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揽胜】鸣沙山山奇,月牙泉泉绝 | 游记 马其亚

 文化佳园 2021-10-25

      早就听说,大西北有座沙山会鸣叫,茫茫沙漠里有一汪月牙形状的泉水,很神奇。一直期待有朝一日看看它们的真容。

       这次旅行,出了莫高窟,住在敦煌一家准五星级酒店。一觉醒来,匆匆吃完早餐就出发了。旅游车不到半个小时就把我们带到一处景点。下车一看,前面有个大石墩,上书:“鸣沙山月牙泉”,题字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写的。原来鸣沙山月牙泉也在敦煌,它们还是同一景区!有点喜出望外。石墩上还刻有“世界地质公园”,“AAAAA”标志。

       进入景区不远,就看到前面两座金黄色的沙山。左面的山光秃秃的,右面的山,坡下有树林和亭台。山坡坡度大约三四十度。在朝阳照耀下,山坡明暗相间,棱角分明,酷似金字塔。同行的游客有的骑骆驼,有的乘沙滩车,我们几位则徒步爬山。左面的山高一点,大约百米,我们就爬左面的山。

       沙山除了细沙子还是细沙子。一脚下去,沙过膝盖,抬后脚,前脚要下滑半步多,非常吃力。即使手脚并用,也是收效不大。好在走不多远,就有景区专门摆放的木制绳梯,这样爬一步就是一步了。越往上,风越大,沙借风扬,风吹沙响,犹如口哨,不绝于耳。再往上爬,有一段没有绳梯,坡度更陡,愈加艰难。跟我们一个旅游团的东北人老唐,与我同岁,月份大一点,看他身体瘦削,却挺有劲。他早早爬到山顶,转过身来给我鼓劲,给我录像。待我爬上山顶,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一眼望不到边的道道沙峰,如同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俯瞰沙浪,又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湲,时而萦回,真是迭宕起伏,妙不可言。许多游人,登上山顶,兴奋异常,有人挥舞着红色或者绿色纱巾,在金黄色背景下格外好看。远处的骆驼队,载着五颜六色骑手,在沙山上漫步,优哉游哉,甚是美观。我干脆学着很多人那样,躺在沙滩上,来几个翻滚。沙滩轻柔松软,好不惬意。仔细看看沙粒,有红、黄、蓝、白、黑几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有风吹来,耳边音乐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喧,轰鸣不绝于耳。四下张望,并无乐队或者广播,同行者有人说,这是沙子发出的声音,是自然的沙鸣。鸣沙山真的是名不虚传。

       资料上说,鸣沙山在敦煌城南五公里,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水库,绵延40多公里,南北20多公里,最高处海拔1715米。

       站在山顶向刚才登山的地方回望,只见对面山坡下树林亭台中,静卧着一湾形状酷似农历初五、六月亮的水塘,原来那就是月牙泉。在一片金黄色背景下,那一抹碧绿,一湾清泉,分外显眼,非常神奇。

        我们迫不及待地下山,直奔月牙泉。

       下山就没有那么累了。顺坡而下,或跳跳跃跃,或端坐滑行。只见沙随人动,沙像流水,倾泻而下。此时,我们又听到“咚咚咚”的响声,好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据说,这种鸣沙现象,自古就有。还有记载,即使风停沙静,沙山山体也能发出“丝竹管弦”一样的美妙声音,甚至在敦煌城中都可以听到。史书称之为“沙岭晴鸣”,是“敦煌八景”之一。至于鸣沙原理,我事后查了资料,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最靠谱的解释是:特殊结构的沙粒运动,引起空气振动,其振动频率恰与此地山谷固有频率相同,从而引起共鸣。共鸣,则是听起来声音变强。所谓风停沙静只是相对而言。

       听说,鸣沙山还有两个神奇:一是,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就会痕迹全无。这个我没有亲自验证。二是,月牙泉边的沙子在刮风时,从山下向山上流动。我相信,这是真的。或许,沙山的特殊构造,使得被风吹起来的沙子就是不能落向月牙泉。因为月牙泉自古有之,从未被沙子覆盖。鸣沙山月牙泉被称为“沙漠奇观”,月牙泉也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下山后走过一段比较长的沙滩,我们就看到一个大石碑,上书“第一泉”。再往前,就是月牙泉。月牙泉边缘生长有多种杂草,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看介绍,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月牙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经考证,月牙泉有一万二千年历史,可谓“千古不涸”。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直到1960年以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1985年,月牙泉出现史上最低水位,平均水深不足一米,泉水一度干涸见底。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人们在月牙泉周围修建渗水场,借以提高地下水位;因为月牙泉的源头在党河,人们千方百计保证党河水位。党河发源于祁连山,是敦煌的母亲河。这些年,月牙泉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在月牙泉南岸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有庙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近几十年才建成的。这个建筑群被称作“鸣月阁”。

  

     鸣月阁的核心建筑是一座外观为八角形的四层仿唐木塔,木塔四周悬挂匾额。有一块匾额书写此塔塔名“月泉阁”。这里,亭台秀美,楼阁挺拔,庙宇辉煌,古色古香。

  在鸣月阁旁边的沙山上,有一棵古柳,树龄200多年,它是沙山泉水变迁的见证者。但它已是心朽皮活,实为罕见。人们在古柳周围埋管供水,以维持其正常生长。

       鸣沙山以山称奇,因沙动成响而冠雄;月牙泉以泉叫绝,因临沙不涸而显奇。千百年来,鸣沙山月牙泉,好比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登临此处,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能够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这沙漠一绝,千古奇观,我深感荣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