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奢谈孩子的教育

 昵称ZmY8ItTt 2021-10-25

图片

奢谈孩子的教育

教育是个大课题,本来是不能轻易去谈,要谈也仅仅是个人心得,小范围讨论,不敢大张旗鼓,生怕误人子弟。总是听到周围的人说起家里孩子的教育问题,有冲动想试着说一下。中国人说教育,难免是既想说说素质教育,又总绕不开应试教育,两者似乎不易调和,会陷入自我矛盾中。我也不能避免。

我自己的孩子如今读研临近毕业,本硕分别就读于知名度靠前的两所国内985大学。虽没有哈佛、剑桥这样的巨大光环,孩子也有她自己的不快乐、不如意和缺点,不过她已经接触了这个纷杂的社会,她的很多情绪不独是家庭能够影响,对于她以目前这样的状态行走社会,我是放心和满意的。我特别在意的几点是:第一、自立意识。在进入大学以后,无论她独自去多远,国内或国外,我是特别放心的。这不是做父母的心大,不知心疼,而是我相信她的阅历和知识体系形成了她对这个世界理解的程度,我是信任她的。她参加保研学校的选择和面试、工作方向的选择、工作面试、签就业三方协议,我都没有参与意见。第一份工作靠自己而不是靠家庭解决,是一个人很好立足于社会的基础。第二、她已经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不为考试和就业等功利的看书才能称为看书习惯,且知道在浩瀚的书海如何选择有意义的书。这种习惯是这个孤独星球中最能照亮和温暖自己内心的一束光。第三、精神与现实功利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保研期间路过上海亲人家,收到亲人给的红包3000元,她离开时放下了2000元在房间抽屉,带走了1000元。在读研的那一年,另有亲人要给她5000元表示祝贺,直接发给她微信,她说太多不能要,结果“讨价还价”许久,达成一致是2000元。这些事她自己做主,没有和父母商量。她没有认为接收长辈的钱是心安理得。

当然我也一直在检讨自己,孩子也会有心理阴影,也总会有选择的迷茫,有些也不能归为凡人普遍都有的烦恼。上面总结的三点,不知道算不算家庭教育成果。自立意识、品德和习惯与家庭关系较大,知识和经验要归功于学校和社会,也少不了她自己的努力。

关于教育的很多问号

一、教育的目标是人才,还是一个健康快乐也不缺少基本生存能力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有七十五年,人类在这七十五年里的主题和大环境是和平与发展,这样的环境里,人口自然增长很快。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给人的生存机会也增加不少,毕竟就这样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上越来越紧缺的资源,人类之间为生存机会而产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需归于自然法则。于是,教育的目的很可能就是简单直接的为了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至于成为“自由而无用的人”只能是复旦大学一类的人才敢说,因为他们首先已经具备了很大的生存竞争优势。

二、教育问题就是学习问题吗?

我们都希望通过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并且有竞争力能的人。但在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身心健康问题,特别是心的健康。社会就教育的主流目标似乎已经达成了一致,就是学习成绩,当然这最终的目标是名校(中学、大学里的名校)。也许是一个家庭的精力只够去追求这一个有难度的目标,只好放弃身心健康之类的其他目标,直到某一天孩子的身体、心理出现问题时,才会后悔的说:只要孩子身体好。还会联想到一些先天性疾病或伤残孩子的家庭,认为有基本的健康就足够了。可是孩子的身体一旦恢复,家长的目标立马就变,又会回归到唯成绩指标。所以教育问题实际上总是简化为学习问题。

三、所有的孩子都在课外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特长,我的孩子?

