员,这些朋友间的情谊也对鲁迅的革命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之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面旗手!大家都知道,《论语》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意思是说: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种,使人受损的朋友也有三种。哪三种朋友使人受益呢?孔子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正直的朋友,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博学而见多识广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鲁迅先生的这些不多的中共朋友,便在其中!而“损者三友”呢?“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其实,朋友无需多,知心而已!俗话说得好,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特别在虚拟的网络化时代,陷阱多多,诈骗多多,堕落多多,交友不可不谨慎。民国大才女张爱玲,现在几乎妇孺皆知,也曾是顶尖级的学霸,香港大学第一名,出身名门,爷爷张佩纶是晚清名臣,奶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她的高冷似乎是一种高贵,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张爱玲1998年中秋在美国一个人孤独的去世,死后几天才被人发现,而这20多年来,在大陆,在台湾,在全球,张爱玲的粉丝在不停地疯涨,以致形成一种新的学问——“张学”。但我总觉得,她是一个十分悲情的作家,悲情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个原因是不能忽视的,交友不善,遇人不淑,而自己又痴迷不悟。这个故事,我相信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清楚,当张爱玲遇到了胡兰成,张爱玲便把自己“低到尘埃里面”,为什么呢?因为胡兰成有丰仪的外表,有横溢的才华,更有不俗的谈吐和高端的人脉,张爱玲一见钟情,从此不能自拔。而事实呢,胡兰成又是大汉奸,和汪精卫一丘之貉,更是大人渣,风流成性,阅女无数,张爱玲只是他一颗外显高贵的金纽扣而已。在相识的时候,张爱玲对胡兰成的一切是早有所闻的,但就是听不进朋友的劝告,一步一步地将自己沦陷下去,失了自己的尊严,失了自己的原则,更失了自己高贵的血统和高冷的个性,也就是说,完全地失去了自我。就连真相大白,自己受到欺骗受到侮辱后,还反过来给胡兰成30万元的巨款分手费!如此这般,人生的悲剧肯定是难免的了。张爱玲后来的冷漠、古怪、孤单,严重地影响了她的社会圈,更严重地遏制了她的写作天赋。她的理想曾是像林语堂一样,用英文写作,在美国掀起文学的惊涛骇浪,可惜,张爱玲在美国再也难以显示出当年名满天下的辉煌了!名人择友,尚且有成有败,值得我们理性思考,更何况我们十多岁的中学生呢?现实生活中,关于交友产生的悲喜剧,不胜枚举,我不再赘述。成败何在?尽在你的理性中!你想想,如若你的朋友遍天下,而相知有几人呢?莫非你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里,能够找到你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吗?谁是你烦恼的倾诉者?谁是帮你走出一步步苦境的求救者?谁是你不惮前驱的鞭策者?睁开你的慧眼,运用你的脑髓,理性交友,健康交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