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易经中的象、数、理、占】

 明辨 2021-10-25

摘录引言一:太极,理之别名耳。天道之立,实理所为。理学之源,实天所出。是故河出图,天之所以授羲也;洛出书,天之所以锡禹也。羲则图而作《易》,八卦画焉;禹则书而明《范》,九畴叙焉。圣心,一天理而已;圣作,一天为而已。且以羲《易》言之,八卦及六十四卦次序、方位之图,曰先天者,以太极为本,而生出运用无穷,虽欲绍大明,前民用,然实理学之一初焉。厥后,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其义始明且备,命曰《周易》。及孔子《十翼》之作,发明羲画、周经之旨,大明悉备,而理学之传有宗焉。其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羲《易》说也。“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之目。“是生两仪”,则太极固太极。“两仪生四象”,则两仪为太极。“四象生八卦”,则四象为太极。推而至于六十四卦,生之者,皆太极焉。然则羲《易》,未有文字而为文字之祖,不言理学而为理学之宗。

噫!自木铎声消,儒者所传周经、孔传之文,而羲图无传,遂为异流窃之而用于他术焉。至宋邵康节,始克收旧物,而新其说,以阐其微。及朱子出,而为《易》图说启蒙之书,则羲《易》有传矣。不惟羲《易》千载之一明,而实世道人心之万幸也。伊川程子,康节之同游,传《易》而弗之及,果偶未之见耶?抑不信邵之传耶?若夫濂溪周子,二程师也,其于羲图,想亦偶未之见焉,然而心会太极体用之全,妙太极动静之机,虽不践羲迹,而直入羲室矣。于是手《太极图》而口其说,以示二程,则又为理学之一初焉。何也?盖孔子而后,论太极者,皆以气言,老子道生一而后乃生二,庄子师之,曰:“道在太极之先。”曰一、曰太极,皆指作天、地、人三者气形已具而浑沦未判之名。道为一之母,在太极之先,而不知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通行而言,则曰道;以极致而言,则曰极;以不杂而言,则曰一。夫岂有二耶?《列子》浑沦之云,《汉志》含三为一之说,所指皆同。微周子启千载不传之秘,则孰知太极之为理,而非气也哉?且理,语不能显,默不能隐,固非图之可形,说之可状,只心会之何如耳。二程得周子之图之说,而终身不以示人,非秘之,无可传之人也。

是后,有增周说首句,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则亦老、庄之流;有谓太极上不当加“无极”二字者,则又不知周子理不离乎阴阳、不杂乎阴阳之旨矣。亦惟朱子克究厥旨,遂尊以为经而注解之,真至当归一说也。至于语录,或出讲究未定之前,或出应答仓卒之际,百得之中,不无一失,非朱子之成书也。近世儒者多不之讲,间有讲焉,非舍朱说而用他说,则信语录而疑注解,所谓弃良玉而取顽石,掇碎铁而掷成器,良可惜也。………

   宋·周敦颐撰     明· 曹端序

摘录引言二: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璀璨多彩,四域生辉。在这大海般辉煌灿烂的文化宝藏中心,绽放着一朵奇葩,散发着奇光异彩,以致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它就是《易经》。世界上从没有一本书像它这么古老,这么影响深远。它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

《易经》起源于伏羲、神农和黄帝,成熟于周文王、姜尚、周公、老子和孔子,发扬光大于张良、董仲舒、东方朔、孔安国、司马迁、孟喜、焦延寿、京房、费直;自此而降,精通《易经》的名人大略计有刘向、刘歆、虞翻、诸葛亮、陆绩、王肃、管辂、阮籍、王弼、何晏、郭璞、干宝、韩康伯、孔颖达、一行、李通玄、孙思邈、李虚中、陈抟、徐子平、欧阳修、刘牧、周敦颐、朱熹、邵雍、朱升、梁寅、刘伯温、黄宗义、方以智、沈孝瞻、顾炎武、陈梦雷、王夫之、全祖望………他们或为圣贤、帝王,或为名相、名将,或为名医、高僧,或为大诗人、大思想家,推动着华夏文明的进程。     ——贺华章序