是的,当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在课外培养兴趣,都有才艺,你能坐得住吗?有人说是“中产阶层”的焦虑增加了孩子的课外负担。中产阶层生活的不错,但是也不能稍有松懈,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还遥遥无期,甚至是永远不可能。这种焦虑转移给孩子,希望孩子能保住中产阶层的地位且会有所超越。所以自己当年死读课本,没能学会更多的社交工具,需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虽然我没有足够的统计数据,仅从身边不多的个案基本总结几条:其一、特别在乎孩子才艺培养的是中产及以下阶层的家庭,富裕的家庭也会有这种安排,却不是特别在意,是不是让孩子去学高尔夫之类更耗资的,我是不清楚的。其二、才艺培养随着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因为学校课程压力增大,大部分人渐渐中断。留下来继续的基本是才艺上有些成绩,一方面是真的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是有了功利目的,打算把才艺作为自己高考专业方向。至于中途放弃的孩子究竟在未来是把所学的才艺认作是兴趣爱好,还是厌恶,或从此不再提及,这个就不好分析了。

四、为什么很多孩子最优秀最进取的状态截止到高中毕业?大学以后还需要优秀吗?

如果理性想一想,大学毕业之前属于学习阶段,之后就是应用实践阶段,大学之前所学是为了毕业后的事业,毕业后的竞争更重要。为什么更多的人的优秀止于高中毕业呢?大学教育似乎成了让孩子从优秀变得平庸的过程。这既不能怪大学,也不能怪孩子,全社会都憋着劲用在高考,之后全社会的精气都散了。过去,文凭决定你工作的起点,包括岗位、起薪与大学的名气和层级有关。现在大学教育普及了,应该会有所改观。不过是不是因为大学太多了,用人单位懒于筛选,就简单化为985、211?反正人力市场仍对文凭清晰地分三六九等。无法在面试等短时间评价能力的情况下,这也是无奈。这样也就助推了高中之后普遍自觉的平庸。优秀孩子和家长在高考后放弃优秀的结果,很可能是让在高中阶段不够优秀的孩子后发制人,成为笑到最后的人。高考之后,特别是工作以后,基本上不再唯分数论人,优秀的标准变了,是否优秀需要重估和重新洗牌。

五、低学历成功的案例常常成为议论的话题,为什么家长不敢放任?

人们很羡慕老板阶层,常说大量老板的不需要多高学历,马云也没读名牌大学。有人分析的很深入、很透彻,认为做老板需要果断决策,而学历越高越会使用定量分析工具,只会得出模棱两可的结论而错失机会。老板凭经验感性决策往往果断且正确。其实大事需要感性决策的话,连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过,在经济学这种实证科学中都可以用。即便关于低学历成功的案例可以说的滔滔不绝,道理是道理,却在教育孩子时从不放弃对顶尖大学的追求目标?

的确没有那个家长敢于冒险,毕竟低学历的人多,成功老板只占极小的比例。在把个案当做普遍也不合适,我们能有幸成为个案吗?

六、为什么差不多每个家长都对孩子付出了一样的精力、财力,结果却大不相同?

差不多每个家庭都对自己的孩子付出了最多,特别是中产阶层家庭,付出的不仅是财力,还有精力。不少母亲自有了孩子,就成为全职妈妈和陪读,基本陪读到高考结束。其实孩子高考结束,母亲的黄金职业年龄也结束了,可见付出巨大。不过付出不总是有回报,最好的大学一年就录取不多的人数。在高考的选拔上一成不变的就是分数对应大学的三六九等。如果不计成绩,按其他的定性分析指标:身体、心理、生活能力、对家庭的责任等,收获与付出也未必对等。同样是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撑,凭所知个案的感知,家长投入越多,收获往往越少。这里所说的投入是指越位的投入,比如:辅导小孩的作业太过具体,包办孩子的所有生活(洗衣、打饭夹菜、准备书包)、帮孩子处理同学间矛盾、帮孩子向老师请假、花钱的不约束等等。

七、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合适位置在哪?

