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和悲愤过度以后,就是嬉笑。 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上个月我还因为一些纠结的小情绪自己跟自己打架,但有一天豁然开朗。 可能凡事笑着说出来,心情会大不一样。 毕竟在“劳资冲突”跟“医患冲突”都同样严重的时候,作为一个职场过来人,我反而愿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讲一些有利于“老板和员工”之间该有的“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不仅有利于一个公司内部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个人未来的职场发展。 01 用“政治学”诠释人情世故很科学 有位网友问了我一个问题: 办公室里该不该讲老板的坏话? 我觉得该。 为什么呢? 因为“老板”和“员工”永远是对立的,双方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不会换来彼此的绝对满意。 而且在商品经济时代,肯定不能再去搞“如果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那一套。 那是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大锅饭的产物。 我有理由相信如今的年轻人都具备独立的思想,再去盲目束缚或是生硬地灌输不合时宜的理念必然会自讨没趣。 所以不妨换一个思维看待问题: 用一个论调来站稳脚跟,获得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要大家在一起和睦开心,作为老板要看到的,必然是工作的结果,而不是关心你们是情同手足还是你死我活。 这不是该有的关注点。 同样的,这位网友还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老师,如果我在职期间一直对老板不爽,那我离职后,该说还是不该说呢? 我觉得不该。 为什么呢? 说一个可以“活学活用”的例子: 对待前公司和“前”老板的态度,一定要像对待“1949年以前的国民政府”的态度一样。在你们还处于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时候,必然要尊称人家“蒋总统中正先生”的。人家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合乎法理的。 即便你“解放”后,也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怎么正确呢?有心人要先看看两岸的关系,只有情商低的人才痛斥人家“蒋匪”,高情商的人会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不但显得大度,还很有格调。旁人看着也会觉得无论是“劳资”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值得深交。 不信的话再设身处地的想一件事: 你能在离职后把前公司和前老板斥骂一顿,那么有一天你从我这里离开后是不是也会这样呢? 这就上升到人品问题了。 所以世事无论对错,旁人看问题总是很清晰的。 02 用“经济学”解读未来发展很玄学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正确的解读并不是说彼此谁都不容谁,而是说很难去衡量一件事、一家公司的同行业标杆对比,或许各有各的特点,或许真的一无是处。 但无论是什么情况,还在处理并同为其中一员的时候,是不该对外界吐槽的。 一来不符合职业道德,二来人家同样会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人家哪里都不好,你还在为人家工作,说明你也不咋地。 而且这种在职时还跟外人吐槽自家内容的行为,就有点类似渡江战役—— 解放军过了江进了总统府你才能夹道欢呼,人家还没过来你就单枪匹马跑到总统府门口唱《国际歌》,你说不毙你毙谁? 虽然是玩笑话,但都有前人的智慧。 只要不涉及到底线的问题,你大可以跟同事们一起吐槽加班加点不落好,人傻事多钱还少。甚至还可以吐槽一下老板的衣着品味等。眼里有格局的人听了都不会介意,顶多生个闷气。 但是底线很重要。 底线就是—— 不能涉及到一些公司的商业机密和行业评价。这些无论在哪里都属于非常敏感的话题。 依然同理可证: 你能轻易吐槽这些,将来未必不会背对着我跟别人泄露我的机密。 我在职场上看了你来我往的这些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每次彼此交头接耳的小伙伴,最终都会成为陌路人。而始终站在顶点的人,定然是克己严守的人,只有克己严守,才能得到更多更大的信任和交托。相反,平庸之所以平庸,是因为平庸往往是扎堆的。 只是彼此不自知而已。 ![]() 03 结 语 人只要对了,事情就对了,再糟糕的事情都能在共同扶持下克服困难。 人如果不对,事情就糟了,再美好的未来都会毁在自己的轻言妄行中。 ![]() 要是认真展开的话,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人和事。包括友情、爱情、亲情,也包括家庭、工作和事业。 所以情商低的人会总是以一种“被害者”的思想发声: 我不满意,因为我就是不满意。 而情商高的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贤者模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