《易经》文化博大精深,包括象、数、理、占四大部分,概括了《易经》的基本内容。象、数、理、占之间是一种交融关联的存在,而象、数、理三者并重。象即卦象;卦象是指卦画的形象,表征及象征的含义。八卦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符号,它有着独特和很强的象形性。象即现象,数即数学,理即义理。宇宙间有象就有数,有数就有理。三者相互为用,融为一体。“占”则是运用象数理之思维模式,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与程序占筮自然、社会、人事等变化之吉凶。

《易经》中的象。《大传》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然则气象皆在天,形象皆在地。”《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者,像也。”《易经》以卦象来象征事物表达思想内容,它就是一部象学之书。八卦的卦象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具体的卦象,另外一个是引申的卦象。具体的卦象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而八卦又具有八种基本性质。《说卦》曰:“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而引申的卦象则极其广泛,无所不包。这种引申的卦象也称为万物类象,即世间万物都可以归为八个类别。八卦各象根据其基本特征,又可分别引申出更多的卦象来。八卦的类象内容庞杂,涵盖无穷,下面针对八纯卦简单的阐述一下它们的属性。

一、乾卦为三阳爻组成,象性纯阳,质刚,又乾为天,象位在上,故不能是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凡属阳性的,刚质的以及在上的事物,都可以归为乾卦类。

二、坤卦为三阴爻组成,象性纯阴,质柔,坤为地,象位在下,故凡属阴性的,质柔的在下的事物,皆可归为坤卦类。

三、震卦为雷,属阳卦,质刚,性动,故象动性,阳性及刚性的事物,皆可归为震卦类。

四、巽卦为风,属阴卦,质柔,性动,故凡质阴柔、柔中有刚、静中有动的事物象于巽。

五、坎卦为水,属阳卦,阳刚,凡水、雨、云、民众皆属于水象;又因坎为险卦,即坎坷险阻之意,这是因为江河之水形成险阻的缘故。

六、离卦为火,为阴卦,柔卦,象光明、明德,因为“离为日”,德普光明之意,为阳中有阴,柔中有刚的象性。

七、艮卦为山,阳卦,质刚,象高处、高贵、高德的事物,又因“艮,止也”,故也像山一般岿然不动。

八、兑卦为泽,阴卦质柔,象低下,阴柔之事物。

八卦类象歌:

乾为君兮首与马,卦属老阳体至刚。

坎虽为耳又为豕,艮为手狗男之详。

震卦但为龙与足,三卦皆名曰少阳。

阳刚终极资阴济,造化因知不易量。

坤为臣兮腹与牛,卦属老阴体至柔。

离卦但为鸡与股,少阴三卦皆相眸。

阴柔终极资阳济,万象搜罗靡不周。

《易经》中的数。《易经》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数学知识与理论,数是《易经》的基础。《河图》、《洛书》便是一个精细而完备的数字系统。其用数字描述着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是上古人类天文观察最精辟的总结和表达。《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八卦是参考《河图》、《洛书》制成的八卦历法。当时是以十月太阳历,八经卦则代表一年的四时八节;伏羲的六十四卦圆图,则是将一年三百六十天分成六十等份,每一份为六天,以一个八卦代表,其中乾、坤、离、坎为四正卦,即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不算做天数。年终剩五天零四分之一为过年,不算在八卦记数内。这是伏羲八卦中的六十进制算术。伏羲的八卦横图,则是二进制算术,其阴代表0,其阳代表1。天干、地支也是《易经》中数的系统。十天干为十进制算术,十二地支为十二进制算术。

《河图》排列成数陈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见于万物四时也。《河图》、《洛书》是阴历五行的术数之源。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河图》天地之数,共10数:1、2、3、4、5、6、7、8、9、10。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成变化而行万物四时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十五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十五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大衍之数五十即五行乘土之成数十,其中小衍之数五得大衍之数五十,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九也。是故《易》有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三多皆刚,太阳之象;三爻冒柔,太阴之象;一刚二柔,少阳之象;一柔二刚,少阴之象。