家长是孩子一生最主要的老师,孩子启蒙时期习惯的形成都源自家长,这些习惯基本决定了学龄以后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优秀的家长努力的目标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超越自己,主要是在思维、行为习惯上,并付诸行动,引导孩子开拓新天地。不优秀的家长肯定也是希望孩子超越自己,可能是希望超越的是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务状况,自己的失败想在孩子身上得到改变的焦虑,反而将自己的成败投影到孩子身上,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本来是想孩子超越自己,结果反而是按自己的模子把孩子塑造成和自己一样。其实不优秀的家长一样可以教育优秀的孩子,并且有很多的实践案例,但是这样的家长一定有特别某一面,比如:坚韧的性格,善良的品德。在我秦岭山区老家,一个县多年才考取一个清华生,我的邻居孩子某一年就录取了,家庭经济很困顿,她母亲没有文化不多言,从不在邻里间扯是非,任劳任怨默默的与孩子生活,坚韧地面对困顿的生活。就是这种看得见的品格影响孩子,根本不需要家长教孩子作业。走进一些社区或家庭,傍晚最常见的景象就是家长陪在孩子的桌旁,或轻柔,或怒气,都是在检查指导孩子的作业。有些恨不得自己替孩子做了才解气。

在孩子生活和教育问题上耗时最多,最忙碌的家长,效果基本上都是最差的。相反,孩子优秀的家长,大部分时间是最从容温和的状态。家长给孩子引导好习惯就好了。

八、一定要拿社会上高收入的人群去引导孩子的志向吗?

有些家长会以社会上高收入职业群体的案例里给孩子励志,特别是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也有很多网络分析文章也是以就业来分专业高下,大学最终的录取分数高低也与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对应职业地位相关联,这其实是社会的堕落。拉斐尔的那幅画《雅典学院》里,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快乐着,这是美好的时代里美好的人们。

不过有一点岁月经历的人特别是身处在热门职业中的家长,应该理智一点:

我们自己真的就满意自己所谓的热门职业的一生?还要把它延续给孩子?

以就业为目的从人的一生长度来说,境界太小,会局限了孩子的人生。这个社会总是有好的职位在寻找人,寻找一个被寻找的人,也总是有人在辛苦地寻找一个谋生存的职业。而那个被寻找的人一定是一个从不忧虑就业的人,不把就业作为生命第一目的的人。反过来,总在找工作的人,一定是在选大学专业时就把未来就业放在首位的人。把这说成境界或格局的差别也是恰当的。

有多少人一直在从事和使用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如果一生都在干自己的专业,反而说明这个人进步太小。这种情况工科类的居多,本人也是工科,自以为是门技术,舍不得放弃,殊不知放下自己专业的人,早就轻车简行,境界远大了。这一点也不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记得要从一生的长度看。很多直接指向职业名称的大学专业,的确在毕业后可以尽快找到工作,却基本上一辈子局限在一个很窄的领域内,而那些一开始对不上号的专业,最后更容易走得远。正是起步时不能直接对口,才有了无限的可能。

图片

关于教育的问号之后实在不敢回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一、每个健康的孩子初生时都是天才。

相信大部分人都相信,一个基本健康的初生孩子都是天才,在成长中慢慢变成你看见的或满意或不满意的样子,大部分是因为父母所赐。所以,特别是在你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时,首先应该反思这缺点正好就是你自己后天给他的。

二、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从天才到平凡甚至平庸的过程

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笑、第一个神秘的表情、第一次爬起来、第一次说话、自己走出的第一步,特别是很多的神秘表情和动作,父母总是觉得与众不同而惊喜,父母也不全理解,此时的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天才。孩子渐渐长大,与别的孩子一起上学,有了高低之分,孩子在父母眼中渐渐平凡,甚至平庸。家庭教育的过程就是父母渐渐接受孩子平凡的一个过程。

三、普通的孩子承担不了父母一辈全部的重托

自古以来,子承父业又能够光大祖业的案例是有,却也极少。而更多的是:政治家的后代可能成了普通商人或文化人,富商的后代回归普通市民的生活,普通百姓的后代可能腾达为显达贵人。曹雪芹这样的官宦富贵家庭,他自己喜好梨园,最后留下传世名著,这一定不是他父母的心愿所指。就像贾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而仕途经济却正是他家长对他的期望。

四、技能易学,树人最难。教育还是要回归育人

古人所说的“小学”的定义文字学(字形)、音韵学(子音)、训诂(释义)的基本知识,可知技能教育是枝叶,所谓的雕虫小技,是容易学会的。大学是指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是方向和方法的教育。愿不愿意学古人的知识,这无所谓,这种分类至今仍有科学性,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方向和方法错了,所学何益?何况南辕北辙,也不可能学到什么。

