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山遍野大豆高粱”或将重现东北黑土地

 昵称散步收藏 2021-10-25

通讯员 殷丽娅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一幕有望重新出现在东北大地上。

沉甸甸的粮食,是对农业科研人员最好的嘉奖。

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辽河源基地对两千亩高粱示范田其中的高产公关田进行实收测产。经专家组实收测产,高粱籽粒总重量736.65公斤,含水率为17%,按照高粱标准水14.5%计算,折合单产666.17公斤/亩(666.7平方米),一举突破了吉林省雨养条件下高粱公顷产量9900公斤大关,创造了吉林省东南部半山区高粱公顷产量9992.55 公斤的最高纪录。

“漫山遍野大豆高粱”或将重现东北黑土地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辽河源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以下简称:辽河源基地)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培育示范田。示范田块边横角直,连续5年秋收同时粉碎作物秸秆、均匀抛洒地表、大马力机械深翻还田,深翻同时施用优质有机肥每公顷15立方米,示范田黑土耕地土壤抗逆性大幅增强、地力明显提升,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辽河源基地联合中国科学院系统20余家单位、综合集成60余项生态农业技术,同时重点选用高产优质高效多抗作物新品种、主要作物病虫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以及作物轮作与间套作技术,在东辽河流域构建了最有利于控制农田水土流失、遏制农田面源污染、阻控农田土壤酸化、保护东辽河流域黑土耕地的“以矮秆密植作物为主体的粮豆轮作模式”,具体轮作方式为大豆—小麦(麦后复播饲料油菜)—矮秆高粱等。

过去几年应用种模式已经取得了节肥50%、减药30%、节水25%、黑土农田土壤pH值提高14.26%(由5.45提升至6.33)、面源污染负荷减少24%的巨大生态与经济效益,是一项集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不光适用于东辽河流域,它照样适用于我们吉林省其他流域,比如松花江流域、洮儿河流域、饮马河流域等,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前景。

通过现场考察和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辽河源基地创建的“以矮秆密植作物为主体的粮豆轮作模式”充分挖掘出吉林省东南部半山区高粱的生产潜力,且经济效益远远高出此区域的玉米,同时兼具节肥、减药、保护黑土的巨大功效,充分展示了东辽河流域依靠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