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林甫为保宰相地位,向唐玄宗献上一策,后终酿成安史之乱

 史家之韵 2022-03-18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继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开创了唐王朝另一个辉煌的“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开元后期,由于唐玄宗在位日久,渐思奢欲,而怠于政事,越来越听不进忠直之言,对阿谀奉承的话却愈觉顺耳。

于是,一代奸相李林甫开始得势,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担任宰相,直到天宝十一年(753年)去世,一共担任了十九年的唐玄宗宰相。

李林甫不学无术又邪恶,其在宰相高位专权十九年,本来按照唐朝官制,宰相是一个群体,常常有十余位宰相并列,这样总有人会与李林甫比肩。而李林甫也有办法,那就是把既无才学、又无能力的官员们推荐上来当自己的同僚,以便于控制。

比如牛仙客就是一个例子,牛仙客因没有才学,被李林甫推荐为宰相后,对朝政不敢提出己见,仅在李林甫身后唯唯诺诺、俯首听命。

后来,李林甫又把崇尚老庄之学的陈希烈推荐为相。陈希烈入朝为相后,专务玄虚清谈,不务实际,一切也听命于李林甫。

本来,唐玄宗在位前期,朝廷的宰相大多从边地有功的将帅和节度使中提拔。李林甫为了专制朝政,他采取的办法就是防止才望功业比自己高的人成为宰相。

为此,李林甫向唐玄宗献上一策,而这一策却最终酿成了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李林甫为了堵塞边地将帅入朝拜相的道路,他竟然堂而皇之地向唐玄宗建议:起用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将领来担任节度使。

李林甫的理由是:文人担任节度使或边帅,他们怯于战争,难亲临前线,因此不如起用出身低贱的胡人。由于他们出身卑微,孤立无缘,所以就不能结朋为党;又由于他们彪悍强健,所以就敢于拼死,而善于战斗。如果朝廷再以推诚相待,结以恩义,他们定会为朝廷尽忠竭力。

其实,李林甫的真实想法却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将领粗鲁少文,只适合领兵打仗,却无法入朝拜相,那么,李林甫在朝中的地位就一直可保无虞了。

但是,这种方针,却又会使少数民族将领手握重兵,又控有地盘,既管财政,又兼管民事,逐渐形成割据的地方势力。

而早已陷入李林甫蒙蔽的唐玄宗,竟然真的听从了李林甫提出的“推诚以待,结以恩义”的方针,对安禄山等人那是相当的以诚相待,相当的信任,就连唐初定下的制度,一人不得兼领多个节度使,唐玄宗却对安禄山提出的要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的要求都同意了。

到天宝年间,当时的10个藩镇(平卢、范阳、河东、河西、朔方、北庭、陇右、安西、剑南、岭南)中,除了剑南镇外,其余的九镇都是由少数民族的将领担任节度使。

由于唐玄宗对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纵虎为患,在天宝十四年(755年),打破唐王朝歌舞升平的“安史之乱”终于爆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