宋·邵雍曰: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天根》三十六宫: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总数,合而计之,共成三十六也。若将《河图》之数除之不可自乘者,存之以象太极。自二至十各似本数乘之,共得三百八十四,则六十四卦之爻数,亦莫非三十六宫自具之数。又乾坤之画九,三男之画十五,三女之画十二,其数亦三十六。又上经三十卦,反对之卦二十四,合之为十二,不反对之卦六,并之得十八数。下经三十四卦,反对之卦三十二,并之得十八数。是合上下经亦三十六卦,故谓三十六宫,为举卦爻之全数而言。《易经》后天八卦数为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乾、七兑、八艮、九离,来源于《洛书》坎北、坤西南、震东、巽东南、中五、乾西北、兑西、艮东北、离南之数。《系辞上》曰:“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易经》的数理奥妙无穷,高深莫测,若是真能参透《易经》的数理,那么天下之事就会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未卜先知,那是指达到《易经》数理的最高境界。

《易经》中的义理。《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其最基本的哲学理念。以变化辨证的观点看问题表现出《易经》哲理的正确性。《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五行生克关系、卦象及爻位的辨证关系、卦辞的理论依据等,形成了《易学》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这些,统称为《易经》的义理。《易经》中的这些哲理,则源于天文、地理知识的总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由此可见八卦是根据天象与地理等要素制作而来的。天象即指天体的运行,古人白天用圭表观察天象,夜里则直接观察星宿的变化。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八宿之天文学说。从《易经》的卦辞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用天干记日,证明当时八卦与天干已经搭配在一起,其理论应该就是纳甲原理。由此也说明纳甲法在《易经》成书前便已经存在。而纳甲原理,也应当是《易经》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中念有博大精深的哲理,是《易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们有着更广博的内涵。研究《易经》中的易理,可以挖掘出中国古代庞大而系统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继承与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

《易经》中的占。占,也就是占筮的意思。占筮有它原则和规矩,而方法也很多,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方法:揲蓍布卦法、金钱卦、数字占卜法、时间起卦法、方位起卦法、测字起卦法等等,这些也是《易经》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古代,《易经》有很多种占筮方法,较为常用的有揲蓍布卦法,金钱卦、梅花易数等卦法,其中以揲蓍布卦法最为古老。《系辞上》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数。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后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此言天地大衍之数,揲蓍求卦之法。《系辞上》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此言道之体用不外乎阴阳,而其所以然者,则未尝传于阴阳也。用卦爻数来预知未来的叫做占,通知事物的变化而行动的叫做事,阴阳变化而不可预测的叫做神。《系辞上》曰:“《易》有圣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此言《易》之本身则有三至,即“至精”、“至变”、“至神”,故圣人于《易》有四尚,即“尚其辨”、“尚其变”、“尚其象”、“尚其占”。《易经》用卦爻象表达思想内容,每卦六爻阴阳与天地人三才之间构成相互关联错综复杂的关系。《易传》将卦爻象所蕴涵的深刻思想阐释发挥,使其哲理化,因此以象数思维为特征的《易经》便凸显出超凡的理性思维,具有了高度的哲理性。《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与天地一样广阔,包含着宇宙间的一切道理,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脱离不了这个法则,这就是《易经》最大的“不易”之理。《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我们就天地之道与人事之道的角度来论述《易经》关于宇宙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与人类社会之理。以六爻卦画卦象卦数爻辞来分析其中的义理判断吉凶,把《易经》的象、数、理、占融为一体。结合天地人三才之道,领悟不易、变易、简易的变通之法,运用《易经》的八卦象、数、理、占对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作出预先的判断和趋避,把《易经》的智慧和哲理演绎得淋漓尽致,并且融入到社会的各大领域当中,散放着奇光异彩。

王钦存国学易经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室整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