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剧记忆·1923·施家岙村

 cxag 2021-10-25

《百年越剧》之女子科班

1923年初的一天,在上海经商的王金水匆匆赶回了嵊县老家施家岙村。和以往每次回村不同的是,这一次跟他回来的还有一位矮矮胖胖的说戏师父,名字叫金荣水。一个生意人和一位男班艺人搞在一起,这个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村里的乡亲们都在暗中猜测。几天后,谜底就有了答案。王金水和金荣水花钱雇人在村头巷尾和邻近的苍岩等地,贴出了一张张花花绿绿的招生“告白”,上面写着即日起开设女子科班,传授艺技,望踊跃报名之类的话。这些“告白”一经贴出,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嵊县人民的传统观念历来比较浓厚,一直把唱戏的戏子与婊子和当兵的粮子列为下三滥的“三子”,死后是连本族祠堂都不能放进去的。如今出了个伤风败俗的王金水,不但要为戏子说话,还要诱骗良家闺女,这可是要抓到衙门吃官司的大事。施家岙村的老人义愤填膺,联合一批族人,异口同声谴责王金水的缺德和胆大妄为。王金水在上海跑码头多年,轨出女孩子演戏会有出息的苗头。本来诚心诚意想为乡亲办一些好事,还自掏腰包200个大洋。但谁知好事多磨,一开场就遇到顶头风。王金水感到百口莫辩,他只得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时机成熟。

图片施家岙村绳武堂古戏台

施家岙村出师不利,几里外的上碧溪村却出奇的开明。过去这个村曾经办过男子科班,又是1917年男班艺人第一次闯荡上海滩的出发地。乡亲们对戏子不但能够接受,甚至还有一些偏爱。经过大家认真商议,一致决定立即开班招收女徒。19232月,正是新春年关,上碧溪的女子新班在鞭炮声中正式开办了。十几个带着满脸稚气的农家小姑娘被大人送进了科班,恭恭敬敬地向师父袁和焕以及裘凤山,沈之成等一一磕头,正式的学徒生涯便算开始。根据大家事先约定,这个科班实行“三不政策”,即不定关书,不设老板,不收报酬。半年之后,艺徒们学会了《拣茶叶》《双看相》《仁义缘》等折子戏,正式“串红台”后科班基本就告一段落了。上碧溪的女子科班,由于开办的时间很短,培养的人才还来不及打响品牌就匆匆结束了,但它最早揭开了女子越剧的序幕,应该说是功不可没。

图片施家岙村旧照

图片

百年越剧真实再现——女子越剧兴起
摄影/后期李伟光

在上碧溪村齐心一致办科班的时候,立志在施家岙办班的王金水,熬过了一段备受责难和鄙夷眼光的日子。为了解除乡亲们的戒心,他首先将女儿桂芬送入科班,并苦口婆心地说服了自己的内侄女施银花入科。并且再次贴出告白,开出优厚条件,负责学员的全部衣食住行,出科时还能发还每人一只金戒指和一百个大洋。不久乡亲们的疑虑逐渐消失,纷纷前来报名。连长乐、甘霖和城关镇的不少小姑娘,也由家长陪着前来报名。截止开班时,首批学员多达50多名。

1923年农历五月廿七,当地人把这一个日子称为龙虎日,施家岙女子科班正式开班。陈明桂这幢背靠山坡的二层土屋,成为当年施家岙女子科班学艺的地方。金荣水师父和任阿求师父拿起了手中的花名册,上面列着一大串艺徒的名字。当年女子科班的规矩非常严格,教戏的师父权力很大,可以任意打骂处罚。一群10多岁的小姑娘大多没有吃过苦,几天学戏下来苦不堪言,忽溜溜的逃掉了一大批。剩下二十几个艺徒,真是走也难来留也难,只得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撑过了三个月,她们学会了十来个折子戏。于是按照例行规矩,在唐明皇的神像前,烧香点蜡烛,恭恭敬敬地磕了几个响头,便算正式串了红台,成为“梨园弟子”。

图片女班闯荡上海滩

摄影/后期李伟光

老板王金水急于要让女班演出赚钱收回投资,这一年的冬天,他通过上海俞基椿的关系,将这支稚嫩的戏班子带到了上海升平歌舞台,正在这里演出的男班艺人,见到家乡来了一批小妹妹,高兴得不得了,立即把舞台让给了她们。1924114日,升平歌舞台高挂“髦儿小歌班”的招牌,一批初出茅庐的艺徒演出了头一本戏叫《四香缘》。虽然来图新鲜看热闹的观众不少,但演出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在满场的哄闹声中,这批艺徒硬着头皮坚持了四天,营业急剧滑坡。她们只得转到蓬莱茶楼、品坊茶楼里演出,行情仍然没有多少起色。四个月后,女班再也无法立足,不得不到杭州演出,不料再遭重创。王金水仍然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再次率领戏班到上海,但还是经营无力入不敷出,最后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嵊县乡下。疲惫不堪的女班回到了施家岙村,艺徒们百感交集。有的深感前途未卜,提议解散戏班。但大多数人觉得这样不明不白地解散实在可惜,最后王金水决定在当地演出一段时间,轧一轧苗头再说。结果演出的效果与在上海、杭州遭到的冷落竟然是两番天地,这使得王金水感到绝处逢生。于是戏班先辗转嵊县各乡镇巡回演出,后又到东阳、金华、兰溪、桐庐、富阳和绍兴、余姚、慈溪等地,开始了长时间、长距离的流动演出。戏班财务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这使大家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图片

女班闯荡上海滩

摄影/后期李伟光

这样的坚持一直到1925年,本想发财而事与愿违的王金水,由于戏班的两位管理者赌博输了钱,导致戏班子无法正常经营,王金水咬咬牙把戏班租给了裘广贤,由裘广贤带领闯荡杭嘉湖一带近两年。19273月,心有不甘的王金水赎回戏班子,第三次闯荡上海滩,仍然无功而返。几经折腾,戏班子元气大伤。台柱子施银花等人开始谈婚论嫁,人员锐减至10余个。1929年,无力回天的施家岙女班只得宣告解散,王金水告老还乡回到施家岙,他的弟弟、琴师王春荣到甘霖镇办了一家酱面店。从此金盆洗手,回头是岸。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六年孤军奋战的越剧第一副女班,在风雨中走上一条悲壮的开拓之路,正是她们的披荆斩棘,给女子越剧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施家岙女班的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相继成为越剧名伶,是早期女子越剧的代表人物。1925年,施银花与王春荣一起创造的“四工调”,一直到今天依然是越剧的基本曲调。更重要的是,她们用自己的悲剧之旅,为后来女子越剧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

配图介绍
《百年越剧诞生之影像再现系列作品,由摄影师李伟光策划,在嵊州摄影家协会和当地票友、热心戏迷的支持下,真人模特造型,实景拍摄,后期合成,历时四月,真实再现。150前越剧诞生时越剧男班艺人的生存与越剧发展的情景。系列作品在2019年国庆前完成,栩栩如生的情景剧照,至今被戏迷传为佳话。在此对创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点击上图可进入查看全部作品)

文 章 作 者

图片钟冶平,国家一级导演,10集纪录片《百年越剧》总导演,20集纪录片《舞台姐妹》总导演,越剧史学家。《百年越剧》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摄影奖”;2006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文艺专题一等奖;2006年度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电视文艺奖·牡丹奖一等奖;出版百年越剧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

本文由钟冶平老师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