不管是智能化技术还是导弹技术,只要你选择了这个专业持续的学,都能学会,学得好与不好决定你是这个行业的领导者还是从众而已。

因为就业的压力,如今的大学都沦落为职业技术学院了。如何为人的教育交给家庭和社会,家庭和社会承接吗?人终究首先要成为人。

五、自信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动力。

表扬和鼓励是孩子自觉学习的最大动力,不过表扬和鼓励也不是任意的,而是明确和具体可见的。我听过家长表扬自己或别人的孩子:真聪明。这是最毁孩子的表扬。聪明是抽象看不见的,能具象到一个具体的事情上,那就直接就这件事情表扬,千万不要表扬孩子聪明。聪明意味着不经过多少努力就可获得成功,实际上哪一个成功也都有背后的辛苦付出,只是你没看见而已。自信如何不会变异为自负任性,那就把表扬具体化,批评也具体化,也不能扩大化。

人一辈子都在排队、归队,不是拉帮结派的排队,而是自我定位的排队。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人生第一次,这第一次很重要,就是在定位。我自己小孩小学一年级初入学时,我很担心她的第一次月考,我打算如果她考的不好,我找一下熟悉的老师作假给她把分数改高到前几名。大家一定认为这违反教育规律,其实我看中的不是分数本身。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如果她成绩是前五名,她给未来选的目标和参照物一定是第一名;如果她是倒数第五名,她为自己选定的目标和参照物基本上就是最后一名。第一次给自己排队非常重要,甚至决定了你的一生。这基于我的认识:课本知识本是是容易的,学的好不好关键看你的习惯、态度,有着自己给自己的定位,这里面包含着自信。最终,小孩成绩在前五名,我没有都没有动用我的紧急预案。事实证明,后来不管升级到哪所学校,她选定的目标的参照物就是第一,这样的目标,即使没有实现,也不会差到哪去。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深深地体会了排队的意义。任何一个组织,总是只有不多的几个人是发动机,主动做事,大部分人随波逐流,而捣乱拖后腿的人也是少数。哪个团队组织里都是两头尖,中间肥大的圆锥模型。

六、家长要营造一些小事与孩子一起坚持、成长。

任何一件事坚持了就会有巨大的收获,特别是在小事上的坚持。坚持久了就成了习惯,而习惯是生长在身体里,不会轻易甩掉的。

要选很小、很容易实现的事,坚持下去。比如:在孩子能听懂话以后,坚持在睡觉前给孩子读书十分钟到半小时。不过根据我的个人体会,适合小孩子听或看的经典不是很多,特别是中国的经典。诗词看似简单,成年人其实也未必理解多少。其它的中国经典大都是老成而暗含机关的,把成年人也弄得半懂不懂。成年以后,才听到一些名家的提醒,有些人读不多的书,就通透明白,而有些人读了一辈子的书,汗牛充栋,反而更糊涂了。读书并不是以多为好,所以选书是第一要事。

坚持一些动手的家庭活动也一样是非常有益的。

七、新的选择

现在的教育模式不止一样,有了新的选择。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可以绕开应试教育的高考,那么从小就可以送出去或在国内好的私立学校。这样的话,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会保留多一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总是有好处的。如果你确定孩子要经历高考大战,还是要走传统路线,你可以告诉孩子,人生不上一次高考战场,会多少有些遗憾。

八、家长最好的位置是在孩子身后,最多也是多跨一步在侧后方

家长在孩子的身后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劲儿要使在暗处。不要轻易越位,而去做老师或孩子本人应做的事。不管你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实力,多雄厚的家业,孩子毕竟最终要独自行走在这个世界。要让孩子早早自立是最紧要的家庭教育指标。

最后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致孩子》结尾。我的中学年代读纪伯伦的《先知》如痴如醉,我想同龄人会有点同感吧,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喜不喜欢读。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那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蔽,却不可以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去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